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汤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有效率及血清炎症因子、免疫指标的作用
2021-05-12刘金娜
刘金娜
【关键词】儿科;小儿腹泻;治疗方法;健脾汤;免疫指标
研究表明,小儿群体的胃肠道系统尚处于发育过程中,对于外界干扰的抵御能力相对较为薄弱,基于此,其往往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腹泻问题,继而不利于小儿健康的合理保障[1]。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到该病的影响,患儿可出现大便性状改变与次数增加等问题。相关临床数据显示,细菌感染、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以及免疫力水平降低往往是诱发该病的重点因素[2]。在治疗问题上,传统疗法主要采用西药对患儿进行治疗。然而单一西药治疗在临床效果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基于此,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医疗人员将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投向了中医理论研究中。在中医理论中,将小儿腹泻归纳为泄泻的范畴中[3]。在致病因素方面,中医将其病因归结为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内伤外邪以及湿热蕴结等。基于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将健脾胃作为该病患儿的治疗重点。本文针对在小儿腹泻治疗过程中使用健脾汤所取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道
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西安市鄠邑区中医医院的120例腹泻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
纳入标准:(1)患儿经检查后确诊为小儿腹泻;(2)患儿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3)患儿无重大器质性疾病。
排除标准:(1)患儿伴有肺部感染问题;(2)患儿存在肝肾功能障碍;(3)患儿伴有心脏疾病。
1.2 方法
對照组使用西药进行治疗,药物选用思密达(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0690),使用温开水冲开后服用,1次/袋,3次/d。治疗时间为1周。在治疗期间,医疗人员应积极做好对于患儿临床症状的密切监测,对于伴有脱水症状的患儿,应及时对其进行液盐的补充。若患儿伴有严重呕吐问题,则应进行输液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依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健脾汤进行治疗,健脾汤组方如下:茯苓、车前子、熟大黄、苍术以及羌活各2 g;生甘草、鸡内金以及焦槟榔各5 g;山药与党参各12 g。将上述药材用水煎制后服用。在此过程中,针对患儿不同症状,应对方剂进行加减味,其中,对于伴有伤食情况的患儿,应加用焦山楂、神曲以及麦芽;针对伴有脾虚情况的患儿,应加用太子参和砂仁;针对伴有湿热情况的患儿,应加用黄芩与黄连。治疗时间为1周。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有效率,依据患儿表现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2)临床症状改善用时,包括体温恢复用时、呕吐消失用时、大便次数恢复用时以及大便性状恢复用时;(3)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包括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以及IL-10;(4)免疫指标,包括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g,IgG)以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5)生活质量,采用问卷调查,得分越高表示患儿生活质量越好;(6)治疗满意度,采用量表评估,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由患儿家长填写。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经比较,组间数据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价值(P<0.05),见表2。
2.3 患儿临床症状改善用时比较
研究组症状改善用时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价值(P<0.05),见表3。
2.4 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经治疗,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价值(P<0.05),见表4。
2.5 患儿免疫指标比较
经治疗,患儿免疫指标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价值(P<0.05),见表5。
2.6 患儿生活质量比较
经治疗,患儿生活质量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价值(P<0.05),见表6。
2.7 患儿治疗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治疗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价值(以P<0.05),见表7。
3 讨论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小儿腹泻在我国临床过程中的发病率有所提升,从而对小儿群体健康的合理维系构成了不良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念珠菌、曲霉菌以及轮状病毒等均是较为常见的感染因素[4]。对于患儿而言,由于受到该病影响,其可出现腹泻、腹痛、呕吐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其中,部分严重患儿还可出现低钾血症、脱水以及代谢性酸中毒。相关资料显示,细菌感染与肠道内菌群失调,往往是诱发患儿出现腹泻问题的重点因素[5]。在临床过程中,传统疗法主要采用思密达对患儿进行治疗[6]。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医疗人员结合中医理论针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该病治疗模式的多元化发展[7]。在这一问题上,部分研究表明,方剂中的熟大黄、党参、生甘草、山药、苍术等具有良好的润肠祛湿与健脾和胃效果;鸡内金与焦槟榔可以有效实现消导化食的目的;茯苓、车前子以及羌活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温中的效果。通过生甘草对诸药进行调和,有利于帮助患儿实现对于临床症状的进一步改善[8]。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结合患儿不同表现进行加减治疗,可以进一步实现方剂针对性的提升。与单纯使用西药进行治疗相比,中药更好地关注了患儿在临床过程中的相关症状,基于此,有利于推动药物治疗工作的合理细化,对于药物治疗针对性地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健脾汤的合理应用,患儿治疗效果与临床症状改善用时均得到了合理的提升。与此同时,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有所降低,且免疫指标显著提升。对此,医疗人员表示,上述两个指标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性,其中,免疫指标的提升有利于促进患儿临床炎症问题的改善。在预后方面,研究中患儿的预后生活质量更好,且患儿家属对于治疗工作的满意度更高。
综上,在小儿腹泻治疗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推动治疗效果的优化,医疗人员应积极做好对于健脾汤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