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及口腔健康行为探析
2017-02-22蒋宇晴
蒋宇晴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及口腔健康行为。方法 随机选取我市12所幼儿园的895名学龄前儿童,均在3~6岁之间,所有儿童均进行口腔检查,了解其患龋情况,并发放调查问卷对其口腔健康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895名学龄前儿童中,有482名存有患龋,发生患龋的机率为53.85%,龋平均为2.36;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的患龋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阶段学龄前儿童的患龋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刷牙频率越高与睡前甜食食用频率越低的儿童,其患龋发生率越低。结论 学龄前儿童发生患龋的机率比较高,且口腔健康意识及行为均比较缺乏,需将儿童及家长的口腔健康行为加强。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患龋;口腔健康行为
龋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病后会造成局部疼痛,对牙齿的完整性造成破坏[1],且严重者还会引发颌骨、牙槽炎症,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2]。龋病主要是因细菌入侵,使牙体硬组织受到破坏而造成的,通常在小儿中比较高发,而尤其是学龄前儿童 [3]。有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发生患龋与其刷牙情况、年龄及口腔清洁情况均具有密切的关系[4]。本文就对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及口腔健康行为进行探讨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市12所幼儿园,并选取3~6岁之间的学龄前儿童,共有895名,其中男性儿童有468名,女性儿童有427名,有146名儿童为3岁,268名儿童为4岁,287名儿童为5岁,194名儿童为6岁;所有儿童均没有在替牙期。
1.2方法 所有儿童均对其口腔进行检查,并对儿童及家长的口腔健康行为进行调查。其中口腔检查,调查人员选取我院口腔专业医生,且在调查前均统一进行相关培训。检查主要采用口腔镜及CPI 探针进行,均在自然光下进行检查、操作,通过探诊与视诊相结合的方式对儿童的患龋情况进行检查、记录,龋齿判定标准:牙齿光滑面及窝沟存有明显可见的龋洞或釉质受到明显破坏,且能够明确探触软化洞壁或者洞底的病损。口腔健康行为调查主要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评定,问卷由家长进行填写,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儿童口腔卫生行为、家长口腔保健知识、人口学情况、健康狀况、饮食习惯及喂养方法等。
1.3数据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分析,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患龋情况 895名学龄前儿童中,存有患龋的儿童共有482名,发生患龋的机率为53.85%,龋平均为2.36,患龋充填率为3.49%;其中468名男童中,有256名儿童出现患龋,男童的患龋发生率为54.70%,在427名女童中,有226名儿童出现患龋,女童患龋发生率为52.93%,男童与女童的患龋发生率相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患龋情况 不同年龄阶段学龄前儿童的患龋发生率相比较,患龋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呈现为逐渐增长的趋势,其中3岁阶段儿童的患龋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几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患龋充填率相比较,也呈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见表1。
2.3不同牙位的患龋情况 895名学龄前儿童不同牙位的患龋发生率相比较,上颌乳中切牙的患龋发生率为最高,其次分别为下颌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发生率最低的为下颌乳切牙;见表2。
2.4儿童刷牙行为情况 895名学龄前儿童,不同刷牙开始时间儿童的患龋发生率相比,刷牙开始时间越早,儿童的患龋发生率越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刷牙频率儿童的患龋发生率相比较,刷牙频率越低的儿童其患龋发生率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儿童饮食行为情况 895名学龄前儿童中,有114名儿童在睡前经常食用甜食,其患龋发生率为69.30%(79/114),有531名儿童在睡前偶尔食用甜食,其患龋发生率为55.93%(297/531),有250名儿童在睡前未食用过甜食,其患龋发生率为42.40%(106/250),不同睡前甜食食用频率儿童的患龋发生率相比较,睡前甜食食用频率越高,儿童发生患龋的机率越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龋齿又被称为蛀牙或者虫牙,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其发病主要是由于饮食、细菌及唾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5]。通常发生于牙冠,而如果未及时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会不断发展,对牙本质及釉质结构造成破坏,逐渐形成龋洞,从而造成牙冠完全被损害[6]。学龄前儿童通常其牙本质与釉质等均比较薄弱,并钙化程度也比较低,因此,其抗龋功能比较差,发生患龋的机率明显增高。本研究显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发生患龋的机率也逐渐升高,与大多研究结果相同;其主要考虑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牙弓会不断扩大,逐渐形成生理间隙,造成牙接触点消失,从而易使食物嵌塞对菌斑形成进行促进。研究显示,上颌乳中切牙的患龋发生率为最高,其次分别为下颌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发生率最低的为下颌乳切牙;其主要考虑为患龋发生会受到乳牙解剖结构及儿童的饮食、喂养情况的影响。
通常造成儿童发生龋齿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其口腔健康行为情况(包括刷牙行为与饮食行为等)。在本研究中显示,刷牙开始时间越早或者刷牙频率越高的儿童,其患龋发生率越低;在睡前不同甜食食用频率的儿童相比较,食用频率越低的儿童,发生患龋的机率也明显降低。故指导儿童正确的口腔健康行为对其患龋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龄前儿童的自控能力及独立能力均比较差,通常家长会影响到儿童的日常行为习惯情况,因此,家长需将儿童刷牙的监督情况加强,指导其正确的刷牙方法,使其养成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的健康行为习惯;家长需指导儿童进行合理的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睡前需尽量避免其食用甜食等零食,对龋齿进行积极预防,以降低儿童发生患龋的机率。同时定期带儿童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及时了解其牙齿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李何,曾晓娟,李秋忠,等.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2):309-311.
[2]柳宏波,韩波,刘振虎,等.威海地区学龄前儿童龋齿现状及家长有关知识、行为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97-98.
[3]陈玲,张忠良,邓红岩,等.张家港市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及口腔健康行为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2):219-222.
[4]林俏霞.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19(15):75-76.
[5]赵锡群,孙玉荣.济南市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情况及其家长口腔保健知识调查[J].口腔医学,2013,33(4):265-267.
[6]王廷斌,赵今.儿童乳牙患龋状况及社会因素和祖辈口腔健康行为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9):146-148.
编辑/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