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结直肠癌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清内皮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2021-05-12梁永全刘虹李兆洋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5期
关键词:凝血功能结直肠癌

梁永全 刘虹 李兆洋

【关键词】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结直肠癌;凝血功能;血清ET;血清CRP

消化系统是人体进食与代谢食物的重要通道,在这一系统部位也极容易患癌,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癌症疾病类型就是结直肠癌。发病后一些患者无典型的症状,而另一些患者患者则可出现诸如恶心呕吐、腹痛及便血等症状,若是不能进行早期的诊治会使得癌症进一步加重,癌细胞会向远处进行转移,影响周围组织的血流,使得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为此,应予以疾病早期诊断、治疗[1]。针对疾病治疗,首选手术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直接切除肿瘤病灶来达到治疗的效果,但是既往受到手术条件及手术经验的限制,常是通过开腹的方式实施手术,这种方式虽然可获得良好术野,但是手术缺陷却比较明显,如创伤大、应激反应剧烈、术后恢复慢等[2]。本次研究就探讨应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的效果,旨在为结直肠外科医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及借鉴,详细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江门市中心医2019年1月至2020年 2月86例临床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的原则,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结直肠癌预防共识意见(2016年,上海)》关于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准[3]。(2)患者均有良好手术指征,精神状况良好。(3)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2)腹腔粘连严重及肿瘤转移者。(3)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开腹切除的操作方式,基本操作如下。取患者仰卧位,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方式,在麻醉成功后进行常规消毒铺巾,选择腹部正中切口,自该切口逐层切开组织进到腹腔,探查腹腔,对结肠系膜血管进行分离,并且对根部淋巴结进行清扫,整块切除肿瘤所在肠管,切除病灶。观察患者血运情况,使用温蒸馏水对腹腔进行冲洗,常规留置引流管,关腹并且缝合腹腔切口。

观察组采取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治疗方式。取患者截石体位,予以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麻醉成功后可在脐周的部位穿刺,借助气腹针充入二氧化碳以构建气腹,维持腹内压为12~15 mmHg,置入腹腔镜探查患者的基本情况。根据肿瘤所在位置不同,适当调整穿刺孔位置,常规五孔法置入Trocar,借助超声刀分离,沿肠系膜间隙游离肿瘤所在肠段,清扫血管根部淋巴结,切除病灶组织与周围肠段,借助吻合器或直线切割器进行肠管吻合,观察肠段的吻合情况,观察患者的血运良好并且肠段吻合良好,采取温蒸馏水对腹腔进行冲洗,冲洗后留置引流管并进行缝合。

两组患者在术后均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术后指导患者早期进食及运动锻炼,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及康复出院。

1.3 观察指标

在术前与术后3 d均采集患者4 mL的空腹静脉血液,经离心后分离血清,用凝血分析仪检测患者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2)术前与术后3 d采集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检查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3)统计术后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使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凝血功能对比

两组术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3 d检测,各项指标均是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2。

2.3 血清ET、CRP对比

患者术后3 d的血清ET、CRP高于术前,且对照组术后各指标均比观察组高(P<0.05),见表3。

2.4 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术后发生1例腹胀及1例肠梗阻,总发生率4.65%(2/43)。对照组发生2例感染、4例腹胀及3例肠梗阻,总发生率为20.93%(9/4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24)。

3 讨论

对结直肠癌首选手术治疗方式,传统开腹手术是一种经典术式,可取得较好效果,但却存在创伤大,容易引起明显应激反应的情况,且术后也容易发生感染与肠梗阻,这对患者康复不利[4-5]。近几年医学技术迅速发展,也让腹腔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腹腔镜技术辅助使得手术实施上创伤更低,并且患者在恢复时间上也更短,具备显著的应用优势及推广价值[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术后3 d的TT、APTT及FIB水平上两组均较术前时刻降低,但是观察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显著,提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方法治疗对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的效果满意,分析原因主要是结直肠癌的患者常会出现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失衡,使得患者血液长时间处在高凝状态,而血液高凝状态为肿瘤的生长、转移提供重要帮助,因此在恶性肿瘤疾病中也将血流动力学的检测作为重要的检查项目。而对结直肠癌的手术治疗上应用腹腔镜下的手术治疗方式,患者在腹腔镜辅助下观察到结肠癌病变,医师借助腹腔镜辅助操作可以更加完整的切除肿瘤病灶,使得疾病治疗更加彻底,这样有助于改善结直肠癌患者周围血运,使得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7]。在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CT、CRP水平均较术前时刻降低,但是对照组的指标降低幅度较观察组显著,表明腹腔镜下的手术方式对患者的应激小。应激是机体对外界事物做出反应的一种情况,受手术这一外界刺激因素的影响,常使得患者会大量分泌儿茶酚胺,激活ET、CRP等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使得机体应激反应发生。ET是一种生物活性多肽,可强烈收缩冠状动脉与刺激心钠素的释放,提高全身血压,但ET同样是一种多功能生理调节激素,参与休克、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CRP则是机体在受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急剧升高的一种蛋白质,可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RP一般会明显升高,且手术应激也使得指标升高,而采取腹腔镜的手术方式可通过减轻应激反应使得患者术后早日康复[8]。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也提示腹腔镜的手术方式对疾病治疗的安全性高,主要是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方式,在进行操作的时候无需做出较大切口,这样使得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也就更低,且腹腔镜手术方式也因为对操作过程规避对周围脏器的干扰,使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采取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机体凝血指标,对血清ET、CRP的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手术方式。

猜你喜欢

凝血功能结直肠癌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枳术丸汤剂结合针刺疗法对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中医药对于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囊泡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吻合口漏危险因素分析
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FOLFIRI方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临床观察
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近期效果及随访结果分析
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快速康复外科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护理的指导意义分析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