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方苦参汤熏洗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疗效及对其血清TNF-α、IL-1、IL-6水平影响观察

2021-05-11丁翔云翟会侠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苦参熏洗水肿

张 新 丁翔云 翟会侠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深圳市坪山区中医院)外科,广东深圳 518118

在肛肠疾病中,混合痔发病率较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减轻疼痛[1]。在临床治疗中,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为混合痔治疗的经典术式[2]。但是由于其创面位置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患者恢复的时间[3]。早期采取高锰酸钾熏洗坐浴,目前多采取聚维酮碘液坐浴[4]。中药药液进行熏洗,可以有效的减轻症状,降低炎性指标,将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深圳市坪山区中医院)(我院)2019 年3 月至2020 年8 月收治拟择期手术的混合痔患者60 例,进行不同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 年3 月至2020 年8 月收治的拟择期行手术混合痔患者60 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33 ~71 岁,平均(42.8±4.1)岁,病程3 d 至4 个月,平均(1.3±0.1)个月。对照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31 ~73 岁,平均(41.9±3.7)岁,病程2 d 至4.5 个月,平均(1.4±0.2)个月。纳入标准[5]:术前检查符合混合痔诊断,手术指征且患者接受手术住院治疗;术前水肿严重者接受术前消肿治疗;术后可配合熏洗、坐浴治疗,并可以完成相关的检查与评判方法。排除标准[6]:既往肛周手术史;术前严重水肿且治疗后水肿未消不符合手术指征;麻醉禁忌证;合并其他身体疾病无法配合术后熏洗治疗者;无法以正确的意愿与认知表达清楚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入组后均择期给予外剥内扎术治疗,次日排便后,嘱聚维酮碘液(成都永安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2885)坐浴或熏洗治疗。实验组复方苦参汤熏洗治疗:蒲公英、牡丹皮、金银花藤、蛇床子、芒硝、冰片各15 g,苦参30 g,赤芍、滑石各10 g,黄柏25 g,黄连20 g。加水1500 ml 浸泡30 min 后,煎至500 ml 药液于盆内,再加1500 ml 沸水,放到坐浴架上,熏蒸患处10 min,温度适宜后坐浴15 min 左右,1 次/d。对照组0.5% 聚维酮碘液:2000 ml 坐浴15 min,1 次/d。两组均治疗1 周。

1.3 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段创面指标(水肿、疼痛、渗出液评分),术前、术后7 d 时炎性指标(血清TNF-α、IL-1、IL-6 水平)。术后不同时间段创面指标中时间设定方法:术后1 d(T0)、2 d(T1)、3 d(T2)、5 d(T3)、7 d(T4)和10 d(T5)。疼痛评分标准:以VAS 评分法判断,0 ~10 分,随着疼痛感加强分数增高。水肿评分[7-8]:无(记0 分)、<1/4 肛周面积为轻度肿胀(记1 分)、1/4 ~1/2 肛周面积为中度肿胀(记2 分)、>1/2 肛周面积为重度肿胀(记3 分)。渗出液评分:湿透纱布≤4 层为1 级(记0 分),湿透纱布5 ~8 层为2 级(记1 分),湿透纱布9 ~12 层为3 级(记2 分),湿透纱布>12 层为4 级(记3 分)。检测炎症反应指标水平即血清TNF-α、IL-1、IL-6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相关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 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创面指标比较

实验组T0 ~T5 时水肿、疼痛、渗出液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炎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炎性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创面暴露时间长,愈合慢,术后存在发生并发症概率,常见为疼痛、肛缘水肿、术口渗血渗液等[9-10]。混合痔在术后创面易发生坠胀、水肿、愈合迟缓、疼痛等并发症。中医学认为,这些术后常见并发症多为瘀血阻络所致,血脉经络瘀阻不畅[11]。口服曲马多片止痛,局部注射长效止痛剂,创面清洁换药等均为有效的对症治疗手段,但是以上方法虽然可以缓解暂时的不适症状,但是不能解决患者排便、换药时所引起的渗血渗液、水肿、疼痛等不适问题,治疗效果不佳[12-13]。目前临床上存在各种中药坐浴方,对不同类型的痔疮手术术后创面的症状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4]。在治疗肛肠疾病的外治方法中,尤其是针对术后恢复的整个过程中,采取的熏洗疗法作为重要的外治方法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通过药物本身的作用和药液温度直接作用于患处,使其药效得以发挥[15]。在熏洗的过程中,药物通过黏膜及皮肤直接被有效的吸收,可改善淋巴循环及局部血运。复方苦参汤为根据湿热瘀血为本病的病因病机而立法处方组成的方剂。方中黄柏、苦参为君,功能清热湿燥,活血化瘀;臣以金银花、黄连、蒲公英、蛇床子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牡丹皮、赤芍、冰片清热凉血、消肿止痛为佐;滑石清利湿热。上述药物配伍,共奏消肿止痛、清热燥湿、解毒疗疮、凉血活血之功。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创面指标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创面指标比较(±s,分)

注:不同时间段组内比较,水肿指标F实验组=7.635,P=0.000,F对照组=5.135,P=0.000;疼痛指标F实验组=8.065,P=0.000,F对照组=6.185,P=0.000;渗出液指标F实验组=7.862,P=0.000,F对照组=5.226,P=0.000

组别 n T0 T1 T2水肿 疼痛 渗出液 水肿 疼痛 渗出液 水肿 疼痛 渗出液实验组 30 1.64±0.12 3.53±0.23 0.81±0.03 1.57±0.17 3.28±0.37 1.05±0.09 1.01±0.06 2.93±0.41 0.82±0.15对照组 30 1.82±0.13 4.15±0.35 1.32±0.09 2.05±0.21 4.53±0.51 1.46±0.13 1.93±0.19 4.01±0.62 1.24±0.09 t 值 5.573 8.108 29.445 9.731 10.417 14.203 25.290 7.958 13.151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 n T3 T4 T5水肿 疼痛 渗出液 水肿 疼痛 渗出液 水肿 疼痛 渗出液实验组 30 0.88±0.06 2.52±0.26 0.65±0.03 0.55±0.05 1.52±0.09 0.12±0.01 0.15±0.01 1.02±0.49 0.10±0.01对照组 30 1.55±0.11 3.42±0.51 1.01±0.11 1.24±0.12 2.52±0.44 0.74±0.15 1.07±0.23 2.09±0.14 0.53±0.22 t 值 29.288 8.611 17.294 29.071 12.196 22.589 21.888 11.500 10.694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3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s,pg/mL)

表3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比较(±s,pg/mL)

注:术前、术后7 d 组内比较,TNF-α 指标t 实验组=31.885,P=0.000,t 对照组=21.265,P=0.000;IL-1 指标t 实验组=12.499,P=0.000,t 对照组=7.414,P=0.000;IL-6 指标t实验组=21.751,P=0.000,t对照组=13.681,P=0.000

组别 n TNF-α术前 术后7 d 术前 术后7 d 术前 术后7 d实验组 30 5.66±0.52 1.42±0.51 14.02±3.55 5.61±0.99 28.51±4.26 10.69±1.41对照组 30 5.51±0.61 2.76±0.36 14.15±3.41 9.08±1.55 28.37±4.28 17.16±1.35 t 值 1.025 11.757 0.145 10.334 0.127 18.154 P 值 0.310 0.000 0.886 0.000 0.899 0.000

综上所述,在混合痔术后实施以复方苦参汤熏洗治疗,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术后不同时间段水肿、疼痛评分,并有效减少创面渗出液渗出,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1、IL-6 的炎性因子水平,效果理想。

猜你喜欢

苦参熏洗水肿
不同部位的水肿,可能是不同疾病的征兆
苦参可缓解帕金森病症状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分析
扭伤、痔瘘、荨麻疹…… 中药熏洗疗法 在家也能进行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细菌性阴道炎应用中药熏洗联合六味地黄汤治疗的效果研究
苦参及其提取液中的重金属污染分析及其初步风险评估
水肿是怎么回事,该怎样消除水肿呢?
治阴道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