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河南城市形象建构研究

2021-05-04杨梅如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话语分析

【摘要】生态语言学,又称语言生态学,是由生态科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语言研究领域,其研究模式主要分为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韩礼德模式强调语言体系和语言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提倡从微观视角分析文本,研究语言在生态环境中的影响和作用。本文针对河南城市宣传片话语进行文本主题内容、文本语言的分析,以展现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城市宣传片之生态话语模式,总结、反思其对城市形象建构的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为城市宣传片对国家国际形象建构及地域和民族文化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话语分析;城市形象建构

【作者简介】杨梅如,郑州西亚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生态语言学视角下河南城市形象建构研究”(编号:2021-ZDJH-456)、郑州西亚斯学院2019年度科研资助项目“生态语言学视角下河南宣传片话语研究”(编号:2019-YB-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状态下必须考虑的重要议题,并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生态学应运而生。生态学是研究动物及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即研究有机体、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而以生态学为研究基础视角,从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到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综合植物、动物、人类行为、资源、环境等内容,生态学从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迅速发展到为众多其他学科提供研究新思路、新视角的具有交叉与综合意义的学科。随着全球生态意识的增强,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和交流方式,能够体现深层次的意识形态,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并思考语言在环境生态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融入语言的研究中,由此产生了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是由生态科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语言研究领域,研究生态思想与语言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语言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通过研究语言所反映出的深层次意识形态,以及其对话语的影响、制约和操控,同时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对话语的影响,语言学者能够从语言层面进行分析、给予干预和影响,实现通过话语对社会文化的建构以及城市和国家的形象构建,体现语言学在生态问题中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城市宣传片是一种借助影像,利用文字对城市文化、内涵进行宣传的传播方式,是城市软实力的象征,是城市旅游推荐、招商引资、项目申办、跨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式,其语言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不仅关系到城市形象建构问题,也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关注并分析河南城市宣传片话语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分析其所体现的生态思想,以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语料研究探索生态语言学视角对城市形象建构的可行性,以及其对地域和民族文化传播的推动性。

二、生态语言学

1970年,美国学者 Haugen 在华盛顿应用语言学中心上作题为“语言的生态”的演讲,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隐喻语言与其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概念。生态语言学由此诞生。

1990年,韩礼德在“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上发表题为“意义的新途径:挑战应用语言学”。他指出,语言不是反映现实,而是在积极创造现实。也就是说,人类作为使用语言的主体,是借由语言在表达人类本身的诉求、观点、看法等,即语言中存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就是说,语言反映也能够影响意识形态。语言学家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语言,不仅能够纠正人类错误的生态意识,也应该引导人类建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国内外采用韩礼德模式进行话语研究的成果丰硕、内容丰富,国外相关研究包括对英语字典中动物的定义进行分析,发现人类中心主义(Heuberger, 2007),分析生态旅游中隐藏的消费主义,为生态旅游提供借鉴和参考(Stamou & Paraskevopoulos, 2008)等;国内研究主要包括生态语言学的汉语研究和理论研究述评(李國正,1991;何伟,2018)等,以及言语层面话语分析(杨勇等,2015)等。

本文从微观视角分析文本,对河南城市宣传片的语料进行主题和话语分析,辨析语言当中的生态意识,进而探究城市宣传片语言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关注河南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构建绿色河南、生态城市的形象。

三、河南省城市宣传片话语分析

本文语料中涉及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和1个省直辖县级市,共18个城市,包括郑州、安阳、鹤壁、焦作、开封、洛阳、平顶山、濮阳、新乡、信阳、驻马店、周口、许昌、商丘、南阳、漯河、三门峡、济源。河南各城市通过宣传片的话语生态思想建构起来的城市形象,不仅有利于地域和民族文化传播,也影响到国家国际形象的建构。本部分将从宣传片的主题层面和语言层面展开城市形象构建过程。

1.宣传片主题之城市生态形象建构。河南省地处中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黄河文化,以及独特的地理风貌,各城市宣传片无一例外地都融合了历史、文化、山水自然、经济等内容,并体现其历史传承、古今衔接、传统与现代的连贯。这些都体现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良好地实现了绿色、和谐的生态城市形象建构。

主题和片名首先奠定了城市生态形象建构的基石。部分城市宣传片在名称上便可窥见一斑,如“山水茶都,美丽信阳”,济源“愚公移山”,“千古文明,雅韵周口”,“天下归德,古城商丘”等。这些片名给人舒缓的节奏,没有经济发展的快节奏和时代的紧迫感。

其次,主题的排序体现了自然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无论本身就是九朝古都的洛阳,还是建市时间较短的濮阳,等等,无一不在寻求新时期的经济发展,但宣传片伊始都未直接切入经济话题,而是集文明、历史、山水、地理等主题展开城市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依托历史文明和山水资源构建新时代当地经济发展的生态化模式,以渗透生态和谐的语义和话语环境建构发展中的生态城市形象,如,“安阳,自古居天下之中,西倚太行,东临平原”“焦作,太行巍巍,碧水潺潺,春夏秋冬,四季皆景”“洛阳,天地之中,伊洛河畔,千年古都,牡丹花城”等等。

再次,关于经济发展主题的次序、过渡与衔接都体现了生态城市形象建构的合理性。经济发展是每个城市宣传片中显性或隐性表达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城市宣传片的目的——传播城市印象,实现招商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是每个城市奋力要实现的发展愿景,以城市经济发展带动全民小康与和谐幸福生活。宣传片巧妙地将经济主题放在历史、自然等主题之后,以凸显环境与生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是在生态思想指导下的有序、有节发展,这样的主题出现顺序成功地构建了生态为思想的城市形象。如洛阳宣传片中提到历史和牡丹后,引出洛阳是“新中国锻造的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享誉全球”的经济发展话题;驻马店宣传片以盘古开天地引出华夏文明和历史、山水主题,再平稳引出“传统农区工业化”的经济发展话题,衔接和过渡自然,这样的话题顺序较成功的构建了生态城市形象。

以上对城市宣传片主题内容的分析、主题出现顺序的分析,是宣传片体现和谐生态城市形象的整体宏观构建。

2.宣传片话语之城市生态形象建构。不仅城市宣传片的主题能够体现城市的生态意识,宣传片所使用的语言也可以,语言反映意识形态。对宣传片话语进行语言学层面的生态性分析,有利于分析城市生态形象的建构模式,总结其合理性和可借鉴性。本文对宣传片话语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层面。

(1)主语。这些城市宣传片的主语多以城市名、自然、历史、人文为主语,以安阳宣传片为例,主语多为安阳、殷墟、甲骨文、文化等非人类生命体;在谈到人类的行为和影响时,大多采用主语省略的方式来避免对人类行为的直接表达,从而弱化人类在城市进程中的干预作用,以突出自然生态的主导地位,彰显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如在这句“倘若进入城市之中,则随时会感受到这座城市浓郁……的古朴气息”中就省略了“人”这一主语,重点在于突出城市的历史厚重感和自然气息,弱化人类生命体对城市发展进程的影响。像这种主语省略的句子在宣传片中非常普遍,这种以非人类生命体为主语、省略人类生命体主语的话语方式合理建构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属性。

(2)谓语。综观这些城市宣传片的句式结构,非人类生命体的主语加谓语“是”“有”的语言结构运用可谓占比最多。这些存现句是对城市自然、历史、文明等的承认和肯定,使意义表达充分体现客观性;宣传片将人类在城市进程中的影响放到宣传片的靠后部分,以突出生态、和谐共生为主的城市发展历史和模式,传递给受众人类依赖生态而得以发展的信息和情感感受。

(3)拟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态和谐框架内体现为非对立关系,城市宣传片中将“物”拟作人类生命体,能够体现非人类生命体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被人类重视的程度,在语言表达效果上更能够拉近人与自然的情感关系。在宣传片中将自然万物拟人化表述后,呈现出自然对城市和居民生存发展重要性的意义,这是构建生态和谐城市形象的基础。如:在郑州城市宣传片中,使用“她”来代替郑州,使用“唤醒、创造、影响”等拟人化的动词,来拉近非人类生命体与城市宣传片受众之间的关系,引起和谐共生的情感共鸣。

(4)主动语态。城市宣传片中的主动语态和以非人类生命体作为主语是相一致的,体现主语的主动性,表明人类对自然、生态、历史等非人类生命体的尊重,尊重其发展规律,体现与人类的和谐共生与发展,同样也是弱化人类行为对城市风貌的影响,尤其是涉及城市经济发展问题时,也以突出自然生态为主,营造天人合一、顺势而为的城市发展理念,突出了绿色生态思想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在开封宣传片中,“新区古城,交相辉映,十大产业集群风生水起,八大产业集聚区加速前行,城市建设,彰显风韵”,产业集群和聚集区发展、城市建设都需要人类发挥作用,但这句中并没有直接体现人类行为,反而通过弱化人类行为增强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属性,这在城市宣传片中比比皆是。

以上从四方面对城市宣传片内容中的语法词匯进行分析,是宣传片体现和谐生态城市形象的微观细节构建。

四、结语

本文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对河南城市宣传片主题和语言展开分析,发现城市宣传片在主题选取和排序上都以突出非人类生命体与人类的和谐共生发展为主;宣传片语言以非人类生命体作为主语、存现句、拟人化和主动语态等体现非人类生命体对于城市风貌的自然形成性影响。无论从主题还是语言层面,城市宣传片都弱化了人类行为,突出了非人类生命体对于城市样貌的贡献和持续性影响。这样合理的城市宣传片不仅能够有效建构城市以及国家形象,同时有利于地域和民族文化传播,以及国家的国际形象传播。

参考文献:

[1]Heuberger R. Language and ideology: a brief survey of anthropocentrism and speciesism in English[A]. In Fill A. & Penz, H. (eds.). Sustaining Language[C]. Münster: LIT Verlag, 2007.

[2]Stamou A G, Paraskevopoulos S. Representing protection action in an ecotourism setting: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visitors' books at a Greek reserve[J].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2008,5(1).

[3]何伟.生态语言学:发展历程与学科属性[J].国外社会科学,2018 (4).

[4]李国正.生态汉语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5]杨勇,张泉.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及治理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3).

猜你喜欢

生态语言学话语分析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研究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
官场话语生态的形成过程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