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链球菌病的诊治
2021-05-14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6)
羊的链球菌病在西北地区主要发生在9月到次年5月。常与巴氏杆菌、大肠埃希氏菌等发生混合感染引起羊群出现脑炎、肺炎、败血症和关节炎等临床症状,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也使养殖户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该病绵羊更易发生,发病急,一般在数小时内体温升高至41 ℃以上,临床症状表现为眼结膜充血肿胀、呼吸急促、且伴有咳嗽、全身乏力,一些病羊甚至出现卧地不起的现象。病羊在濒死期其头颈会向后仰,同时伴有磨牙及肌肉抽搐的现象。
1 诊断
1.1 发病情况
2019年3月2日,武威市一羊养殖户,饲养繁育母羊87只,公羊7只,羔羊80只,饲养方式为放牧+舍饲。从3月2日起,部分羊陆续开始发病,到3月18日,共21只发病,发病率达12.07 %,6只死亡,病死率达28.57 %。
1.2 临床症状
该病本次多在羔羊中发生,发病较急,部分很快死亡。病程稍长的病羊体温达41.5 ℃以上,出现精神不振、行动迟缓、步态不稳;眼结膜充血肿胀、流泪,部分病羊上下眼睫毛粘连;鼻腔中流出水样鼻液,后期为黏性或脓性鼻液;呼吸困难,部分病羊舌体稍肿胀,流涎;粪便稀薄伴有大量黏液,有时呈黑褐色;部分病羊的面部也有肿胀情况,濒死期出现呻吟、磨牙、其头颈会向后仰,甚至发生抽搐。
1.3 病理剖检变化
对3只病死羊进行解剖。肉眼所见病羊出现全身性败血症。胸腔积有大量浑浊液体,肺出血并有水肿和气肿;喉头、气管黏膜、全身淋巴结、大网膜和肠系膜有较为明显的出血;肝脏体积显著增大并伴有出血点,肝脏呈青灰色,其病灶区与腹腔黏膜粘连;胆囊肿大有出血点;脾脏和肾脏明显肿大并严重出血;消化道黏膜充血脱落;2只关节囊内有少量胶冻样液体,1只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1.4 实验室诊断
1.4.1 标本片的制作、染色及显微镜下检查 取病死羊的心、肝、肺及脓汁、腹水作为病料制作成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到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为0.8 ~1.0 μm),有荚膜(菌体周围折光性强),呈成对或短链状排列。
1.4.2 细菌培养 将上述病料接种于血琼脂平皿上,将其放于37 ℃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0 h,在培养基上看到呈β溶血的小菌落,边缘整齐,菌落直径0.8 mm左右。
1.4.3 药敏试验 分离菌株对氧氟沙星、丁胺卡那等11种抗生素不敏感,对链霉素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新霉素高度敏感,敏感性和耐药性见表1。
表1 羊链球菌药敏试验
1.4.4 动物接种 无菌采集病死羊的肝和脾组织5 g,剪碎并研磨后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混合制成1∶10悬液,对5只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小鼠在3 d内先后死亡,并通过上述方法从小鼠病料中分离到与病羊中一致的菌株。
2 防治措施
2.1 治疗
病羊采取隔离,圈舍清理并用0.05 %百毒杀对羊舍进行消毒。使用新霉素等敏感抗生素治疗病羊。每只病羊连续两天通过肌肉注射敏感抗生素;病情严重的羊只需连续3 d使用新霉素与5 %葡萄糖生理盐水和30 %安乃近混合液静脉注射。
2.2 加强饲养管理
养羊场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给予全价饲料饲喂,羔羊与成年羊分开饲养,做好羔羊圈保温工作,防止继发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2.3 合理接种疫苗
西北地区应在入冬前对羊群进行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免疫接种。体重20 kg以上的羊只,皮下注射3 mL,体重20 kg以下的羊只,皮下注射2 mL;体重20 kg以下的羔羊应在两周后再进行1次接种。
3 小结
3.1 平时的预防措施
针对羊链球菌病在冬春季节易发。通过加强羊群的饲养管理,提高群体的抵抗力。饲料中添加多维素、矿物质等,减少羊只应激反应,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以防本病发生。在常发地区做好预防免疫接种。
3.2 发病后的控制措施
发病后及时隔离病羊,对羊舍及时消毒,对病死羊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此防止该病的流行。本例分离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致病菌株对药物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并且表现出多重耐药性。在发病初期,根据临床表现养殖户已经给病羊注射过青霉素等药物,但几乎没有疗效,后通过药敏试验的结果,改用氟苯尼考等敏感性强的药物,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因此,养殖户在平时用药时,应尽量避免长期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条件允许的养殖户及养殖场应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筛选合适的抗链球菌药物,并严格遵守抗生素的使用规定,尽可能的轮换使用抗生素或使用窄谱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从而有效防控羊链球菌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