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手段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021-05-25温小能
温小能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持续进行与深入,“互联网+教育”已成为一种教育的新常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逐渐开始考虑去运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知识突出的微课手段来辅助教学,同时这也是本文所要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 微课 空间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6.044
对于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而言,空间思维能力是学生必须要掌握且要掌握好的一种关键性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微课手段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就变得简单了起来。本文就重点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进行深入探讨,切实探索微课手段的具体使用策略,以期能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 效率。
一、微课的基本特点
微课是现在使用范围较为广泛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同时也是知识的一种轻量化呈现形式。微课的出现让教学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既有效地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又减轻了教师所需承担的工作压力,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可能。笔者就先对微课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以确定微课手段对初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
(一)所占用的时间短
微课作为依附于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教学手段,现已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微”可以说是其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一般来说,微课视频的时间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根据具体使用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会略有一些变化。就初中地理教学而言,教师将微课手段用于课前预习的时候,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迅速地了解一堂课所要掌握知识的概况,会有意识地突出重要概念和现象,时长通常会保持在5分钟-10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手段的时候,主要目的是针对某一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或者是针对某一难点进行深度剖析,此时微课的时长会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决定,不排除时长超过十分钟的可能,但超过十分钟的情况并不多见;教师在课后巩固阶段采用微课手段的时候,主要目的是对课堂内容进行适当扩展,切入的角度并不固定,有材料分析、延伸阅读、情境创设等多种形式,一般时间会控制在五分钟以内,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来对空间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二)所呈现的内容少
微课的核心是“微”,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使用是“对症下药”,会重点针对学生的易错知识点或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性深入,并不追求对全部知识点的覆盖。通常是一段微课视频会集中讲解一类问题,或者是针对性地去突破一个知识点,或者是向学生传授一种方法,教师会在课堂上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使用一段或几段微课视频来对教学进行辅助。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经纬度相关知识的时候,一课时内会重点向学生教授“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经纬网”这三大块知识,对应到微课手段运用时则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拆分与细化,“纬线和纬度”对应微课视频“纬线的定义与特点”“纬度的规律与判断”和“纬度的地理意义”;“经线和经度”对应微课视频“经线的定义与特点”“经度的规律与判断”和“经度的地理意义”;“经纬网”对应微课视频“经纬度特点对比”“经纬度的确定”和“经纬网的确定”。正是通过这样多个微课专题视频的呈现,让学生能够将这一部分知识逐一掌握,开始由点到面地实现突破,确保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
(三)所涉及的教学方式灵活
受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初中地理教师若只是采用传统教材来进行教学,那么在某些知识的呈现上就会出现不到位或不透彻的问题,甚至还会在某些时候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而当采用微课作为辅助和补充之后,使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手段被引入到了传统教学之中,开始通过图文并茂与声像并举的方式来使教学内容得到了有效的丰富,既降低了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难度,又提高了学生整体学习的效率。特别是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知识点,更应该使用微课手段来让学生更为主动地去完成学习。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其所见到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只在要掌握的知识中占极少的部分,根本无法就此来对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形成全面理解,也不能够有效地对应南北极极昼和极夜现象的产生,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积极地采用微课手段来通过一段动画来向学生展示随太阳直射点变化而形成的一系列的地理现象变化,从而使学生的眼界能够顺利地得到拓宽,进而避免学生在该部分知识的学习中落入死记硬背的怪圈,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更好的条件与更多的机会。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手段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主要方向
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大量运用,能够更为积极地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这点在上文已经分析清楚。但运用微课手段应从哪些方面着手,以此来确保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得以顺利提高是需要初中地理教师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关键性问题。
(一)使用微课来提高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
地理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基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表现出了“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多方面的显著特征。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而言,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要先通过微课手段来帮助学生获得空间定性能力的提高,这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关键性基础。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推进中,教师需要将“地图”这一地理第二语言教给学生,其中“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标记”是地图中最为重要的三个要素,承载了极为重要的地理信息,学生需要利用二维呈现的地图来与三维现实世界形成对应。此时的微课设计,教师就可以将地图的制作流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知道“地图是基于什么绘制”以及“如何绘制”这两个内容,并更为积极地结合校园环境来通过卫星照片、鸟瞰图、平面图等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视角来熟悉地理事物在地图上的相对方向,然后通过比例尺变化的方法来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一定的难度,以此来帮助学生认识到空间定向应如何去进行,在这里,微课要特别注意开头和结尾的设计,可以将一些有关于定向的小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基于校园真实环境来带着问题去进行深入,在问题的思考中更好地掌握空間定向的相关逻辑,以此来获得空间定向能力的有效提高。
當然,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和生活性的学科,教师除了要基于校园环境来对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进行一般性培养之外,还要在实际生活中去设计一系列定向活动,开始借由微课手段来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掌握相关的定向知识,以此来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以致用”的深入中获得空间定向能力的稳定提高。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手段来向学生展示一幅模拟的星空图,教会学生如何在漫天繁星中找到可以用于空间定向的星星,然后再辅以相关的地理实践,让学生走出教室来用天上的星星完成定向,并与指南针定向作出比较,以此来确保学生的空间定向能力得到提高并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使用微课来提高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
地理的关键在于研究地理事物发展规律以及人地关系,光是定向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其实空间定位才是地理教师所要关注的一个核心内容,同时学生空间定位能力也是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
初中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空间定位,主要是要让学生能够迅速地找到地图上地理事物的位置,这里的位置主要指的是“通过经纬网确定的绝对位置”。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手段来将“经纬网”这一部分进行逐一展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实际学习情况来对某一知识点或某几个知识点进行重复呈现,以此来帮学生更好地搭建起空间定位能力发展的基础。首先,通过微课手段在课前帮助学生于厘清知识脉络,避免在课堂上花过多的时间在基本概念的讲解之上,以此来更好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时确保学习质量不受影响。其次,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更为积极地采用微课手段,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来施以差异化的教学引导,以此来让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足够充分的挖掘。最后,课后也不要忘记采用微课手段,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在课后完成过渡学习,以此来避免因时间推移而造成的知识遗忘。这样初中地理教师才能更好地保障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的提高,开始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使用微课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地理作为一门知识构成极为庞杂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最为关键的是“二维地理知识”到“三维现实世界”对应联系的构建。这个时候,初中地理教师务必要积极采用微课手段来促使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成长,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大量的抽象地理知识进行具象化加工,确保学生根据地理空间相关特点来在脑中构建起与之对应的地理信息分布地图。
初中地理教师运用微课手段,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像来对原本抽象的地理知识进行直观展示,同时恰当的动画演示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对相关的地理抽象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剖析,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将教材中抽象概念进行具现化转变,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平面二维的地理图形”与“立体三维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确保学生的脑中能够形成相关地理概念的直观印象,从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将会获得最大限度地提高,进而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将会得到更好地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将会更为深入,而微课手段的运用也会成为教学中的一种“常规操作”。此时,初中地理教师将会带给学生更加宽广的信息获取渠道,开始通过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为初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带来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李巧云.数字化学习视域下的初中地理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000(017):174-175.
[2]刘鹤林.试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4(9):72.
[3]毛雪梅.浅谈初中地理微课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育,2016,000(00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