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培酮结合BTR策略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1-05-12李志定李哲王和强吴文英周海荣辛俏芳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5期
关键词:孤独症利培酮

李志定 李哲 王和强 吴文英 周海荣 辛俏芳

【关键词】利培酮;BTR策略;孤独症;康复疗法

孤独症是发生在儿童早期一种复杂、多病因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以社会交往/交流障碍、可伴重复和兴趣狭窄等为典型症状。近年来,孤独症患病率有所提高,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孤独症患病率为16.8%,且在男童中发病率较高[1]。孤独症患儿同时存在冲动行为、学习困难及品行障碍,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康复疗法是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传统方法,BTR策略属其中之一,其能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患儿配合程度影响,其效果不一。近年来,随着临床对儿童孤独症的深入研究,发现药物治疗联合康复疗法可让孤独症患儿获益。利培酮是一种非典型性抗精神疾病药物,在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中效果较好[2]。但目前临床关于抗精神疾病药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在行为疗法基础上加用利培酮,并对孤独症患儿症状、孤独行为及沟通能力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旨在客观评估利培酮联合BTR策略在孤独症患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从东莞市康复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小儿精神科收治的儿童孤独症中选取6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纳入标准:符合《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3]中的诊断标准;年龄区间:2~6岁;视觉、听觉和发音正常;格赛尔婴幼儿发展量表评分(Gesell)评分≥70分;能配合完成相关检查和治疗患儿;患儿监护人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合并癫痫或其他精神疾病患儿;伴机体重要脏器(心、肾、肝)功能不全;合并遗传代谢性疾病;合并语言发育障碍性疾病,Rell综合征。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予以BTR策略法,采用集体课方式授课,取社会、家庭和自然环境等为教学场景,由固定康复医师对患儿进行训练,训练方式以游戏课为主。通过行为观察选择适宜物品,将其作为强化物完成游戏、团体、个体等训练。(1)游戏训练:以选择的操作物作为主题的游戏,如轮流叠积木等。(2)团体训练:进行生活自理训练,包括起床、洗手、刷牙、在指定餐椅上自主进食。(3)个体训练:以卡片配对、逻辑思维、穿珠子等游戏进行训练。(4)运动课:可选择投球、抛球和原地跳等方式进行运动锻炼。实际训练过程中,由康复训练医师提出指令、执行及强化行为,由辅助医师协助患儿完成指令,必要时给与提示。训练结束出院后,由患儿家属在家中完成巩固训练,即根据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制定训练任务,如洗手、穿衣、自主进食等,若过程中有患儿不会的,则由家长示范,帮助患儿不断学习,巩固,养成条件反射,提高患儿自主生活能力。针对完成的较好的项目,给与患儿表扬、鼓励,激发其积极性,提高其配合度。

观察组患儿在BTR策略法基础上口服利培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309,规格1 mg),初始剂量0.01 mg·kg-1·d-1,用药第3 d将剂量增加至0.02 mg·kg- 1·d- 1,第8 d开始根据患儿症状酌情增减药物剂量,最大剂量0.5~3.5 mg·d-1,疗程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参照ATEC量表[4]评估孤独症状,量表包括社交、感知、语言和行为4个维度,共77个条目,社交、感知和语言按无、偶尔、经常计0、1、2分,行为按无、轻、中和重计0、1、2、3分,ATEC总分为179分,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2)儿童行为评定量表(ABC):参照ABC量表[5]评估患儿行为,量表包含躯体运动、社会交往、儿童感觉、语言及生活自理能力5个维度,共57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4级评分,总分≥68分表示存在孤独行为,53~67分表示存在可以孤独行为,总分<53表示无孤独行为。(3)中文版儿童心理教育量表(C-PEP)[6]:参照C-PEP量表评估沟通能力,量表包括知觉、模仿、精细动作和粗大动作等7个维度,根据通过(P)、中间反应(E)和不通过(F)计分,P计一分,E、P不计分,总分95分,得分越低表明沟通障碍越严重。

参照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减分率评估疗效,PANSS减分率≥76%评为痊愈,减分率为51%~75%评为显效,减分率26%~50%评为有效,减分率≤25评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所有数据均由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经χ2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ATEC、ABC、C-PEP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ATEC、ABC和C-PEP量表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两组ATEC和ABC评分降低,C-PEP评分提高(P<0.05),观察组ATEC和AB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C-PE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臨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与对照组76.67%相比,明显更高(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人们工作及生活压力增大,父母多忙于工作而与儿童交流减少,导致孤独症患病率升高。孤独症患儿通常表现为对姓名无反应、拒绝与他人视线接触、对周围事物莫不关心等,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孤独症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孤独症发病是环境因素与遗传易感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症发病机制复杂,现代神经生物学研究认为,孤独症并非特定脑区的局部损伤,而是发育早期脑补整体组织结构异常[7]。与正常发育儿童比较,孤独症儿童的神经解剖学特征是在婴幼儿早期大脑体积过度增长,从而造成神经网络连接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特定脑区局部连接过度、大脑神经元连接不足等。针对孤独症患儿,临床尚缺乏对症药物治疗,目前多采取非药物疗法,包括游戏疗法、针灸疗法和康复疗法等,其中以康复疗法较为常见。

BTR策略是一种新型康复疗法,其以“医教结合”为核心理念,即从医学和生活方式两方面寻找孤独症病因,针对患儿核心症状,以社会、自然和家庭为主要教学场景,以团体课为载体,游戏课为主要方式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旨在培养患儿社交技能,学习社会规则。BTR策略法以社交训练为核心内容,同时兼顾患儿认知、运动、行为及生活自理等内容,通过有计划开展康复训练及家庭中巩固训练,帮助孤独症患儿建立基本行为道德准则及社会规则,最终实现科学融合,与人群保持稳定关系,改善孤独症状及行为。李平甘[8]等研究结果显示,BTR策略可提升孤独症患儿语言理解、表达、沟通能力,患儿自我意识增强,孤独症状显著改善。康复训练虽能让孤独症患儿受益,受疾病自身及患儿年龄影响,配合度较差,导致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探寻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整体疗效是目前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孤独症患儿,临床主张以康复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的多模式治疗为佳,而药物治疗孤独症治愈率相对更高。药物选择方面,新型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以及情绪稳定剂治疗效果不甚满意,而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兴奋剂以及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更有优势[9]。目前,利培酮是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孤独症患儿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现代医学研究表明,5-羟色胺(5-HT)系统异常与注意力缺陷和行为异常的发生存在密切关联,孤独症患儿多存在5-HT异常[10]。利培酮作为苯丙异恶唑衍生物,能有效拮抗5-HT及多巴胺D2受体,且特异性强,能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马筠[11]等研究分别采用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孤独障碍患儿,结果显示与阿立哌唑相比,利培酮在改善患儿易激惹及冲动行为方面更有优势。贾小红[12]等研究证实,利培酮能减轻孤独症患儿易怒、重复性及攻击性等行為障碍,疗效突出,安全性佳。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ATEC和ABC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C-PEP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提示在BTR策略基础上加用利培酮能进一步改善孤独症状和行为,提高沟通能力,分析原因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孤独症,可起到相互协同增强作用,进一步改善症状。本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利培酮联合BTR策略治疗孤独症疗效突出,分析原因是通过BTR策略,采用游戏课、运动课及团体训练等方式提高患儿语言表达和认知能力,加强社交互动,使其异常行为、注意力缺陷和情绪控制障碍得到明显好转,在此基础上,加用药物治疗,进一步增强疗效。

综上所述,针对儿童孤独症,采用利培酮联合BTR策略疗效显著,患儿孤独症状和行为明显好转,沟通能力提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孤独症利培酮
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孤独症学生社会交往干预个案研究
利培酮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障碍的改善作用分析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价值比较
两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对双相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共病的临床效果探讨
分析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患者运用利培酮单药与结合丙戊酸钠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