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对急诊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效果分析
2021-05-12惠康花梁妮妮
惠康花 梁妮妮
【关键词】综合护理;急诊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生活质量
近年来,作为急诊创伤患者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下肢深静脉血栓受到了医护工作的高度关注。该病是因患者静脉中的血液异常、凝固,对正常血液流速及流量产生影响而形成的,若未及时治疗,会变成血栓,形成后遗症,对患者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出现肺栓塞,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影响[1]。因此急诊创伤患者需采用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临床过程中得到了合理应用,在此模式下,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对患者展开护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对于患者血栓问题的规避具有良好的推动价值。本院将综合护理用于急诊创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63例急诊创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及对照组(31例)。63例患者中男37例,女26例,年龄31~81(67.9±4.3)岁,疾病类型:头部外伤者24例,下肢骨折者6例,腰部损伤者6例,肋骨骨折者6例,胸部损伤者21例。
纳入标准:患者知情同意,且签署了相应的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全身瘫痪者;(2)严重感染者;血液疾病者;(3)精神疾病且意识无法自主者;(4)药物禁忌症者或过敏体质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包括病情监测、药物指导等内容;以对照组为基础,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首先给予患者血管内膜保护,因人体的静脉内壁内皮细胞表面存在肝素,对血小板黏附有抑制作用,从而起到抗凝作用,此外护理人员穿刺时不能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需尽量选择较细的针头,从而减少止血带的绑扎时间,减轻对远端血管的破坏;其次给予患者肢体护理,通过软枕等物品垫高患者的下肢,不低于左心室高度,同时每隔2 h需行一次被动或主动训练来防治血液凝滞,在身体情况允许下可适当下床活动;再次给予通过宣传手册等方式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以使患者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致病因素、护理措施及防治手段,对患者及其家属疑问进行耐心解答,纠正认知误区;最后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急诊创伤者因受到疾病折磨,容易出现焦虑、不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多给予患者支持、关怀、理解,与患者多交流。与此同时,护士应学会时刻保持微笑,避免表現出不耐烦的情绪。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护士应保持足够的耐心,确保耐心倾听患者的讲述,从而真正了解导致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主要因素并给予合理的指导,帮助患者走出不良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穿通气、宽松、穿棉衣物,保持大便通畅,若出现便秘,及时告知医师,可使用导泻药物,以防排便增加腹部压,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同时可增加饮水量,避免高脂肪饮食造成的血液黏滞度;也可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双下肢被动运动,对称按摩双侧的腿部肌肉,行髋、膝、踝关节环状运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并采用调查问卷对患者医疗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对比,掌握效果越好的患者其得分更高;选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心理状态越好的患者其得分越低;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分为依从、基本依从以及不依从;采用SF-36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2];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患者住院后第5天时应用彩超加压行横切、纵切不压迫血管,血流及声音消失或减弱则为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满意度量表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水平,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医疗知识掌握水平评分
两组患者干预前医疗知识掌握水平评分组间不存在差异。干预后两组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
两组患者干预前SAS和SDS的评分组间不存在差异。干预后两组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的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对比两组的护理依从性
在护理依从性问题上,观察组对照组总依从率各为93.75%、74.19%,观察组依存性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两组患者干预前环境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各项评分组间均没有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出现明显的升高趋势,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2.6 对比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作比较,明显更低(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见表6。
3 讨论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急诊创伤会对患者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3]。对于此类患者而言,在经手术治疗后,患者术后往往需要长期卧床休养,因而患者行动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其在术后的血液流速相对较慢,从而增加了血栓问题的发生概率[4]。而未进行手术治疗的创伤患者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发人群,总的来看,这一问题以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对较为常见[5]。从患者的角度来看,为了进一步实现患者经治疗预后的进一步保障,医护人员要提供自身的工作素养,从而结合患者的诉求全面细化护理工作,以便全面推动护理工作模式的多样化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患者经治疗预后所接受的护理服务水平[6]。对于患者而言,再次护理模式下,患者的心理状态也能够在医护人员的全面护理下等到明显的调整和缓解,对于患者护理依从性的提升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对于护理工作具体内容的落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急诊创伤患者治疗出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康复[7-8],因此需给予积极预防与干预。本文结果表明,干预后,两组医疗知识掌握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均得到了合理改善,且观察组SAS与SDS评分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两组生活质量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观察组下肢深静脉预防过程中血栓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