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改革的初探
2021-05-25王若玎栾春凤
王若玎 栾春凤
【摘 要】本文拟针对风景园林学科学生专业知识整合度不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开展一些实践类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注重学生“审美情趣、设计思维、解决问题”方面能力的培养,从线下教学模式、线上资源启发、虚拟仿真实验室配合、实地教学四个方面对风景园林教学与实践改革进行探讨,为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 就业导向 設计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6.086
风景园林专业与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关系紧密,随着我国城镇建设与发展,新型城镇化、美丽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风景园林行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风景园林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变化与发展。2011年风景园林学科被列为我国一级学科,目前全国共有196所高校相继开设了风景园林与相关专业,呈现出不同学科背景下的教学实践特征和人才培养特点的差异。很多学者都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实践教学开展了探索与实践[1],收效颇丰。但基于就业压力提升,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较少,风景园林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的关键。因此,推进风景园林的实践教学改革,一方面,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在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层面来说是风景园林专业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从就业导向上给予指导,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实践类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方向,其具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学科交叉融合,综合能力创新突出”等“新工科”的特征[2]。目前国内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主要从课程设置、内容架构、考核评价等方面展开,以整合设计类课程群,以加强设计类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以启动虚拟仿真实验室和组织参与设计竞赛来提升设计类课程的授课多样性。
一、课程现状
我校建筑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实践类教学覆盖了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和实习实践课。专业基础课中主要以设计实践为主,要求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不同尺度规模下的场地设计原则和手法,在设计实践课程中穿插了调查研究和实例分析的方法,运用设计规范进行相关的景观规划设计,实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一)设计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1.设计实践类课程缺乏与理论课的联动。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理论课堂的讲解,在设计实践课的内容和安排上缺乏与理论的联动,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同时在设计实践课程中,训练内容过于抽象和重复,训练目的不明确,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挥。同时课程之间交流也不充分,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串联度不高。
2.与培养实用型人才契合度不够。在“新工科”学科特点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人才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体系是非常关键的[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专业人才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既重视专业教育,又注重个性化发展;既注重创新能力,又强化实际动手能力。而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无法满足行业特色的多样化人才要求,无法体现因材施教的培养理念。
3.学生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在课程安排方面,缺少学生的知识自评环,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有限,对课程的开展和同期进行的相关课程知识点的梳理也有困难。此外,调研环节在整个设计实践课程作用中不明显,暴露出学生作业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4.授课方式、评分标准单一。传统的“课下学生画草图,上课老师看草图”的模式,培养方式均不够完善。教学资源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教学过程缺乏专业特色。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相对较低。另外在设计课程的草图辅导阶段,一位教师负责十几位学生的草图,在有限的时间内往往不能完全解决所有学生方案中的问题,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另外,在课程作业的评价标准方面,标准相对单一,使学生一味追求图形美感和图面的效果,不理解什么是好设计。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专业能力的提高。
5.设计实践课程与实习实践课程衔接性不够。实习实践类课程安排在假期中或开学之后前两周,没有依托任何设计实践课程来展开,与设计类课程关联度较低。课程之间没有能相互作用和融合。学生无法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实习实践课的理论指导,同时实习实践课程中调研的感知对设计的指导作用也有限。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设计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的角度出发,“在做中学”: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查阅案例资料,将课下的调研和课上的探讨连接起来。将课程任务分成若干阶段,以分组课题的方式细化、深入各自的研究方向,并反映在各自的设计中,在阶段性成果中既能体现课程的教学重点,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完成课程设计需进行的工作及作用,让学生能准确地理解教学重点和相应的设计规则。“先行后理”:强调前期调研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先通过实地走访、观察、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开展实地调研,再整理现场数据,归纳总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设计手法。通过小组间答疑的方式,关注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完善调研报告。
在整个课程辅导环节,注重对学生专业意识方面的引导,强调每一个环节的任务量和图纸信息的深度,用组内评价、小组互评、阶段性评图展等不同形式的多种评价,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进设计的全过程。同时利用网络、慕课等线上资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翻转课堂的模式由学生主导,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专业比赛,实现参赛成果与学科成果相互认证的评价标准。
二、设计实践类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风景园林专业设计实践课程是以景观基地作为研究对象的,其尺度、功能、环境、交通等不同要素的复杂程度都影响了设计的深度、广度,因此在教学改革上,我们着重研究分析了人才培养方案与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关联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设计能力为出发点,根据学生所在年级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不同来划分课程群,包括街头绿地、居住区景观、城市广场、综合公园、文化遗产、生态修复等环节,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课程成果要求。每一个设计实践课程在开题之前,全体教师都要参与讨论,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对设计内容、深度进行规划安排,保证教学质量,避免重复和缺失。同时,启动虚拟仿真实验室,学生在VR技术的帮助下,对场地、方案有更全面的认识,也训练其对新技术的操作能力,实现人才多样性的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具有知识点外延广、涉及面多等特点,为了有利于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整合,我们按照知识类型整理成“知识模块”,使学生充分理解课程设计的理念、手法和依据。理解课程设计的递进关系,形成知识模块。将“模块”拆分成若干“链条”。这种形式使知识点融进课程之中,其知识点相对独立,同时又有知识模块作为框架控制,学生实施起来目标性强,便于理解,能有效地进行实际操作,同时更能体现每位学生的特点,挖掘其擅长的领域,对自身就业方向的认知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设计实践类课程与实习课程的联动
设计实践课程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提高的过程。实习课程是学生观察、体验、思考、联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学习过程。
合理的设计方案来自对基地现场细致、准确的解读和实习课程对调研方法的应用。为了避免将调研和实习变成参观、拍照的模式,运用观察法、走访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多角度的接近基地,增强与周边人群或使用者的互动,保证信息资料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从传统的参观式调研向体验式、观察式调研转变,引导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时,不仅仅只关注“图形美感”,更多的关注设计方案的实用性、创新性、生态性等方面的社会效益,是否对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推动力。
(三)跨学科、跨专业、多角度、多融合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需要用“研究型设计”思路来引导学生。在近期优秀的国内外案例中可以看到,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越密切,越需要“跨界”的设计人才来处理城市中的设计与治理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发展的环境要求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面对的是场地形式的转译、区域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区域场地特征的强化等任务,需要来自多专业、多学科的技术和信息资源和帮助,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当前,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多元化发展,国家建設需要更高标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践改革的原动力。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改革与实现,需要社会各方面、各个相关专业及高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打造出更多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人才。【基金项目:郑州大学202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重点项目,项目号2021ZZUJGLX046】【基金项目:郑州大学2021年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示范课程项目,项目编号2021ZZUKCSZ069】
参考文献
[1]唐茜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教学情境的创建——以长效混合花镜的营造为例[J]西南示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11):194-199.
[2]孙英浩、谢慧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13-14
[3]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7):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