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高校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与解困之策

2021-05-25田润

南北桥 2021年16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家国情怀课程思政

田润

【摘    要】新时代对理工科高校立德树人提出了新诉求,但就实际而言,理工科高校有其学科特殊性,课程思政在取得良好进展的同时仍然面临亟需解决的现实困境。在接下来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各理工科高校要切实转变育人理念,完善协同机制,挖掘精品课程,健全制度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达到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工程科技优秀接班人。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  课程思政  现实困境  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6.021

一、理工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认识困境:对课程思政认识亟待加强

理工科高校有其学科特殊性,优势学科大多以理工科为主,在长期发展教学中形成了“崇理轻文”的教学氛围和校园文化。加之部分教育主体对立德树人的认知存在不足,长期以来存在“重专业课、轻公共课”、“重专业能力、轻人文情怀”的错误观念,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呈现“两张皮”现象,难以做到融会贯通[1]。一是部分理工科高校管理层面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全面、不够重视,对思政育人认知不足。因此未能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其中;二是一些教师认为术业有专攻,讲授好自己的专业课才是本职,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导”的现象,弱化了相应的育人职责,没有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割裂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对其有一个理性的、全面的认知和自觉的责任意识,无法做到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融会贯通,更达不到育才与育人、立德与树人的齐驱并进。

(二)机制困境:教师协同育人机制亟待完善

当前理工科高校各类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育人实践中缺乏有效的育人信息共享交流,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联动,没有形成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造成了教育的“信息鸿沟”,导致人才培养的片面发展。一是由于各类课程教师都来自不同的学院,工作交叉性不强,相互之间不熟悉,导致各类课程教师在培育学生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实时对话交流,没有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教师联动机制,从而造成教师对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思想认识水平、心理健康问题、业务知识、人文情怀、道德品质等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科学评估和动态认识,割裂了其统一性;二是各类课程教师在育人理念和育人经验方面没有搭建起长期有效的共享交流平台。不同学科背景出身的各類课程教师必然在课程定位、育人理念、育人责任等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而各类教师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对话,就无法在立德树人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造成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之间出现失衡。

(三)协同困境:各类课程体系协同育人亟待强化

课程思政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当前理工科高校各类课程守好了每段渠,却难以汇成一条流,各类课程各司其职、界限清晰,造成了育人的“孤岛效应”,没有形成育人协同效应。

一是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上没有达成课程共识。各类专业课程具有自身特定的学科特点、课程目标,这就很容易导致各类课程各自为阵、各负其责。同时,部分理工学科专业存在狭隘的“学科优势论”,固守在本领域自导自演,这无疑导致专业课程育人的单一向度,能力培养的单一发展。二是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立体化系统性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都是课程思政育人的基本载体,然而在当前理工科高校各类课程体系界限清晰、分工明确,公共课与专业课、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等都未形成一套衔接紧密、层次有别而又循序渐进的育人课程体系。在教学设计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不够、渗透不够,仍没有形成一套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立体化系统性育人课程体系。

(四)评价困境:考核评价激励体系亟待建设

当前理工科高校对课程思政育人的具体实施过程、落实情况、育人效果都缺乏一套明确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进而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就导致育人主体的积极性不高、育人效果不佳[2]。一是相关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课程思政育人缺乏一套成文的、具有权威性的制度规范体系,导致在落实细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甚至忽视。这一方面导致部分教师滋生了育人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挫伤了部分教师的育人积极性。二是育人效果的科学评价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模糊性。课程育人的最终目标旨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但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是道德品格方面无法测量,亦没有统一明确的评测标准,而且在短时间内无法展现出来。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激励体系,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就容易出现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应付了事”“三分钟热度”等不良现象。

二、理工科高校课程思政的解困之策

(一)引导力:转变育人理念,强化各科教师课程育人的责任担当

一是增强各科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角色认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加强理工科高校各科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双重角色身份培训教育,使其认识到教师既是知识真理的传授者,又是广大学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价值观塑造的引领者,自觉将学生的知识性教育与价值观引领都作为自己的职责任务,科学对待。

二是强化各科教师的育人担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要立足时代背景,充分认识到培养当代“新工科”人才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要鼓励每位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各科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德施教,将言传与身教、感染与教化相结合,给学子树立科技报国的榜样,做学子科技报国路途中的灯塔。

三是提升各科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良好的教学能力是开展高效育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各科教师要自觉切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相关教育学知识的不断学习,使自身首先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智者”。另一方面,各大理工科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各类课程思政活动,举办各类讲座和进行定期培训,以提升各类课程教师思政育人的实践能力,例如西北工业大学打造的“守初心、担使命”校友思政公开课。

(二)协同力: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各类教师协同互动的育人机制

一是探索教师队伍协同合作机制,形成通力合作的育人格局。理工科高校的各相关部门、各学院要贯彻协同育人工作理念,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协调各门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的互补协作关系,进一步完善各科教师在不同性质课程教学体系中贯穿教书育人、价值引领的相关体制机制。专业课教师、实践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要抛开学科成见,发挥各自专长,通力合作,交流备课,协同开课。

二是定期召集不同学科教师集体研讨。进一步明确学生的理论“疑惑点”、思想“共鳴点”、情感“触发点”,从整体上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现状有一个大体把握,从而能有针对性地铸魂育人。凝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思想观点,在育人理念、教学经验讨论交流中增强各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渗透意识、融入意识和挖掘能力。

(三)支持力:挖掘育人资源,打造具有示范性的精品课程

一是要在“元素挖掘”上下功夫。理工科高校要大力鼓励和引导各类课程教师充分发掘课程中所蕴含的忠党爱国、献身科研、艰苦朴素、精益求精、顽强拼搏的思政育人元素,例如“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些先进科学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利于培养学子的家国情怀。

二是要在“品牌特色”上下功夫。科技报国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是理工科高校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资源。理工科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的特色,充分挖掘利用本校的校史校情、特色学科、行业典范、科研攻关事迹等特色资源和育人精神打造一批课程思政育人示范平台,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全校、全社会形成示范引领、辐射力强的育人典型案例。

三是要在“空间协同”上下功夫。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课程思政的开展过程中,各大理工科高校应该在立足于课堂这个主阵地的同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方式创新,推进互联网、新媒体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性使用,进一步促进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协同进行,优势互补,在利用好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通过网络了解学生当下的大体状况和关注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四)保障力: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课程思政育人的制度体系

一是加强支持力度。各理工科高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要求与重要讲话精神,同时,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制度体系,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本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同时,相关领导要积极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完善课程思政的相关软硬件设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是完善课程评价考核体系。第一,对学生的评价从单一的专业能力维度向道德品格、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形成有效体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标准。第二,对教师的评价要在课程育人方面有合理的倾斜,改变传统的以论文专著、科研项目为单一评价标准,增加课程育人评价的权重,完善相关的奖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思政的动力问题。第三,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既要重视评价的结果,又要重视评价的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

三是建立长期有效的课程思政保障机制。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短期努力的结果。课程思政的建设既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程,又充满光明前途、意义重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理工科高校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旨归,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放在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一以贯之。【项目基金:2021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JS2116)。】

参考文献

[1]赖金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17(005):136-139.

[2]史春薇,向伯乐,余兴,等.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途径和评价体系——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活力,2019(8):200-201.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家国情怀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