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能力提升研究

2021-05-08彭紫新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彭紫新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化程度快速提升,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意志、价值观念带来显著改变的同时也对高校教育工作带来了重大挑战。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一线指导者、执行者和组织者,必须主动关注当代大学生实际需求,紧跟信息化技术更新节奏,提升自身网络话语能力,调整并适应现代化教育新模式。这对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4-0060-02

进入新时代,以电脑和智能手机为主要传播载体的网络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微信、QQ、微博、知乎、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层出不穷的涌现,无“网”不入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新型的人际沟通交流模式逐渐形成,直接改变了传统的话语结构,一个更加自由开放、平等包容、反应迅速、覆盖广泛的话语体系趋于构建成型。高校作为培育人、发展人、塑造人的教育主阵地,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也在新媒体时代下遭受着重大挑战。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为8.29亿,其中处于20~29岁年龄段网民达26.8%,占比最高。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吸取知识、掌握技能、交流感情、娱乐休闲的主要载体,并且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情感、行为意志、价值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高校教师要努力创新话语体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如何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网络话语能力,占据对话主动权,从而实现对高校学生有效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日常管理、学业规划等功能,这将对创新和变革高校思想教育路径和话语模式,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新媒体的特征

(一)传播主体个人化

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较为狭窄单一,获取信息只能通过电视、报纸、收音机等媒介,传播主体往往是机构单位,传播方向是一对多式的信息传递。新媒体时代技术的进步使网络平台增多,信息传播渠道拓宽,个体化的特征得以充分体现,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传播方向可以是一对一、单对双、点对面等。个人逐渐变为信息的传播和实践主体。

(二)传播内容和模式多元化

网络技术为个人提供了展示平台,传播视角更加新颖,个体都能通过自媒体和微媒介展现自己的方方面面,分享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细节,传播内容趋于多元化。相对传统媒介大而全的模式,新媒体传播信息时展示的是明显的“短平快”式风格[2],跟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较为吻合,更容易被公众接收。

(三)传播方式呈现交互性

传统媒体对信息的传播方式带有线性和单向特点,导致受众对信息的接收和反馈具有延迟性和事后性,而新媒体时代受众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地位得到改变,信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地位不再明确,受众可以立刻做出回应,及时反馈。媒体与受众、受体与受众之间可以实现双向互动,多向互动。因而受众可能担任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双重角色。

二、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现状

(一)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主导性式微

传统线下教育中,辅导员带有组织、指挥、协调、实施、激励等工作职能,在话语权方面能够占据主动权,促使教育工作往既定方向推进,实现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而在开放、多元、互动、虚拟、陌生的网络环境下面临的情况复杂,辅导员具有的职能优势不能充分凸显,各项育人功能不能完全发挥,导致了在网络话语权中主导性降低,引导能力减弱。一方面学生所接触的网络话语体系中辅导员语言只占据小部分,甚至会被网络多元话语体系所覆盖,导致辅导员丧失控制和支配等优势;另一方面辅导员的教育话语体系更新创造较为滞后,没有充分考虑现代网络化背景,不能推出具有针对性、可接受性的网络话语。另外双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显著特点就是平等自愿、权力相同,当学生对辅导员的网络话语持不认可甚至否定态度和意向时,在技术上能够实现“隐形屏蔽”,传统话语权无法有效实现,走向衰弱、式微[3]。

(二)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权威性式微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之所以被学生认可,主要原因是由于传播渠道受限,导致教育信息单一、教育内容权威、教育影响广泛等。而在现代网络化背景下各类信息获取便捷,渠道通畅,能够通过新媒体快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外部世界,面对多元网络文化,辅导员对海量网络信息不具备有效的引领功能,话语权威性被多样思潮所消弭。其次,以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授的教育内容、教育素材、教育信息带有明显的政治性、严肃性、新颖性,时代特征明显,既能激起学生好奇,吸引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对辅导员话语权威性的尊重。当前环境下,辅导员具备的优势不显著,随着各类网络平台的盛行,学生逐渐掌握话语权,并且这种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愈加明显。相较于日渐成熟的网络多元文化,辅导员网络话语无法凸显“高势位”引领作用,权威性、带动性、影响性不足,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思想行为引导力不够。

(三)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控制性式微

確保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前提就是对话语权具备完全控制力,控制力若消解,“高校带路人”功能将明显减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可能会受到不良社会观念影响,但由于辅导员拥有绝对控制力和约束力的话语权,能够起到过滤和剔除作用,确保高校教育正常进行。新媒体时代辅导员话语权控制力正在遭受一系列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网络话语权力出现转移,以往辅导员在话语权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而网络技术的进步分散了话语权力,增多了话语表达载体,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拥有更多发声渠道,话语权力主体开始由辅导员向学生倾斜。其次是改变了话语规则和体系,网络信息化促使传统建立起的基础制度及体系被逐渐打破和颠覆,并通过新媒体重新建构出适应的网络话语规则新制度和体系,权力失衡现象突出,学生带有主导性。最后是话语权主体扩散,传统的话语主体角色由辅导员来担任,而在新媒体时代日益增多的学生加入网络话语体系,话语权主体呈现扩散化和多元化特征。

三、提升高校輔导员网络话语能力的对策

(一)树立网络教育意识,加强网络教育学习

新媒体时代使学生个性得到释放,同时也愈加凸显网络教育的作用。面对教育格局的新变化,辅导员应主动适应,逐渐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树立网络教育意识,充分掌握网络教育特点,深入思考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科学合理引导,同时要注重当代学生在网络化时代的个性表达,理解其思想愿望与价值诉求,给予适当的发展空间。辅导员自身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网络教育学习,提升巩固教育能力,持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一方面,要主动掌握新型网络技术,熟悉目前学生中较为流行的网络载体和线上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使用网络化语言平等的与学生开展沟通交流,努力减少和学生间的技术隔阂;另一方面,要深入思考网络不良舆论、网络糟粕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等,并对其进行引导和化解,从而达到增强辅导员网络话语权的主导性。

(二)关注学生网络需求,创新网络教育活动

辅导员在对学生日常的实际需求要积极观察、感知和总结,并以此作为根据调整网络教育的话语供给,促使网络教育与现实生活有机融合,提高网络话语能力。同时要多途径创新创造网络教育活动,一是理解学生网络话语权,给予部分自主发言选择。这将有利于拉近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便于全面把握学生综合情况。二平等对待学生网络话语权,逾越话语鸿沟,积极鼓励和广泛传播学生正面话语,构建话语评价反馈机制,寻找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点。三是要科学培养学生的理性批判思维,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塑造成型,在此期间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要根据成长特点,结合网络化背景引导大学生思考全面、理性批判,表达合理。从而达到在教育过程中增强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的权威性。

(三)注重协调各方资源,把握话语导向,占领网络教育主阵地

高校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系统性工程,涉及各个部门各个层面的相互配合和支持,而辅导员网络话语能力更是受相关各部门的影响。宣传部门负责意识形态和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向辅导员传达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和措施。学工部门负责指导辅导员做好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并提升辅导员个人技能。人事部门负责定位和规划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学习培训进修等。因此辅导员应注重协调各方资源,共同助力提升网络教育话语能力。同时辅导员要把握高校网络话语导向,对信息严把关、实监督,发挥网络话语正面促进作用,制约网络不良舆论,预防并抵制错误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领网络主阵地,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主流的价值观体系和先进文化筑牢网络安全防线,确保学生在海量冗杂的网络信息中维持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目标,从而达到增强高校辅导员对网络话语权的控制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秦春雪.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智库时代,2019(27):65-75.

[3]陈雄军,苏景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建构策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6):72-76.

(责任编辑: 张宏玉)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