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阶段如何加强图书成本控制意识
2021-05-17刘鹤
刘 鹤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 100039)
图书校对作为图书编辑加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一直在提高稿件文字质量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校对人员也往往局限在把关稿件的文法使用、前后一致性等层面上,而在目前出版行业竞争加剧、生产成本不断增高的情况下,成本控制意识应贯穿于整个出版环节中,校对环节无疑也在其中。 校对人员提高成本控制意识,将该意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的校对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校对工作的附加值,无疑会给整个出版流程注入活力。
一、校对环节工作现状
校对工作一直以严把文字质量关来定位,工作内容也大多局限在只为文字质量负责上,在图书整体出版流程上缺乏把控意识。 而对于图书的成本而言,一般基础校对人员的工作范畴和工作内容均不涉及,主管校对工作人员也仅仅对校对费用这一项成本有所控制。 目前大多出版社对于图书成本的把控是一头一尾两个环节,即图书策划环节和图书印制环节,而在整个稿件编辑加工这个中间环节中,成本控制意识并没有贯穿其中,只凭借策划编辑在选题策划阶段对于成本的预判和印制环节对于纸张和印制方式的合理选用来对成本加以控制,可想而知,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1]
想要更好地提高成本控制的效果,唯有将成本控制的概念和方法运用到编辑加工的整个环节,尤其是校对环节。 因为校对人员对于稿件的把握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整体性把握,即整体版式的把控、整体层级结构的把控等。 通过三个校次的校对、退改过程,校对人员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将上述环节不断优化,实现进一步控制成本的目的。[2]
二、校对环节对于版式的控制
目前,编辑审读的方式大多数采用电子审稿的方式(即word 软件审稿)。 在此阶段,稿件没有版式。 编辑对稿件进行预处理,也往往只是对层级进行划分,旨在为稿件梳理带来便利。 而校对环节往往是在三审完毕并排版后进行的。 此时,校对人员对稿件的版式就比编辑有了更早、且更全面的了解。 尤其是责任校对人员,在统筹三个校次的校对过程中,无论对稿件内容还是版式设计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所以,校对人员通过更好地调整和控制版式来进行图书成本控制,有着比其他环节更大的优势。 甚至可以说,校对人员有义务为图书规划更为合理的版式。[3]
(一)对于层级结构的把握
责任编辑在审稿前,会对稿件统一进行预处理,而这种预处理,大都只局限于同一层级的字体字号一致,层级间字体有变化、字号依次递减等。而这些方面对于图书整体成本控制来说还远远不够。
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在保证排版后稿件层级结构与版式设计保持一致以外,应格外注意各层级标题的占行是否合理。 尤其是在校对的后期(一般在二校后退版厂修改时,因为校对的前期稿件内容未最终确定,存在着作者增减内容、原有内容需要删改或扩充等情况,导致稿件整体页码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查看稿件的整体页码,如果出现零页(即小页,具体见表1)时可通过适当缩减较高层级的字号或占行,将整体页面调整到整印张的数量上。 此举既可以减少印刷时上版的数量,又减少了装订时粘小页这一工序,既缩短了图书的印制周期,又节省了印制成本。
表1 常用开本稿件中零页(小页)对应的印张数
(二)对于版心大小的微调
图书开本和版心大小的确定在以往的稿件出版流程中往往取决于策划编辑对于稿件的定位。而定位的依据大都是书稿题材、内容受众、市场定位等。 而校对人员在加工稿件的过程中,可以针对稿件的具体情况对开本、版心给予具体的调整建议,通过微调,也可以达到节约版面成本的目的。
我社教材类稿件大都使用正16 开35 行×40字的版心尺寸。 例如:一稿件页码33 页,且第33页内容只有四五行,因页码较少适用于骑马钉装(小于等于3 个印张)。 但骑马钉装稿件要求稿件页数为4 的倍数,在不调整开本、版心大小的前提下,此稿件需增加3 面白页,凑足36 面印刷装订,这样不但增加了纸张的成本,也加重了读者的经济负担。 此情况下,校对人员可以与编辑人员沟通,在退厂修改时可适当扩大版心大小,即将版心改为36 行×40 字,此举可将稿件缩减至32 页,刚好满足稿件页数为4 的倍数的要求,也大大降低了图书的成本。 35 行改为36 行对于读者视觉感受来说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
(三)对于印刷色数的建议
内文印刷费=内文印张数×印刷册数(大于等于开机量)×色数(正背合计)×每色令单价
我们可以根据印刷费用的计算方式看出,印刷色数直接关系到印刷费用的多与少。 色数越大,不仅仅是公式中直观可看到的色数(正背合计)会增加,而且色数越大每色令的单价也会越高,实际工作中,四色印刷的每色令单价往往高于单色印刷的每色令单价一倍还要多。 色数影响了公式中的两个乘数的数值,所以图书印刷费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印刷的色数。
在校对工作中,校对人员可根据稿件的实际内容,向策划编辑、责任编辑推荐更为合理的印刷色数。 例如,有些图书内容以文字为主,零星配图,图片要求使用四色印刷。 这种情况下,校对人员可根据图书的内容、定位初步判断图片是否真正需要四色印刷,如果图书内容对图片的要求不是特别高,只是做简单介绍使用,而不是学习图片中具体构图或讲述细节的情况,可以建议将四色印刷改为单色印刷;如果图书内容对图片要求较高,可以建议将这几个零星的配图全部集中提取出来,作为文前或文后的插页,单独四色印刷。 正文部分采用单色印刷。 这些举措都会在不影响图书整体效果的情况下大大降低印制成本。
三、校对对于印张的控制
正如上文所述,编辑在进行三个审次的过程中稿件的版式还没有形成,而校对后的环节(如印制环节)对于印张的把握,是从印刷的实际需求出发,往往只能是为了满足印制要求,在原有页码上增加白页,而不可能减少书稿内容。
印张的精准控制应该在校对过程中得以实施,在校对阶段调整既可以在各校次退改过程中得以严格控制、验证,又可以根据稿件实际情况做到最为合理的调整。 除了通过版式微调的方法来控制,还可以有如下方法调整。
(一)调整字距、行距
通过调整图书最后一个整印张后面的零星页面的字距,可以有效减少一些段落中最后一行字数较少时的行数。 调整行距,配合版心的调整(主要是版心高度的调整,即增加每页行数),可以更加有效地达到精准控制到整印张的目标。
(二)对于空白页的利用
每一页都有两面,无法避免很多时候稿件的最后一页只是单页码有内容,而下一面采取背白的方式。 而这一页空白页往往被编辑忽视。 责任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可以根据稿件的实际内容,建议责任编辑将文前的一些辅文内容挪至该页,既填充了此处页面,又节省了文前的页面。 例如,我社教材的前辅文经常会出现教材对应课程的课程组人员名单,而这页往往后面也采取背白处理。 如果文后有一页空白面,完全可以将此内容移至文末背白处。 这样就节省了2 个页面。 降低了纸张和印制成本。
四、校对对于纸张选择的建议
图书出版成本中,占比最高的无疑是图书的印制成本,而印制成本中,纸张的成本又占据了整体印制成本的50%,甚至更多。 通过校对环节,对纸张的成本进行合理控制,也应该纳入校对人员尤其是责任校对人员的考虑范围。
上文中提及的合理规划印张就是非常重要的节约纸张的方法。 除此之外,校对人员对于稿件整体内容的了解,有助于其对于图书整体风格的掌握。 由此,校对人员根据稿件实际情况(例如图表的类型及多少)和自身丰富的经验,向责任编辑、策划编辑推荐合理的用纸以及纸张各部件的分配,是恰当的。
(一)内文用纸的建议
以我社教材为例,策划编辑在内文用纸的选择上,往往遵循以学科分类,如文科类教材,选用60克双胶纸;财经类、理工类教材,选用65 克双胶纸;美术类、设计类教材,选用70 至80 克轻涂纸或128 克、157 克铜版纸。 但这种依靠学科的分类,其实不能很好地与具体的图书相适应。 内文的用纸选择,应该基于每一本图书的具体内容、读者定位和面向的市场来确定。 针对我社的教材,大多数的读者是在职学习的学生,而教材又是他们必需的学习材料。 这就更加要求图书的成本要更为精细地规划与控制,纸张的选择也要满足充分展现承载内容的前提下,以实用、够用为准则。 校对人员,尤其是责任校对人员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校对人员对于稿件中版式的掌握、图表情况的深入了解,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向策划编辑、责任编辑来推荐更为合理的用纸。 例如,虽然很多财经类稿件配图较多,但绝大多数为线条图。 此种情况下,使用60 克双胶纸完全可以达到印刷清晰、不透印、不糊版的效果。
假设一本20 个印张的正16 开教材,印刷20000 册。 正文用纸由65 克改为60 克(吨价均以6500 元计算),内文纸张费用计算如下:
④两种纸张内文用纸费用差=(182-168)×400=5600 元
由此可见,根据稿件本身内容选择更为合适的60 克双胶纸,就可以节约近5600 元,降比近原有费用的8%。 而这种纸张的推荐必须要基于对稿件整体内容的关注及深入了解。 校对人员无论从环节设置还是自身知识储备来说,都可以完全胜任这项工作。
(二)辅助文字位置的建议
我社较多书籍惯于在封1 和封4(实际工作中常统称为封面)增加勒口来介绍该书的作者,或对系列书中其他图书加以介绍。 但勒口的设计在实际的工作中,尤其是成本控制上,总显得弊大于利。其原因是勒口的设计增大了封面的面积,以使用量最多的787mm×1092mm 1/16(正16 开)的图书为例,无勒口图书的封面也大都会使用787mm×1092mm 的全开纸张印刷(书脊厚度特别厚的除外),每张全开纸可以印刷8 个封面。 假如图书印制20000 册,封面使用200 克铜版纸,纸张吨价以6500 元(即令价约为559 元)计算。 那么无勒口的封面纸张费用计算如下:
②封面纸张费用=559(元/令)×5 令=2795 元
而封面如果使用了勒口,则需要使用880mm×1230mm 的纸张印刷,直接导致纸张的令价从559元跃升至704 元,即封面的纸张费用从2795 元提升至3520 元,仅这一项费用就增加了725 元。
校对人员通过对稿件版面的精准控制,并及时与图书的策划编辑、责任编辑进行沟通,如果将勒口上的内容移至最后一页的背白位置或前后辅文的背白位置上,避免了勒口的使用,这不仅减少了七百余元的纸张费用,还减少了封面的印刷费用(即大度纸张的印刷费加成)、封面的覆膜费用等,大大节约了成本。
五、责任校对对于周期的把控
加工周期的精准把控,也可以起到控制成本的作用。 例如系列图书、套书在校对的过程中,责任校对应协调每本图书的加工周期,把控校对整体时间安排,尽可能地将封面或系列图书、套书中相同的内容可以同一时间达到可以付印的要求,即印刷时间可以安排在同一时间段进行。
以4 本为一套的套书为例,印刷过程中节约的封面(四色印刷)PS 版费用计算如下:
①单独印刷每一本书的封面所产生的PS 版数量=4 本×4(色数)= 16 块
②4 本图书一起拼版印刷封面,则仅需4 块PS版
③以一块PS 版60 元计算,通过拼版印刷可节省(16-4)×60=720 元
通过计算可知,责任校对通过对加工周期的把控,可以节约印刷过程中PS 版的数量,进而节约了印刷的费用。 而节约PS 版的做法,还可以大大节约封面印刷过程中的时间,这对于出版时间周期要求严格、必须做到课前到书的教材类稿件来说,无疑又是非常好的做法。
综上所述,校对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不是简单地压缩校对工作的成本、工价,而是依托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对书稿内容、体例格式、层级结构、字体字号等方面的深入了解,发挥自身优势,在优化版面结构、优化页码配置等方面起到校对环节独有且关键性的作用。 而作用发挥的大小和是否恰当,取决于校对人员的各项素质和经验积累,尤其是校对人员对于排版知识、校对知识甚至图书印装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 这其实对校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校对人员要站在图书出版整体环节流程的高度来考虑工作的开展,而不是简单地局限在对于文字的把握上,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校对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校对工作的附加值,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图书出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