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从政策要求到学校行动

2021-05-08伍红林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3期
关键词:国家政策五育融合五育

【摘 要】“五育融合”作为国家政策已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然而,作为教育改革“细胞”式构成的基本单位——学校,尚未真正发动起来,表面“说”的多,深层“思”的少,等待“看”的多,切实“做”的少。因此,“五育融合”的教育改革迫切要求学校内部的两类主体——校长与教师切实行动起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领域的各种创造,积累相关经验。

【关键词】五育;五育融合;国家政策;校长;教师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4-0007-04

【作者简介】伍红林,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教育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学校变革研究。

一、“五育融合”的政策要求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6月11日,《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颁布,提出通过“突出德育时代性”“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构建全面培养体系”。2019年7月8日,《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颁布,进一步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调“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2020年3月20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颁布,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2020年10月13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颁布,要求“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尤其是“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2020年10月15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颁布,分别要求“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和“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后者特别指出:“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

从上述文件可知,“五育融合”作为我国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对其重视可以用“三令五申”来形容,并为“五育融合”做好了系列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与此同时,有关“五育融合”的理论研究也成为热点,对其必要性(为什么要“五育融合”)、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实施路径等均有了相关研究。但客观地说,目前作为教育改革“细胞”式构成的基本单位——学校,尚未真正行动起来,表面“说”的多,深层“思”的少,等待“看”的多,切实“做”的少。对此,有学者提出了担忧:“目前为止,大多数还处于‘预期或‘预设的阶段,作为一种全新教育理念,从理想到现实的落地从来不会一蹴而就,总是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障碍和壁垒。这些难题不攻克,壁垒不打破,‘五育融合将沦为空洞的概念和语词,只能在文件、论文、著作和黑板上‘写一写,在各种会议、论坛、报告中‘说一说,在朋友圈里‘议一议,随即就会‘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为此,本文的探讨将再进一步落实到学校的两类具体行动主体——校长和教师身上,聚焦“五育融合”实际行动中的诸多关键环节与方法。

二、校长:推进“五育融合”的关键人物

校长是学校推进“五育融合”改革的关键人物,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校长“愿改”和“能改”。“愿改”在于校长对自己不能决定和把控的外部影响因素的不抱怨,敢于直面改革可能面临的问题,从自己可以决定和把控的学校行动做起,致力于学校“小生态”的切实变革;“能改”在于校长不盲从、不乱“动”,而是有思路、有策略,善于抓大放小,集中主要力量解决改革中的主要难题和突出问题。

1.理念先行,盘清家底。

“五育融合”解决的是“五育割裂”这一根深蒂固的“老问题”。之所以“老”,是因为它已经深入实践内部,成为学校运行的基本常态和师生每天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要解决这一难题,绝非短期“学校改革运动”可以奏效,而是要靠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这样的改革仅凭个体经验难以驾驭,必须有理论作为参照,用理论作为“眼镜”来透视和建构。因此,理论适度先行是学校推进“五育融合”的第一步,校长以理论来显问题、凝共识、聚人心。同时,任何学校改革的前提都是对学校“自我”的清晰把握与精准分析,知道学校从哪来(历史与传统)、长什么样(问题与优势)、朝哪去(目标、思路与任务)。

2.思维转型,顶层设计。

“五育融合”的关键在于“融合”的思路与机制。如果校长停留于“一育”点状思维而不是“五育”融合思维,就难以实现融合的突破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校运行机制。这需要校长把握各育间的关联,寻找或建构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校长要养成推进“五育融合”改革的系统思维,具体包含:有机关联式思维、整体融通式思维、综合渗透式思维等,突破传统思维的点状、割裂、非此即彼式、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没有思维的转型,就难有“融合”思路与具体路径的清晰,也难有“融合”由浅入深地层次推进。基于上述系统思维,校长需要在盘清家底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听取不同领域、不同团队教师和相关理论专家的建议,形成学校“五育融合”改革的“行军路线图”。

3.局部突破,逐步卷入。

依照学校改革的“行军路线图”,“五育融合”不可能一开始就实现所有领域、所有层次的“全覆盖”,因为自己学校的个性和没有成熟的可供照搬的经验,有关改革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校长此时宜选取学校有“融合”潜力的领域、有改革意愿与能力的教师,从局部尝试改革,发现改革中的诸多问题,积累局部突破的新经验;同时,鼓励其他领域、其他教师做局部改革的“旁观者”,创造他们参与旁观、讨论、交流的机会,实现改革经验的扩散,吸引更多领域、更多教师投入改革。如此,使学校“五育融合”改革呈现出不同層次、不同类型的梯队式推进样态,通过它们相互间的交流就有可能创生出更多新方案、新可能。

4.聚焦专题,辐射引领。

学校“五育融合”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难以面面俱到,为了配合局部突破,迅速打开局面,需要集中力量开展一些专题研究,努力在“融合”的深度上挖掘。而且,“五育融合”可能有多种路径,如“育内融合、育间融合、跨育融合”等,但在难以做到多种途径齐头并进的情况下,聚焦某一种方式先行深度发展,而后向其他路径拓展,就成为可行的更佳选择。在某一方面或某一路径的专题研究取得突破后,可以对学校其他领域、其他教师产生示范效应。在一定意义上,这些专题研究的深度开展,就成为“五育融合”改革持续推进的校本研修的最佳资源。最主要的是,通过这些专题研究,在成“五育融合”改革之“事”的同时,也会成就一批有“五育融合”自觉并且善于、敢于进行“五育融合”改革的新型教師。

5.自然而然,整体转型。

“五育融合”难在日常和持续。校长推进这一改革的目标在于促进全体师生主动、健康且具有多方面兴趣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通过局部突破、逐步卷入与专题深入之后,形成学校五育内在融通的基本机制和弥漫、渗透、贯穿学校运行全领域、全过程的新型校园生活,将“融合”的理念与行为化入课程、课堂、班级、活动,表现在时时、处处、人人、事事之中,而非某时、某地、某事、某人的“五育融合”。到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一所学校的“五育融合”真的是“依教育所是而行,达自然而然之境”了,学校是真的实现内在基质、实践形态的整体转型了,形成了五育常态融合的校园新生态。

三、教师:推进“五育融合”的具体实践者

教师是学校“五育融合”改革的具体实践者,也是“五育融合”路径、方式、经验、智慧的创造者。因此,这一改革首先需要学校管理的变革,实现重心下移、赋权增能,激发以班主任、骨干教师为代表的全体教师参与改革的动力。当一名教师真正投入这一改革,他就会在这一研究性变革实践中享受创造带来的内在欢乐与职业尊严。

1.一育为核,诸育渗透。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聚焦于某一学科(某一育)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五育割裂”的现实造成的,要突破这一传统,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发展有全新的认识,认识到新时代需要培养新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人需要养成积极主动、健康发展的人生态度、个体人格和积极参与的公民素养;需要具备良好的基础学习力和自主拓展性学习需求与能力;需要有独立思考、批判性发现和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不确定、变动性增强的世界中实现自我发展的生存能力;需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融入和改变身边世界的能力,与人为善,热爱生活和生命等等。这样的时代新人,仅凭某一学科(某一育)难以培养,而只能是诸育融合。为此,教师需要深度开发所教学科育人价值,以“五育融合”的视角和眼光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五育育人点”(德育育人点、智育育人点、体育育人点、美育育人点、劳动教育育人点),进而加以有机融合,从而做到在“一育”中发现“五育”、转化“五育”,实现以“一育”融“五育”的目标。这里的发现“五育”、转化“五育”并非指每个学科、每个单元、每个课时都要发现和转化“五育”,也并非一定要是“五育”同时呈现,而是根据具体学科、具体单元、具体课时的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实现“四育”“三育”“两育”的融通与转化。在这一意义上,在学科教学中实现“五育融合”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智慧和实践的艺术,需要教师的灵活创造。

2.聚焦专题,诸育共行。

在各学科之外,还有丰富的学科生活、班级生活、校园生活。在这些生活中可以聚焦某些不同类型的主题,这些主题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教师共同参与,才能取得该专题活动应有的效果。在这些专题活动中,五育无形之中就能实现相互融通转化。如一所学校聚焦于“四季生活”的专题研究,语文、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各学科都共同参与研究,形成了以“四季生活”为主题的各类学生活动和学科活动,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来自多“育”的同与异。再如某些学校开展的“节庆仪式”活动(如“艺术节”“科学节”“世界节”等),创造真实情境,完全打破领域界限和学科逻辑,利用模块、项目、探究等方式进行“五育融合”。具体而言,这些专题以综合化问题解决为核心,完全打破学科知识框架,在实践中整体融合“五育”要素,学生通过整体性的策划、实施、作品呈现、表演等方式实现五育同时态开展、转化。

3.综合实践,诸育融通。

在学校国家课程系列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非常独特的课程,也是最有利于践行和实现“五育融合”的课程。这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开发各层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形成相关的专业能力。这种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类型应该是多样化的,如果与学校和班级的社团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学科课堂教学的课后拓展延伸、校社及家校合作等结合在一起,就能成为学校推进“五育融合”改革的关键抓手。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2]刘登珲,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2020(5):85-91.

[3]宁本涛.“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5):1-5.

猜你喜欢

国家政策五育融合五育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互育”: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浅论赣州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在与未来
实体书店的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