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两汉碑额篆书对邓石如篆书风格形成的影响

2015-11-16唐全明

剧影月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两汉小篆篆书

■唐全明

论两汉碑额篆书对邓石如篆书风格形成的影响

■唐全明

一.两汉碑额篆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艺术特色

两汉碑额篆书是秦小篆的延伸,是汉代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汉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它打破了秦小篆纯中锋用笔和笔画均匀的创作格局,形成自由开放的用笔形态。两汉碑额篆书保留了古文字的象形意味,在书写过程中随文字结构而自由发挥,或方、或圆、或扁、或长,呈现出形态各异的字体。

两汉碑额篆书保存至今已不多,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线厚重雄强,节奏变化明显。这类碑额以《袁安碑》《袁敞碑》《三公山碑》《西狭颂》等为代表。以《西狭颂》碑额中的“惠安西表”四个字为例,每一笔划藏头护尾,含蓄有度,行笔中的提、按、顿、挫,形成了凝练厚重的线条、苍茫古朴的质感。

由于在先秦古文字中,仍保留着浓厚的象形意味,因而使两汉碑额篆书极富有装饰性。秦小篆,笔画粗细均匀,字形呈长方形,字的重心偏上,线条圆转呈全封闭的特征,使秦小篆表现为一种静态的美。而两汉碑额的篆书的字形大小、线条的粗细变化以及线条的穿插避让,出现了夸张变形的体势,因而产生了相对自由的动态美。这类碑额有《西狭颂》《白石神君碑》《韩仁铭》《三公山碑》《鲜于璜碑》《张迁碑》等。两汉碑额篆书还是篆书向隶书转变的一个中间书体,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兼具这两种书体的某些共同特征。篆书用笔遵循平入平收,藏头护尾,笔力在线中。而隶书横画用笔,则是蚕头雁尾,用笔以逆锋取势。例如《祀三公山碑》《北海相景君碑》等。

两汉碑额篆书艺术所具有的特征,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兼容的。某些碑额篆书中这种特点表现的明显,如《张迁碑》《祀三公山碑》等;有的碑额对几种特征兼而有之,如《西狭碑》《三公山碑》等。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两汉碑额篆书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多样性。

二.两汉碑额篆书对邓石如篆书的影响

邓石如的篆书在清代极负盛名包世成在《国朝书品》中,把邓石如隶及篆书列为第一人。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更直接指出:“邓石如的篆书,比他的隶、楷、行、草都来得好,自从邓石如一出,把过去几百年中的作篆方法完全推翻,另用一种凝练舒畅之笔写之,蔚然自成一家面目。”1

1、两汉碑额篆书成就了邓石如个性化篆书的形成

自李斯之后直到邓石如的一千多年间,历代书写小篆的书法家很多,但基本不出“二李”范畴,他们所写的有“玉箸篆”、“铁线篆”,实际上也只是追求整齐工稳,艺术价值仍不大。宋、元、明时期虽有不少人写小篆,但仍以“二李”为旨归,笔划均匀,肆意求工,日复一日。清初写篆书的主要是一些小学家,比如王澍、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人。他们都竭力描摹“二李”,不越雷池半步。为了追求整齐匀一的工艺美,不惜以违背书理为代价,甚至烧毫为之,荒唐可笑,篆学至此,可说已入绝境也。

直到邓石如的出现,这种作篆方式才被打破。邓石如的小篆虽然仍以“二李”为基础,但他能冲破藩篱,排除积习,上探秦篆之源,并植根于流,参以隶境,随手出变化,表现出浑朴茂密、刚健婀娜的特色,为历代所未有。

侯镜昶在《书学论集》中说:“到了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发现了汉碑额以分入篆的特色,由此推求李斯的书法遗意,汉碑额的书写特色才逐步为人所重视。”2由于当时碑额篆书不被世人所重视,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多余部分,加之拓制费时,因此流传下来的便少之又少。在清代碑学兴起的那个时代,能见到两汉碑额拓片并非易事。那么对像邓石如这样的布衣书家来说,若想见到这些碑额拓片,简直是件奢侈的事情。在《乾隆四十五年的邓石如》一文中曾描述邓石如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客居梅镠家研习篆书的经历,发现邓石如在“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备在焉”的梅家才见到更多的汉碑额的拓片,并初步对汉碑额篆书做过深入的研究学习。邓石如的高明之处在于以两汉碑额篆书的笔法去改造“二李”小篆,取得了巨大成功,与王澍、钱坫等人有本质上的区别。

此外,邓石如少时还对汉印下过一番功夫。我们都知道,汉印文字多为缪篆,汉碑额篆书在字法变化上与缪篆有很多相通之处,这种共美、大美,滋养了邓石如篆书的变革。

2、邓石如篆书的个性化特征

1.隶意用笔婉转劲挺

对于邓石如篆书用笔,包世臣说: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而纵横阖辟之妙,则得之史籀,稍参隶意,杀锋以取劲折,故字体微方,与秦汉当额文为尤近。3可以看出,邓石如篆书之所以突出,在于敢以侧势入笔,加入隶书的折法,而非纯用圆转,打破篆隶之间的界限。特别是对两汉碑额篆书方笔的借鉴,使篆书写得方圆兼备,不与类同。

另外,邓石如将汉碑碑额篆书中的垂脚悬针写法借鉴到自己的篆书创作中。文廷式说:“蔡伯喈《篆势》云:‘纡体放尾,长短复身。’陈兰甫云:‘二语,言垂脚长也。’又云:‘秦汉碑额篆书,多玉箸法。’《篆势》所言:‘微本浓末’惟见《尹宙铭》碑额篆书。然此于纡体放尾,皆非篆书高格。”3当时许多书家认为垂脚悬针写法是不入流的,其格调低下,非正统也。然而这种写法在战国简牍、帛书中便早有体现,可以看出它把富有节奏变化的毛笔书碑额写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邓石如是用毛笔在“写”篆,而非钱坫之流“描”篆,这也是邓石如引汉碑额篆书书写篆字的一种创造。

邓石如吸收了汉碑额篆书中的诸多养分,将汉碑额垂脚悬针的方法融入到自己小篆的书写中,彰显其篆书在书写形式上的与众不同。由于邓石如篆书书写形式的创新使得小篆的用笔获得了解放,用笔更加丰富化了。

2.方圆兼用奇趣乃出

钱泳说:“篆用圆笔,隶用方笔,破圆为方而为隶书”4。邓石如用他那柔软的长锋羊毫和娴熟的技巧将笔画写得方中带圆,圆中有方,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吴育在《完白山人篆书双钩记》中所引邓石如自述道:“余初以少温为归,久而审其利病,于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畅其致,彝器款识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博其体。举秦汉之际零碑断碣,靡不悉究。闭户数年,不敢是也。暇辄求规之所以圜,与方之所以为矩者以摹之。”5从这段自述的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邓石如不仅吸收了汉碑额篆书的用笔,还利用汉碑额以“博其体”,其方法是“为矩者以摹之”。邓石如用笔之创变,远远超过他沿袭二李篆书的结体的创变,但他对二李篆书结体的创变还是比较明显的。邓石如在书写篆书时吸收了两汉碑额篆书的用笔与体势,化圆为方,方圆兼用。在结构空间的安排上,邓石如主张:密不透风,疏能走马,计白当黑,奇趣乃出。他的篆书结构体现出一种对比的美,这种结字方法,也是从两汉碑额篆书借鉴而来的,同时,邓石如也吸收了两汉碑额篆书结字分布朴茂雄强、奇趣乃出的特点,使他的篆书艺术博大精深,超越古人。

两汉碑额滋润了邓石如的篆书艺术,不仅丰富了他的用笔,同时也改变了小篆的结体,邓石如的创变,为篆书的书写提供了便利,冲破了旧有的写小篆呆板的写法,开创了篆书书写的新时代。正是邓石如的这种变化,才使得篆书的书写恢复到自然的书写状态。

三、邓石如篆书艺术对后代的影响

邓石如的成功,打破了帖学的一统天下。他绕开二王以来的帖学领域,直接师法商周秦汉,为清代碑学的发展,提供了成功例证,这不仅推动了当时碑学的发展,也掀起了学习碑学的浪潮。

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邓石如篆书的变革是在继承传统中进行的。他的继承是一种批判的继承,他是吸收了秦汉以来诸多碑额、瓦当、玺印文字加以融会贯通的,他用长锋羊毫运笔,产生富有节奏感的苍朴挺拔且不失圆润的线条。敢于与“斯、冰”比美的勇气,进行大胆的突破和创新,超越了古法,开启了清代篆书的新格局。

清代碑学复兴以来,大篆的书法创作愈来愈受到书家们的青睐。两汉碑额的大篆书体是篆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反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两汉碑额的篆书是我们研究汉代篆书极其重要的参考素材。甚至可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大凡在大篆及篆刻上有所成就者,无不从两汉碑额中或多或少地吸收到了营养。邓石如的篆书正是借鉴了两汉碑额的篆书营养,加上他自己的独到理解与创造,从而形成具有个性面貌的篆书艺术。邓石如的成功路径成为一则经典案例,显示出篆书艺术的教育学意义。邓石如的篆书创作思想直接启导了晚清篆书的繁荣,直至近代当代篆书的繁荣,对今后篆书艺术的发展仍将发挥无以估量的作用。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见《沙孟海论书丛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页44。

[2]侯镜昶,《书学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1版1印,页143。

[3]包世臣,《邓石如传》,穆孝天,许佳琼《邓石如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页212。

[4]钱泳《履园丛话 古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页62。

[5]吴育《完白山人篆书双钩记》,载穆孝天,许佳琼《邓石如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页245。

猜你喜欢

两汉小篆篆书
音乐辞条的技术与话语——论先秦两汉辞书中的音乐知识和观念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两汉劫持人质的类型及特点
小篆香
两汉荒政措施的不足与局限
夫余国与汉魏晋王朝的朝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