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数学教学的游戏化策略探析

2021-05-10王曼妮

教育界·上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游戏化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王曼妮

【摘要】游戏化教学就是以游戏为载体,将书本知识传递出来,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师可将数学知识教学与游戏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幼儿学习效果。本文以幼儿数学教学的游戏化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希望在提高数学教育效果的同时,为幼儿教育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教学策略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对所学知识形成基础认知,并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帮助幼儿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化教学模式,有助于解决幼儿学习难、教师教学难的问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游戏化教学,是教师应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意义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但是幼儿智力发育不完善,思维能力有限,学习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调动。如何才能提高数学教学水平,让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更具趣味性,是当前幼儿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模式,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数学学习。教师把数学与游戏充分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能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十分有益[1]。

二、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策略

(一)结合幼儿特点,营造游戏环境

在幼儿数学游戏化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对数学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幼儿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给幼儿营造不同的游戏环境,否则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对于幼儿来说,其心智没有完全发育,对周围事物有着浓郁的好奇心,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游戏化教学策略,把实际生活与数学相结合,能够让幼儿随时随地接触数学知识,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其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数字与图形结合的形式,将数学抽象的概念传递给幼儿,让幼儿随时都能学习数学知识[2]。

例如,在教学“5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幼儿教师可以把一些幼儿耳熟能详的游戏融入其中,如老鹰抓小鸡,给幼儿营造简单有效的学习环境。比如,鸡妈妈有5只小鸡,有一天老鹰来了,抓走了2只小鸡,这时鸡妈妈还有几只小鸡?虽然经过这件事,鸡妈妈有了防范意识,但是在第二天,因为疏忽,又被老鹰抓走了1只小鸡,这时鸡妈妈还有几只小鸡?教师可组织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由幼儿教师扮演鸡妈妈,幼儿扮演小鸡,生活教师扮演老鹰。这样就能通过游戏教学达到教学目的,使幼儿掌握“5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二)创新游戏内容,融入数学知识

教师若采用枯燥的“灌输式”教學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会影响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幼儿未来继续学习数学。为了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学进行创新,给幼儿呈现多种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学习意识。随着游戏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很多适合幼儿的游戏活动不断被开发,这些游戏不仅能活跃幼儿的思维,还可以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为了优化数学教学,教师可以对游戏进行创新,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使幼儿在游戏中认识数学、形成潜在意识。

例如,在“看谁数得对”这一游戏中,教师可以融入1、2、3、4这四个数字,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了解四个数字的含义,并学会应用这些数字。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小猫、小狗、小鸡、鸭子的图片。课堂上,教师拿出一张小狗的图片,并对幼儿说道:“你们现在扮演小狗,小狗怎么叫呢?”幼儿说:“汪—汪—汪!”这时教师要将游戏规则告诉幼儿:“当我说道小狗叫一声时,你们就‘汪一下;当我说小狗叫两声,你们就说‘汪汪,说三声时,你们就说‘汪汪汪;说小狗叫四声时,你们就说‘汪汪汪汪。”然后,教师开展游戏活动,以此加深幼儿对数字的认识,提高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游戏过程中,若幼儿出现错误,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幼儿应叫几声,而应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幼儿发现问题,并改正错误。教师通过游戏教学,不仅能提高数字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幼儿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结合教材,整合游戏材料

诸多幼儿游戏的开展,需要游戏材料的支持,而这些材料通常是随处可见的,因此,教师可通过应用各种游戏材料,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以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进而实现游戏化教学。教师整合游戏材料,能够保证幼儿在充满好奇心的情况下学习更多数学知识,便于幼儿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入的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操作游戏,按照游戏规则完成任务。例如,在讲解“分类”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对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如按颜色、作用分类等。这种方法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在开展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形式的数学游戏,以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幼儿对数学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例如,在教学“掷骰子列算式”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幼儿认识骰子数目,并在此基础上让其进行加减计算。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需要给幼儿准备好骰子,通过摸一摸、算一算等方法,对知识点进行整合,让幼儿在实操过程中计算骰子的数量。

(四)立足实践,组织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与幼儿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师根据幼儿生活设计教学活动,可以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进而培养幼儿的应用意识。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将幼儿生活作为切入点,进行数学知识教学,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更多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为幼儿其他阶段数学知识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幼儿熟悉的课本、足球、积木、国旗、画笔等以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幼儿,让幼儿说出自己喜欢的物品。教师:“视频中的这些内容,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呢?”幼儿:“足球(积木、画笔)。”教师:“你知道你喜欢的物品是什么形状的吗?”幼儿:“不知道。”这时教师可以把足球拿到课堂上,并向幼儿介绍,将足球的形状以平面圆的方式画出来。教师:“你们看到这个足球了吧,其实它就是一个球体。你们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呢?”幼儿:“从哪个位置看都是一样的形状。”教师:“没错,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你知道还有哪个物体和它是一样的吗?”幼儿:“篮球、小皮球。”教师:“不错,这些物体都可以称为球体。”然后,教师再将其他的物体展示出来,进行图形教学,使幼儿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以此提高幼儿的知识应用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加强对实际生活现象的挖掘,并将此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五)立足幼儿,设计趣味数学游戏

幼儿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幼儿为主的教学原则,根据幼儿数学学习基础、兴趣,设计数学游戏,以此集中幼儿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数学学科与其他课程不同,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数学推理能力[2]。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一些趣味、逻辑性强的游戏,引导幼儿对此进行探究,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以实现高效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说数”游戏:说数字1~50,当说到带5的数字时,则不能说出来,而是拍一下手,由下一位幼儿接着说数字,如果说错了就要接受惩罚——做两个蹲起,表现较好的幼儿则可以获得小红花奖励。因为幼儿对1~50这些数字已经非常熟悉,这一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为了让幼儿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幼儿鼓励,让幼儿重拾信心,使其相信自己可以胜利,以此提高游戏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幼儿掌握数学知识,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与兴趣爱好设计教学活动,为幼儿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幼儿的知识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闫春花.论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体现[J].学周刊,2019(34):177.

孔竹红.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的实现路径探究[J].学周刊,2019(32):182.

猜你喜欢

游戏化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浅谈我园美术园本课程游戏化的开展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