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X线CT磁共振成像诊断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1-05-21尤海涛王秋实刘世博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征象椎管符合率

尤海涛 周 军 王秋实 刘世博 赵 沐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辽宁 大连 116001 )

颈椎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好发于中老年人,是以颈功能发生障碍为基础的一种综合征,也被称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病。该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与慢性劳损、遗传等因素相关,患者在病发后血管、神经根均会受到一定刺激,且颈椎功能活动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同时伴有疼痛、酸胀、麻木等症状,严重降低日常生活质量[1]。颈椎病可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种类的病症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所以治疗前的准确诊断十分重要。目前,X线、CT、MRI成像等是临床诊断颈椎病常用3种检查方式,这3种方式虽都具有一定的诊断效果,但在疾病性质诊断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地明确这3种检查方式的临床价值,本文选取了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对其采取X线、CT、MRI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患者67例,女53例;年龄25-80岁,平均(60.37±5.61)岁;病程1-9年,平均(4.48±1.51)年;类型:交感神经型40例,椎动脉型33例,神经根型26例,脊髓型21例;症状:颈肩麻木、疼痛40例,上肢活动受限、颈酸胀32例,步态不稳、下肢无力25例,头痛耳鸣、眩晕23例。纳入标准[2]:均符合颈椎病相关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均为肩颈麻木、上肢受限、疼痛、颈酸胀等;体征表现为颈椎棘突旁压痛、上下肢无力、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反射异常;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均已知情同意,并且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认可。排除标准:合并颈部其他肿瘤者;有过颈椎外伤史者;伴有先天性颈椎畸形者;合并其他骨代谢疾病者。

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X线、CT、MRI检查,首先X线扫描:选用德国SIEMENS DR型X线片摄影机对患者进行扫描,扫描时指导患者取颈椎正卧位,左右倾斜45°左右,对颈椎侧片和正位片进行常规摄影,观察椎间隙、椎管、椎体等病变部位,如实记录结果。CT扫描: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Emotion型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颈椎进行扫描,患者取坐位,电流、电压分别为120kV、120mA,层厚与层间距均设为2-3mm。MRI扫描:磁共振成像系统选用德国西门子1.5T系统,颈部绕圈,应用常规自旋回波序列和矢状位T1、T2加权扫描,轴位T2也进行加权扫描,层厚为3-4mm。由2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对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审阅。

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X线、CT、MRI3种方式的阳性征象诊断符合率,包括颈椎曲度异常、椎间隙狭窄、钩突增生、小关节突生、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骨性椎管狭窄。同时统计3种影像学独立征象诊断情况。

4 统计学处理方法:本研究数据均录入SPSS14.0软件中进行计算,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数据比较行x2检验;若P<0.05则判断为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3种影像学方式诊断结果比较:X线对颈椎曲度异常、椎间隙狭窄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于CT、MRI;而对钩突增生、小关节突生、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骨性椎管狭窄的诊断符合率较低于CT、MRI,3种检查方式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种影像学方式诊断结果比较(n,%,n=120)

5.2 3种影像学方式独立征象检出率比较:X线诊断独立征象检出率为73.33(88/120),其中椎间孔狭窄45例(51.14%),颈椎双边症43例(48.86%);CT检出率为63.33%(76/120),主要表现为黄韧带肥厚症状;MRI检出率为57.50%(69/120),其中伴脊髓水肿36例(52.17%),纤维性椎管狭窄33例(47.83%)。X线独立征象检出率显著高于CT、MRI(P<0.05)。

讨 论

颈椎病是指颈椎发生小关节增生、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与钙化、脱水变性等退行性病变,极具危险性,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3]。该病患者主要以颈椎间盘退变、椎节失稳、骨核突出、颈部酸胀、疼痛等为临床表现,在继发这一系列病变改变后,患者的脊髓、硬膜囊及神经根均会受到严重压迫,进而引起颈部不适、上肢麻木、颈心综合征等并发症[4]。若不及时诊治,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严重损害神经功能而导致残疾。

目前,临床诊断颈椎病常用的影像学方法有X线、CT、MRI等方式,其中X线是首选检查方案,该方式相对其他影像学技术优势较明显,可准确检测大部分颈椎病病变情况,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尤其是在诊断颈椎病独立性征象方面优势最为明显,可准确鉴别椎间孔狭窄和颈椎双边征等征象[5]。但由于部分患者的X线检查结果可能与症状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在鉴别交感神经型、颈型颈椎病等类型时要优先使用X线检查,若X线在无法明确诊断情况下就需要采用CT和MRI辅助检查。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将颈椎增生钙化情况清晰显示,在诊断后纵韧带骨化改变等症状方面准确性较高。此外,CT的螺旋扫描方式能基于原始图像基础上进行技术重建,从而更清晰显示椎管形态与椎管矢状径。而MRI除了可以检查X线和CT显示的临床征象外,还能检查脊髓损伤状况,如水肿、软化、囊变等,显示脊髓损伤原因、范围、位置以及每个层面髓内组织的病变情况,这些优点是以上两者较难达到的。对于部分伴随严重神经损伤的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而言,诊断时可优先选用MRI检查。本研究通过对120例颈椎病患者分别采取X线、CT、MRI诊断后发现,X线对颈椎曲度异常、椎间隙狭窄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于CT、MRI;而对钩突增生、小关节突生、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骨性椎管狭窄的诊断符合率较低于CT、MRI,3种检查方式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在独立征象检出率方面均显著高于CT、MRI(P<0.05);该结果与周智[6]的研究结果较相似,两项研究结果均表明,X线、CT、MRI三种方式均适用于颈椎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但X线在诊断独立征象方面效果更优于CT、MRI。CT血管造影对MRI无法确诊的颈椎病可起到辅助诊断作用,因此部分起病较急的脊髓病变患者需要优选急诊MRI或CT脊髓造影。另外,CT可直接对患者的横断面进行扫描,密度分辨率相对较高,且能三维成像,有利于将检查结果细微化与量化[6]。X线是常用检查方式,简单方便,在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方面价值较高。但脊髓型颈椎病应选MRI或CT,CT血管造影和MRI血管成像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上更有价值。X线、CT、MRI联合诊断是检查颈椎病的最佳方案,因此建议临床在诊断颈椎病时合理选择检查方式,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X线、CT、MRI应用于颈椎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但X线在独立征象诊断方面符合率更高,因此临床要合理选择影像学手段,以确保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征象椎管符合率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关注中老年人的椎管狭窄
草莓椎管育苗 产出率高一倍
草莓椎管育苗:产出率高一倍
口服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
从草书艺术中的视觉形式看波洛克的抽象画
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良、恶性甲状腺肿块的临床研究及超声及CT的征象分析
椎管狭窄就应该手术吗
结肠癌致肠梗阻的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