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互育”: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0-03-25崔学鸿
崔学鸿
当前,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让“五育”落地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并产生更高的整体效益,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应以“五育互育”促进“五育并举”,由此提高五育的整体育人功能,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五育互育”,其中“五育”指德智体美劳五育,“互育”指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根据五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的相互包容、交汇、渗透、补充等特点,强化五育之间的动态联系及相互作用,在“一育”中渗透“五育”,在“五育”中实现“一育”,使“五育”通过“互育”实现共生与融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看,“五育互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有四。
其一,德智体美劳五育在内容上可以实现“互育”。五育的内容既相对独立、不可替代,又相互联系、难以分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无不包含着德育的内容,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中也无不包含着智育的内容,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内容同样渗透在各育之中。全国教育大会把“劳”列入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强调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就是因为劳动教育包含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单独的‘智育,也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1]五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以德育为核心,共同服务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五育的内容相互包容、交汇,在“互育”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其二,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方式上可以走向“互育”。五育在实施途径和形式上相互重叠、渗透、补充,任何一育的实施都可以渗透其他各育的内容,任何一育的达成都需要其他各育的补充。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倡“五育并重”时,还提出要“融合发展”。这应该就是强调五育的相互渗透和补充。如德育和智育分别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和主要工作,二者的实施途径和形式高度重叠。以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例,除了主题教育、仪式教育、实践教育等,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渗透,通过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来进行的。又如: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提出“以球健体、以球养德、以球启智、以球塑美、以球促劳”的原则,就是希望学校篮球队示范发挥体育在其他“四育”中的功能,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培养,带动和促进全校的“五育互育”。
其三,“五育互育”离不开每一育对自身任务的审视。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五育“并重”时,莫要忽视了对“一育”是否能完成自身任务的审视,也莫要忽视了某一育与其他各育在内容、方式和效果上的联系。例如:为什么很多物理考试得满分的学生不会安装电灯?类似这种“高分低能”现象,其实就是智育没有完成其本该完成的任务所致,也就是智育的“不充分”。要做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并不是单项推进就能达成目标的,还需要与其他几育互育共生、协调融合,否则就可能出现“高分欠德”“高分体弱”“高分乏美”“高分恶劳”等问题。如果五育没有“并重”,那么就會导致五育的不平衡;如果五育没有“互育”,则会出现五育的不充分。
其四,“五育互育”有利于发挥五育整体育人功能。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整体的人,德智体美劳各育的效果通过教育对象自身的复杂建构才能显现、发挥。一方面,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是十分复杂的系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各育在每个人身上产生的育人效果因人而异,五育在每个人身上产生的育人效果更是千差万别。另一方面,五育是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五育并举”不等于五育的机械组合,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也绝不等同于德、智、体、美、劳五种素养的简单相加。只有通过“五育互育”实现五育的整合与融合,才能涌现“五个一相加大于五”的整体成效,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五育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五育的对象也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鲜活的生命体,具有整体性和社会性,因此,五育仅仅“并重”还不够,还要注意各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要通过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实施“五育互育”,这样才能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肖宁,孙伟.试论教育体系中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及地位[J].吉林教育科学,199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