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2021-05-10周晓敏
周晓敏
【摘要】年轻的班主任若能在教学和交流中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面部表情变化,则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情况,辨别学生在平时的表现中是否存在说谎行为,及时调整管理思路和工作方法,建立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同时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充足的准备。
【关键词】微表情;班主任管理;谎言识别
一、微表情的定义
微表情是一种人类在试图隐藏某种情感时无意识做出的、短暂的面部表情。其与人类内在的情感信息加工过程紧密相连,是传递具体情绪体验的鲜明标记,它无法伪造,不受意识控制,反映了人类内心的真实感情,但不易被人察觉。面部表情具有社会性意义,是人们相互沟通、传达信息、建立联系最基础的媒介,对面部表情的识别,能体现个体注意的指向性与选择性[1]。
二、微表情运用的价值体现
(一)有效地识别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笔者对初二年级3个班级110名学生(男生57人,女生53人)就“老师问你是否听懂课堂上的知识,你没有完全懂却又不愿意说真话,你会用什么样的表情向老师表达你的真实想法”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图2、图3所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一旦在课堂上听课效果不理想或者完全听不懂,极有可能表现出与平时不一样的表情,特别会在授课教师询问或者进行眼神交流的瞬间表现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微表情。授课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学生在这一瞬间的表情变化,则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是否出现了接受困难的情况。
由于平时班主任琐碎的工作繁多,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要是根据考试的结果来判断。如果在与学生谈话时,班主任能够仔细辨别学生的表情变化,将谈话方向放到预判方向上,就能做出合理的引导[2]。
(二)较为准确地辨别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是否撒谎
实际上,说谎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笔者对110名学生是否会在班主任面前说谎及说谎时的表情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图4、图5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81.82%的学生对班主任撒过谎,没对班主任撒过谎的只占18.18%,也就是说被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对班主任撒过谎。从图5可以看出,撒谎的学生中有77.78%会感到紧张,也就是说被调查学生中有63.64%在与班主任交流过程中会有表情变化,此时班主任如果能抓住这个细微的表情变化,便能识破学生的谎言。
从问卷调查结果(见图6)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班主任能够辨别出他们在说谎,会了解他们的真实心理想法;学生对班主任说谎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见图7):听课效果不佳和考试结果不理想,概括来说就是学习状态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目标,逃避班主任的监督。
从图8可以看出,学生撒谎时脸微红的人数最多,就是说如果在谈话过程中学生在谈及某一个问题时出现脸微红的表情,其极有可能撒谎了。此时班主任就必须转换话题,从侧面观察和证实该学生是不是真的在说谎,是不是在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从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撒谎时表现出的表情是不一样的,这是由学生之间的身体差异和性格习惯决定的,所以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较强的观察力。
(三)从微表情掌握学生心理波动,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随着学生的逐渐成长,他们的思想也越发复杂。人的眼睛和面部是表现内心想法最直接的窗口,这些困惑和烦恼也会在这两个部位显现出来。班主任如果能够发现学生的这些变化并加以干预,帮助学生从困惑中走出来,就能够减少甚至杜绝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三、微表情运用的方法举例
虽然微表情在班主任管理中已经被部分教师应用,但大部分仍停留在我自感觉层面。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够让微表情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1)成立谈心屋,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任兼职心理咨询师。目前,微表情在教学中应用的案例不是很多,实践经验也不多,要想让将微表情识别在班级管理中得到推广,就必须拥有足够的证据让人信服,形成专门的课题,使感兴趣的人能够有对比、有参考。成立谈心屋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谈心屋可以汇集众多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逐步积累微表情识别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人群的应用经验。
(2)对年轻教师,特别是年轻班主任进行深入培训。年轻教师处世经验不足,对微表情的识别很难做到准确无误,所以,学校就有必要对年轻班主任进行深入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微表情的概念、典型的微表情、微表情的实践案例、如何提高微表情与自然表情的识别、如何在发现学生的问题后帮助其合理解决。
(3)定期召开交流会,探讨教学中的微表情案例,形成专项课题,定期将研究成果建成文档。任何课题的成果,如果仅限于少部分人分享,则很有可能局限在某一个范围内难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也无法得到广泛的推广,所以,班主任之间必须加强交流,多听取同人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提高微表情識别的精确性和可行性。
本课题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内容还不够丰富,必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还有少部分学生在撒谎时不会有微表情的出现,所以,对微表情的研究还有待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美〕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部书馆,198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