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肢骨折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方法与效果
2021-11-29郭红霞
郭红霞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住院部手术室 , 辽宁 丹东 118000 )
下肢骨折是临床外伤类型中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发生位置主要集中在关节、下肢骨和骨骺板等,极易造成相对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及早进行复位固定治疗在预后改善中具有重要作用[1]。据有关资料显示[2],内固定术是治疗下肢骨折的主要方法,虽然技术相对完善,但是其与手术护理配合存在紧密联系。手术室护理有助于患者疼痛减轻,使其保持乐观心态,自主配合医护人员工作,进而及早恢复健康[3]。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本院接收的下肢骨折患者采取手术室护理效果进行分析,详细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86例下肢骨折患者均为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接收的86例下肢骨折患者,根据先后入院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n=43)中,有23例男患,20例女患;年龄20岁-75岁,均龄值数(44.65±3.52)岁;致伤原因:暴力损伤、交通意外、坠落伤及其他分别有9例、6例、8例、11例和9例;骨折部位:踝部、股骨颈、髌骨、股骨粗隆间、胫腓骨骨干、股骨干分别有6例、5例、7例、8例、5例和12例;观察组(n=43)中,有25例男患,18例女患;年龄22岁-74岁,均龄值数(44.72±3.48)岁;致伤原因:暴力损伤、交通意外、坠落伤及其他分别有10例、5例、9例、9例和10例;骨折部位:踝部、股骨颈、髌骨、股骨粗隆间、胫腓骨骨干、股骨干分别有7例、4例、6例、9例、6例和11例;组间临床基线资料对比,包括致伤原因、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下肢骨折;(2)签署知情研究同意书;(3)具备正常沟通、表达和理解能力;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异常及心理障碍;(2)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3)存在手术禁忌证;(4)因个人因素拒绝或者中途选择退出者;(5)存在心脏、肾脏及肝脏器官功能异常者。
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叮嘱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并为其讲解手术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观察组采用手术室护理方案。(1)术前护理:①心理疏导。术前,由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接触、沟通、交流,熟练掌握每位患者临床资料,并加强对患者心理变化的关注,根据患者情绪变化开展心理疏导,引导患者将自身顾虑消除。此外,患者是由于骨折入院,患者家属同样伴有紧张、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所以,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手术相关知识,尽可能的使其保持乐观心态,自主配合医护人员工作;②环境干预。及时消毒手术室,全面落实无菌操作原则,并对手术室内部湿度、温度合理调控,定期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清新,目的是将环境不良因素消除;③健康知识宣传。为患者讲解疾病出现因素、日常护理内容及手术护理方法等,协助患者进一步认识自身疾病,与此同时,主动与患者接触、沟通、交流,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自身安全感,促进临床治疗依从性的提高。(2)术中干预: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①隐私干预。术中,加强对患者隐私部位的关注,并予以患者足够的尊重,减少非必要部位的暴露。此外,主动配合医师工作,传递手术设备,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完成手术;②舒适干预。静脉穿刺过程中,留置穿刺针,防止频繁穿刺导致患者不适感增加。手术过程中,要想使自身舒适度提高,则需要协助患者调整至舒适体位,避免体位变化造成穿刺针脱落或者松动;③疾病观察。术中,对患者脉搏、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指标密切监测,在出现异常后,立即向主治医生汇报,并进行相应的处理;(3)术后干预:术后及早进行关节功能训练,在下肢骨折术后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加快关节功能恢复速度。术后早期被动活动患者相邻关节,加快肌肉收缩、放松,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适量增加活动量及活动时间,后期,鼓励并支持患者进行主动活动,具体有下床活动、负重训练、理疗及按摩等。按照由轻到重、及早原则开展下肢功能训练。在此期间,将家属配合工作做好,并进行适当演示、指导,协助患者熟练掌握训练重点,并配合医生工作,对患者耐受状况观察。
3 观察指标:统计各组护理满意度、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准确评估护理前后焦虑(SAS)、抑郁(SDS)评分。护理满意度判定[4]:分值总计100分,(1)取值在80分-100分,即非常满意;(2)取值在60分-79分,即满意;(3)取值在60分以下,即不满意。(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焦虑及抑郁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判定[5],分值越高,说明焦虑、抑郁越严重。
5 结果
5.1 护理前后2组SDS、SAS评分对比:在SDS及SAS评分方面,护理前,对照组分别是(51.32±8.15)分和(55.67±8.79)分,观察组分别是(51.25±8.21)分和(55.74±8.69)分,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分别是(33.65±6.14)分和(38.69±6.05)分,观察组分别是(22.31±7.75)和(24.72±7.15)分,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对照组中,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分别有18例、16例和9例,护理满意度为79.07%;观察组中,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分别有22例、19例和2例,护理满意度是95.35%,观察组同对照组相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 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中,有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33%;对照组中,7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28%,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62;P=0.026)。
讨 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交通行业的发展,下肢骨折发病率越来越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生理及心理。现阶段,针对下肢骨折治疗,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方式进行[6]。但是,由于手术治疗是一种创伤治疗方法,治疗期间,从一定程度上损伤了患者机体,进而诱发应激反应,对于老年人群,因为患者自身各项功能逐渐减弱,所以,手术耐受性较低,但是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缺乏手术治疗知识,极易诱发诸多负面情绪,导致应激反应加重,其影响着患者手术开展及术后康复[7]。据有关资料显示[8],科学、合理的手术室护理方法可确保手术顺利开展,以此及早恢复。
手术室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其全面融入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从心理及生理两个方面为患者提供服务。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SDS及S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患者不良情绪改善,使其保持乐观心态,进而自主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是95.35%和79.07%,观察组同对照组相比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手术室护理有助于护患关系改善,确保良好的护理效果,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高;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是2.33%,对照组是16.28%,观察组同对照组相比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上述内容分析,通过开展手术室护理方案,可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
总而言之,予以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方案,除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外,可促进护理满意度提高,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值得采纳、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