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囊螨病的诊断
2021-05-16庆保平曾键文
庆保平,曾键文,高 洁,段 英
(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洋县 723300)
螨(MITES)是节肢动物的一类,体形微小,寄居在人或动物体上,破坏正常肌体组织,传播疾病。禽类内寄生螨(Internal Parasitic Mites)通常寄生在禽类呼吸系统的内部管道、气囊和皮下组织,常见的内寄生螨多为寄生在禽内呼吸系统的气囊螨(Air Sac Mites)和寄生在皮下组织中的囊螨(Cyest Mites)。2020年4月6日,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三合镇余观村救治回一只发病朱鹮,次日该朱鹮死亡,剖检时在其胸部和腹部皮下发现一中螨,经鉴定为囊螨。
1 发病情况
该朱鹮为成年雄性,因左翅下垂,羽毛松乱(图1),不能飞翔被收容救治。临床检查发现其尾脂腺周围羽毛黄染,挤压有黄色豆腐渣状物质流出(图2),腹部皮肤大面积紫青。对症处理后次日死亡,死前食欲废绝、共济失调,死亡时翅膀伸展静静趴窝笼中。
图1 左翅下垂 图2 尾脂腺周围黄染
2 剖检变化
肌体消瘦,龙骨显露;腹部皮肤青紫色,切开皮下有黑色液体浸润,将其腹部脂肪染成青紫色(图3),剥离胸部和腹部皮肤,发现皮下散在大量黄白色沙粒状物质(图4)。肝脏淤血,有褐色条纹;腺胃上有黑色寄生虫结节十余个,肌胃内有少量鱼骨,小石子数枚;肠管外观未见异常,剪开肠管可见大量5 mm×2 mm白色弯曲状寄生虫,肠道内壁有出血点。心脏、肺脏、气管和脾脏未见明显异常。
图3 皮肤青紫 图4 皮下黄白色沙粒样物质
3 实验室诊断
用手术刀轻轻刮取沙粒状物质,置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为长椭圆形有足4对的虫体,初步认定为螨虫。
3.1 虫体形态
虫体呈长椭圆形,体表有多条刚毛,粗细不均,大小约0.25 mm×0.1 mm(图5A);假头位于虫体腹面,近长圆锥形,未观察到螯肢和须肢(图5B);虫体前后各有两对足,距离较远,后两队足较前两对足细长,最后一对足最长,四对均超出虫体后缘,足上均有分节,一般分为五节(图5C);雌虫大于雄重(图5D),体内可见已发育的虫卵,生殖孔位于后2足连线中央,纵向裂隙状,虫体后端有椭圆形肛门(图5E)。
图5 虫体形态
3.2 分子生物学诊断
剪取该朱鹮胸腹部皮下含沙粒状物质的组织约20 mm×10 mm,75 %酒精固定,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学院进行分子生物学诊断。待测样品18SrRNA部分基因序列与Phalacrodectes gaudi相似性最高(96.49 %),其次为Neottialges vitzthumi,相似性为96.35 %。
4 结论
根据虫体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该螨虫为禽囊螨。
5 讨论
禽螨病具有侵袭性和寄生性,常引起禽类骚动不安、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等症状,大量寄生时可导致脱毛、头颈扭曲、站立不稳,严重感染螨病的禽类生长缓慢和生产新能下降,易并发和传播其他传染病而引起死亡。寄生与禽类体表的外寄生螨较为常见且易于诊断,而体内寄生的螨则相对罕见也不易诊断,可参考的研究资料也较少。一旦患该类疾病,因得不到及时确诊,而容易贻误病情导致死亡。
截止目前,人们尚未完全了解禽囊螨的生活史,仅知雌虫产具有胚胎的卵,并在宿主的皮下或深部组织中度过其发育史的所有阶段。加之该朱鹮生活在野外,其具体的生活环境和与同类及其他鸟禽的接触情况不明,因此也无从考证该朱鹮禽囊螨的感染途径。同时由于寄生部位的特殊性,尚无法搞清楚朱鹮群体中该病的感染情况以及对朱鹮的危害程度。
根据对该朱鹮的临床检查、尸体剖检情况结合救助时间,我推测该朱鹮的死亡原因是,繁殖期因孵化和育雏需要朱鹮卧巢和在巢中活动时间较长,取食、理羽和水浴时间相对减少,发生了尾脂腺炎,同时禽囊螨的严重感染导致了肌体瘦弱,提抗力降低,加之消化道寄生虫病引起胃肠黏膜损伤,继发细菌感染,从而死亡。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未做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
根据检测虫体18SrRNA部分基因序列信息,对照数据库推测该虫体属于真螨目无气门亚目Hypoderatoidea科,但序列比对与获得的两个虫种基因序列相似性并不是很高,可能属于新种,具体情况还需做进一步研究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