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
2015-08-10刘晓敏侯玉涛尹如娇林亚明
刘晓敏,侯玉涛,尹如娇,林亚明△
(1.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650021;2.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3.昆明医科大学医学影像中心,云南 昆明650032)
出血性中风病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1],辨证是中医学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断治疗疾病的途径[2],对于出血性中风病至关重要。云南省中医医院林亚明教授提出以“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把辨阴证、阳证、阴阳错杂证作为概括其他辨证方法的纲领[3]。张舞青[4]对缺血性中风病“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做了相关临床研究,验证了使用“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可代替“94 标准”,指导缺血性中风病的辨证诊断。本研究拟以“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所辨3 证型与1994 年《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6 种证型的辨证方法相比较,评价“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是否适用于出血性中风病的辨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7 例出血性中风病例,来自于云南省中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其中急性期60 例,恢复期31例,后遗症期36 例;男性85 例,女性42 例;最大年龄80 岁,最小年龄29 岁,平均年龄(63.48±11.67)岁。
1.2 诊断标准
中风病疾病的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5],出血性中风病病名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 / T16751.1—1997)[6],疾病分期标准参照1986 年中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公布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7],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参照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制订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8],“一分为三”辨证标准参照1984 年邓铁涛主编的第5 版《中医诊断学》教材[9]和2008 年朱文峰所著的《证素辨证学》[10]。
“一分为三”辨证标准:①阳证:除中风病主症之外,症见面赤身热、烦躁不安、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脉数;②阴证:除中风病主症之外,症见面唇晦黯/苍白、静卧不烦、便溏、口咽不干苦、舌质淡、舌苔白、脉迟缓或沉细;③阴阳错杂证:除中风病主症之外,症见乏力气短、心悸自汗、潮热盗汗、舌络瘀紫、舌质暗淡或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弦或细数。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5 年饶明俐主编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1]。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风病疾病的中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中风病辨证标准;③符合西医脑出血诊断标准;④年龄在20~80 岁之间,男女均可。
1.4 排除标准
①缺血性中风病;②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③蛛网膜下腔出血[12];④妊娠和哺乳期妇女;⑤合并有严重心、肝、肾、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⑥调查不合作者。以上有1 条不满足,则排除本研究。
2 研究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出血性中风病3 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期)患者,分别同时进行两种方法的辨证,按“94 标准”辨证设为对照组,以“一分为三”辨证方法辨证设为试验组,对127 例病例分别于第1、3、8、14 天进行辨证观察。通过对以上两种辨证方法的辨证观察及对比分析,探索“一分为三”阴证、阳证、阴阳错杂证与目前公认的1994 年“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所辨6 种基本证型之间的关系,探讨出血性中风病3 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期)中证候演变规律。
3 结果
127 例出血性中风病患者第1 天辨证,阴证27例,阳证72 例,阴阳错杂证28 例。其中阳证最多,其次为阴阳错杂证、阴证。
3.1 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一分为三”所辨3 证候与“94 标准”所辨6 种证候的关系分布
具体见表1、表2、表3、表4。
表1 急性期第1 天
表2 急性期第3 天
表3 急性期第8 天
表4 急性期第14 天
由表1、2、3、4 所示,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阴证在“94 标准”所辨6 证中的痰证、气虚证多发,阳证在“94 标准”风证、火热证多发,阴阳错杂证从第2周开始增多,在“94 标准”所辨6 证中的火热证、痰证、血瘀证中多见。
根据“一分为三”辨证方法所辨阴证、阳证、阴阳错杂证与“94 标准”所辨6 种证型之间的归属关系:风证、火热证主要归属于阳证,气虚证归属阴证,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一分为三”所辨以阳证为主与“94 标准”所辨风证、火热证为主之间基本吻合,阴证与气虚证相吻合,阴阳错杂证与痰证、血瘀证相吻合。本研究中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94 标准”所辨阴虚阳亢证病例数较少,故暂不讨论急性期“94 标准”所辨阴虚阳亢证与“一分为三”辨证方法所辨三证的归属关系。
表5 恢复期第1 天
3.2 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一分为”所辨3 证候与“94 标准”所辨6 证候的关系分布
具体见表5、表6、表7、表8。
表6 恢复期第3 天
表7 恢复期第8 天
由表5、6、7、8 所示,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患者,按“一分为三”辨证以阴阳错杂证居多;按“94 标准”辨证以血瘀证、痰证居多。通过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一分为三”辨证与“94 标准”辨证证型分布之间的对比,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按“94 标准”辨证以血瘀证、痰证为主,主要归属于阴阳错杂证;阴虚阳亢证归属于阴阳错杂证;气虚证则归属于阴证。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一分为三”所辨以阴阳错杂证为主与“94 标准”所辨痰证、血瘀证、阴虚阳亢证为主之间基本吻合,阳证与火热证之间基本吻合,阴证与气虚证之间基本吻合。
表8 恢复期第14 天
3.3 出血性中风病后遗证期患者“一分为三”所辨3 证候与“94 标准”所辨6 证候的关系分布
具体见表9、表10、表11、表12。
表9 后遗症期第1 天
表10 后遗症期第3 天
表11 后遗症期第8 天
表12 后遗症期第14 天
由表9、10、11、12 所示,出血性中风病按“94 标准”所辨气虚证主要在阴证中多见;风证、火热证在阳证中多见;痰证、血瘀证、阴虚阳亢证主要见于阴阳错杂证。
出血性中风病后遗症期患者中,用“一分为三”辨证以阴阳错杂证居多;用“94 标准”辨证以血瘀证、痰证居多。通过出血性中风病后遗症期“一分为三”辨证与“94 标准”辨证证型分布之间的对比,出血性中风病后遗症期“一分为三”所辨以阴阳错杂证为主与“94 标准”所辨痰证、血瘀证、阴虚阳亢证为主之间基本吻合,阳证与火热证之间基本吻合,阴证与气虚证之间基本吻合。
综上所述,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按“一分为三”辨证以阳证为主;“94 标准”辨证以风证、痰证、火热证为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一分为三”辨证以阴阳错杂证为主;“94 标准”辨证以血瘀证、痰证为主。
4 讨论
出血性中风病病程长,各阶段临床特点差异较多。在本次研究中,127 例出血性中风病“一分为三”证型分布,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第1 周以阳证为主要表现,随时间推移,阳证出现次数下降,阴阳错杂证逐渐上升;第2 周以后,主要表现以阴阳错杂证为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证候表现较稳定,以阴阳错杂证为主。
多年来,出血性中风病辨证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3],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4-15],急需出血性中风病的简化辨证方法,应用“一分为三”辨证方法于出血性中风病在中医界尚居首次。根据出血性中风病“94 标准”所辨6 种证侯与“一分为三”标准所辨阴证、阳证、阴阳错杂证的归属关系研究表明,“94 标准”所辨风证、火热证主要归属于阳证;气虚证主要归属于阴证;按“94 标准”所辨阴虚阳亢证及痰证、血瘀证主要归属于阴阳错杂证。通过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一分为三”辨证与“94 标准”辨证证型分布之间的归属关系对比,表明出血性中风病“一分为三”标准所辨证型与“94 标准”所辨证型相吻合,使用“一分为三”辨证标准所辨3 证型全面概括出血性中风病“94 标准”所辨的6 种基本证型。
[1] 李梦,李佩芳,韦晓丽,等.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相关危险因子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58-61.
[2] 杜侃,卢明,杜宝新. 对中风病证候研究的思考[J].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2):10-12.
[3] 林亚明. 八纲辨证中的“一分为三”说[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26(4):24-26.
[4] 张舞青,林亚明. 缺血性中风病“一分为三”辨证规律的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2013,32(1):23-24.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6] 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6.
[7]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J]. 中国医药学报,1986,l(2):56-57.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9] 邓铁涛. 中医诊断学[M]. 5 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6.
[10] 朱文锋. 证素辨证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3-226.
[11] 饶明俐. 中国脑血管防治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
[12] 吴江. 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5.
[13] 黄粤,高颖,马斌. 中风病证候标准发展历程述评[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5):736-739.
[14] 张聪,高颖.《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 天津中医药,2007,24(1):12-14.
[15] 徐丹,袁园.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