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安碑》体式及结构的动态平衡研究

2021-05-17吴雨韩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结字三点水篆书

吴雨韩

(淮北师范大学,淮北 235000)

潘天寿曾说过:“天平和中国的老秤是同样的平衡,但老秤的平衡较好,是得势的平衡。”①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378.这句话是值得玩味的,天平不同于秤的地方就在于秤的平衡点并不是固定的,它可以通过不断变动平衡点来达到平衡的效果。 当然这句话不单单可以放到测量工具上,潘天寿将天平和秤做对比所引出来的“动态的平衡”也同样是书法美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书法其本身也不是呆板的、静态的平衡,无论从章法还是在单个字的结体上,都在营造一个平衡的效果,这种平衡是基于整体上的平衡、变化中的平衡。

一、袁安碑简介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写于东汉永元四年,主要内容为记载汉代袁安生平。 碑中有一些字已经残缺不全,现存碑石高约5 尺,宽大致为2 尺,全文共有十行,每行约十五字。 这种篇幅稍大的篆书石刻作品实为汉碑仅见。

篆书作为从秦代传承下来的书体,在汉代又得到了发展。 汉代是篆书发展的一个转换期,一是篆书转变为隶书,隶书在汉代蓬勃发展;二是隶生于篆,隶书反过来对篆书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此两点,决定了汉篆的独特性。 汉代大多篆书中受隶书影响较大,如缪篆、《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这些篆书笔画多做方折或盘曲,形体多近正方或扁方,而方折的用笔是由篆而隶时用笔发生的变化。《袁安碑》作为汉代篆书,又不同于其他汉代篆书,其相对更多的秉承秦篆一路风格的作品,而并非像汉代其他篆书受汉隶的影响较多,所以探究《袁安碑》对秦代篆书的继承与发展的意义更加重大。

二、书法中的“动态平衡”

平衡作为美学的重点课题,也经常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早期人类设计图案、建筑会刻意追求平衡感。 例如,我国的故宫,采用的就是对称平衡,从而达到庄严肃穆的感受。 从古到今,艺术家们对平衡孜孜不倦的追求,逐渐已经脱离了单调的均衡,而是在营造一个动态的平衡效果,这种高级的平衡,往往会在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中体现。 比如,古希腊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的雕塑作品——《掷铁饼者》,它所表现的是运动员投掷铁饼的一瞬间,人体形成一个弯腰屈臂的S 型。 这使本来静止的雕塑作品赋予运动的变化,但是这种运动变化又通常造成不稳定感,所以作者改变了平常意义上雕塑的重心,他将重心移其右脚,同时又让左脚尖点地来保持平衡,以头为中心,两臂打开形成一个对称的效果,这样的创作手法就使得其本来不稳定的躯体获得稳定感。 这种将动态的势运用于平衡之中的手法,将运动员在一瞬间那种“引而未发”的力感表现了出来,同时又极具稳定感,这也就是它之所以能成为古希腊的名作的原因之一。

早在很多年以前,古人就对书法中动态的平衡就有了独到的理解。 清人冯班《钝吟书要》中提到“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①《历代书法论文选》,冯班,《钝吟书要》,上海书画出版社,558.。 他强调了结字的重要性,使汉字“得其真态”,这就需要精心对汉字结构进行布置,使其符合一个“合乎自然”的效果,这也说明了书法的结构处理是因时而变的,是动态的,而不是单一的。 而在后半句他又在“得其真态”上加入了先决条件“映带匀美”,这个“匀”字应是整句的中心,“匀”就是匀称,平衡。他在强调书法中的平衡,而且他更强调平衡的意义,他认为书法中的动态美应该基于平衡之上。 清代书画家笪重光也在《书筏》中《论楷书》一节中说:“盖做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 然大小,繁简,长短,广狭,不得概使平直如算子状,但能就其本体,尽其形势,不拘拘于笔画之间,而遏其意趣。 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②《历代书法论文选》,笪重光,《书筏》,上海书画出版社,569.在对于楷书结构的处理上,笪重光也认为不应当字字如一,要对汉字进行结构的处理,不能仅仅在视觉感受上给人以呆板的感受,而是要做到使每个字在大小、长短、胖瘦的处理上各尽其形,使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排列节奏有致,空间疏密合理,营造整体的平衡感。这个论点与冯班所提出的“得其真态”的审美效果是大致相同的,这种对书法中动态的平衡的追求,使得古人对于书法作品中一些字的安排就显得尤为精妙。

而《袁安碑》作为汉代篆书的代表作品,不仅仅是继承了秦代篆书婉丽的风格特点,同时对于汉字结构和点画的布置也使得《袁安碑》打破了秦篆往常的对称美,破其成体,在改变了一些点画位置的基础上略作调整,又赋予汉字整体的平衡,从而达到“动态的平衡”的效果,所以,选择《袁安碑》来研究书法艺术的动态平衡就有了很重要的意义。

三、《袁安碑》体势与结构“动态平衡”的体现

《袁安碑》是汉代屈指可数的承继秦代李斯篆书体式风貌的代表性石刻。 《袁安碑》创作的年代在东汉时期,东汉时期作为中国汉字字体演变最为剧烈的时期,同时又是中国书法从实用化到艺术化的萌芽期,这个时期给《袁安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笔者认为,《袁安碑》对于严谨对称而绝对静止的秦代小篆有一种“解构”,这种“解构”使得《袁安碑》在传承秦代小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艺术特色。

(一)《袁安碑》中结字关于平衡的处理

在结体处理上,《袁安碑》对于字内空间、粗细,以及笔画长短的把握都是有巧思的。 即使整篇来说字数不多,但是里面出现重复的字很多在结构的处理上都会不同。 同一个字变化的,以“除”“年”两字为例。

在同一个字上我们能看出,《袁安碑》在结构和体式的处理上是有所不同的。 图1 中“除”字左耳旁处理得比较疏散,空间分布均匀,而右边的“余”部笔画就有断开,这样对空间的处理使得整个字的空间分布更加均匀。 图2 中“除”字则在左耳旁的处理上刻意造成上紧下松之感,这样为了使整个字更加平衡,右边的“余”部笔画则连在一起,并使“余”部上半部分更加紧凑,整个字就显得纵势更加明显。

图1

图2

图3 、图4 中这两个“年”字,在疏密关系上处理不同。 图3 相对来说整体较松,整体对空间的安排较均衡;图4 则在空间安排上极力收缩上半部分的空间,拉长竖画,同时为了弥补左半部分的下坠感,使得最后一横画往右下坠得厉害,这样就使得整个字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又能将其救回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使在和谐中更显挺拔峻峭。

图3

图4

这也使得《袁安碑》中字虽然重复很多,但并不单一。 《袁安碑》中不仅对相同的字处理不同,其中还有一些偏旁相同的字,为了能够使字能达到平衡的效果,也对相同的偏旁做了不同的细微处理,如“河”“汝”“海”三个字。

图5

图6

图7

这三个字同为三点水做偏旁,是左右结构的字。 虽然偏旁相同,但是细细体会,就能发现其中的不同。 这三个字中,“河”字尤显刚健纵长,为了能够使“河”字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作者减少三点水中最长的竖的弧势并将其加长,仅为最上部分表现弧度,并且笔画粗度也减轻,在对于空间的处理上,作者将三点水左右两边向上拉,这样就将空间紧密的地方控制在字的上半部分,这样的处理就能充分地表现“河”字刚健婀娜的特点。 “汝”字和“海”字对比,“海”字重心相对而言更靠下,所以更显敦厚沉实。 “汝”字三点水中中间的竖表现为两头粗而中间轻,这样的处理就会显得灵动轻快,而“海”字三点水内中间的长竖在粗细变化上却很少。 同是三点水做偏旁的字因为右半部分的不同,导致了一个偏旁的三种变化。 这种根据字的特点和空间的排布对三个三点水旁做的处理,使得整个字符合其审美效果,同时又达到了整体的平衡。

(二)《袁安碑》结字特点

通过这些对《袁安碑》体式与结构的分析,我们能发现《袁安碑》中结字的两个特点:一是“稳”。稳就是平衡,平衡是《袁安碑》结字之基,《袁安碑》中很多字不乏有变化,然不论如何变化,平衡总是作者结字的先决条件;第二是“动”。 《袁安碑》摒弃秦篆中绝对规整对称的特点,而是根据点画的变化、空间的变化,相应地做出变化。 这种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的处理就是《袁安碑》中“动”的特点。 只有把握住“稳”而“动”这两个特点,才能理解《袁安碑》在结字中用的功夫。

四、《袁安碑》中“动态平衡”对学书者的启示

通过研究《袁安碑》的结字我们能发现其“稳”而“动”的特点,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两个拆开来,而是要放在一起去看,如果我们只注意到了“动”的特点,就会在临摹和创作中都出现问题。

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提出:“书宜平正,不宜攲侧。 古人或偏以攲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者也。 《画诀》有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岂可执一石一木论之。”①《历代书法论文选》,刘熙载,《艺概》,上海书画出版社,711.晋人书迹多有奇趣生姿者,能够做到敧侧且自然富有美感就要力求“拨转机关”来达到汉字和章法上的平衡。 董其昌曾评王右军书为“右军如龙”来强调王羲之的书法极富变化,在做到千姿百态变化的同时又能不失规矩,整体上平衡饱满,这也正是王羲之书法的妙处。而很多时候我们在学习二王书法之时只能感受到攲侧之势却从未注意到平衡之美。 因此我们只有在赏鉴古代书家的作品的时候仔细揣摩,时时注意到古人在汉字和章法的平衡中下的学问,才能更加体会其中的高深之处,才能学到古人对于平衡精细入微的处理。

从《袁安碑》中我们能发现蕴含在其篆字中的动态的平衡,古人也在用实践和经验来印证书法中平衡的重要性。 所以作为要做到以古为徒的我们来说,更应将书法的平衡问题作为一个重点课题来研究,在临摹中去体会古人在平衡处所做的功夫。例如,古人每个字的大小、每个笔画的粗细、对字内空间所做的安排以及整体空间的安排,都要从每个角度来观察平衡的问题,这样才能在临摹中学习和进步。 但是书法也不仅仅是临摹的过程,还需要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要将临摹学到的东西活学活用,而不是生搬硬套。 学习的是道理而并不是死知识,只有真正体会到平衡之美,在创作中我们才能做到如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当然学书之途长路漫漫,要能真正做到明白和理解平衡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沉潜学书之心,把学习书法当作一辈子的事情来看待,同时在学习古人书法时要时刻保持着谦虚的态度,不要总想去超越古人,只有细细去临摹,慢慢去品读,才可窥得古人书中之意,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猜你喜欢

结字三点水篆书
第六讲 横折弯、三点水、人字头的写法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简论启功的书法教育成就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隶书“接笔”论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不同的三点水》教学设计
徐州《从事墓志》书法艺术研究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论两汉碑额篆书对邓石如篆书风格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