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温度与保温时间对GH4169合金晶粒度的影响规律研究
2021-04-30聂义宏白亚冠李红梅寇金凤
聂义宏 白亚冠 李红梅 张 鑫 寇金凤 郭 伟
(1.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黑龙江161042;2.天津重型装备工程研究有限公司,天津300457;3.黑龙江省高端核电装备智能制造重点试验室,黑龙江161042)
GH4169合金是一种以Ni-Fe基奥氏体为基体、以γ″和γ′相为主要强化相的沉淀强化型合金,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因此在航空航天、海洋、模具等领域均有应用,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高温合金,其产量约可占到高温合金产量的一半[1-3]。
由于GH4169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特定的用途对其强度和疲劳性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求晶粒度越细越好,由于高温合金为单一奥氏体组织,其晶粒度像钢铁材料一样通过相变细化,因此了解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合金晶粒度的影响规律非常关键。由于GH4169合金含有较高的Nb元素,其在锻造加热和热处理过程中可析出δ相,会对晶粒度控制产生作用[4]。本文研究了不同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GH4169合金晶粒度的影响规律及析出δ相的相关作用,为锻造和热处理工艺提供依据。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本试验材料采用VIM(真空感应熔炼)+ESR(电渣重熔)制备,经均匀化处理后锻造成∅15 mm棒料,材料具体成分见表1。
表1 GH4169合金化学成分(质量分数,%)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H4169 alloy(mass fraction,%)
加热温度选择960℃、980℃、1000℃、1020℃、1050℃、1100℃、1120℃、1150℃,保温时间选择0.5 h、1 h、2 h、3 h,出炉后水冷。
利用Axiovert 200 MAT型光学显微镜和Quanta 400型扫描电镜观察分析析出相和晶粒尺寸,采用5 ml H2SO4+150 ml HCl+20 g CuSO4·5 H2O+80 ml H2O溶液腐蚀碳化物和晶界,晶粒尺寸的测定采用截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原始锻态显微组织
图1为试验合金的锻态显微组织。由图1(a)可知,试验合金经过锻造后,获得的组织为完全再结晶组织,晶粒均匀细小,约为8级;经放大后观察,晶界晶内除少许颗粒状析出相外无其他类型的析出相,见图1(b);通过EDS确认为富含Nb的MC型碳化物(Nb、Ti)C,见图1(c)。由于本文试验合金采用空气锤锻造而成,且锻棒尺寸较小,在锻后空冷过程中锻棒整体冷却较快,因此,在获得完全动态再结晶组织后坯料温度很快下降,来不及析出δ等析出相,因此只发现少许一次MC型碳化物的存在。
图1 试验合金锻态显微组织Figure 1 The microstructure of tested alloy with forged state
图2 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对晶粒度的影响规律Figure 2 Effect of heating temperature and holding time on grain size
2.2 保温温度与时间对晶粒度的影响
试验合金经过960~1150℃和0.5~3 h的不同温度和时间保温处理后,制作成金相试样,并采用截点法测量晶粒尺寸,绘制成图2。由图2可知,在加热温度不高于1020℃时,晶粒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增大有限,当加热温度高于1020℃后,晶粒快速长大,并很快长大到4级以上。1020℃为晶粒随温度长大的一个明显拐点温度。在同一保温温度下,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晶粒尺寸也会长大,但长大程度有限,温度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
图3为试验合金在不同温度保温处理后的显微组织。由图3(a)可知,经过960℃的保温处理后,相比于锻态组织,晶粒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长大,存在不均匀分布的析出相,析出相较多处晶粒偏小,整体呈混晶状态。随着保温温度升高至980℃和1000℃,晶粒继续长大,且局部不均匀分布的析出相减少,但整体仍为混晶状态,且可观察到明显的孪晶。当保温温度升高至1020℃时,晶粒度进一步长大,在光镜观察分析时,原先不均匀分布的析出相基本消失,除个别部位存在的大晶粒外,整体均匀,见图3(d)。随着加热温度的继续升高,晶粒尺寸明显长大,混晶现象消失,孪晶更加明显,见图3(e)、(f)。由图3观察对比分析可知,晶粒的长大除了与温度有关系外,还与析出相有关系,结合图2结果,1020℃成为晶粒度随加热温度变化的拐点温度很有可能与析出相有关系。
图3 不同温度保温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保温时间为1 h)Figure 3 The microstructure after heat preservation treatment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holding time is 1 h)
图4 保温时间对晶粒度的影响规律Figure 4 Effect of holding time on grain size
图5 试验合金经960℃保温0.5 h后的SEM图像及析出相EDS结果Figure 5 SEM images and EDS results of precipitated phase of the tested alloy after holding at 960℃ for 0.5 h
图6 试验合金经1020℃保温处理后的SEM图像Figure 6 SEM image of tested alloyafter holding at 1020℃
图7 试验合金经1050℃保温0.5 h处理后的SEM图像及晶界块状析出相EDS结果Figure 7 SEM images and EDS results of block precipitates at grain boundaries of tested alloyafter holding at 1050℃ for 0.5 h
图4为试验合金在1020℃保温不同时间后的显微组织。由图4可知,试验合金在1020℃保温0.5 h后,很多晶粒的晶界呈弯曲形态,随着保温时间的加长,此类晶界数量减少,且晶粒尺寸有一定的长大。
2.3 保温温度与时间对析出相的影响
由上文金相显微组织观察与分析可推知,晶粒尺寸的长大与混晶的存在与不均匀分布的析出相有关,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晶粒度与加热温度的内在关系,对不同温度保温后的试样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组织观察与分析,见图5~7。
将图3(a)中析出相较多区域(晶粒较小区域)放大后观察发现,在此部位存在较多的析出相,有颗粒状,短棒状,局部还有针状,见图5(a)。对析出相进行能谱分析发现,晶内较大尺寸的块状析出相与锻态组织中块状析出相相同,为富Nb、Ti的MC型碳化物,而小颗粒状和短棒状析出相主要组成元素为Ni、Nb、Ti,据文献[3-4],为δ-Ni3(Nb,Ti)相,主要分布于晶界,可起到钉扎晶界的作用,因此在δ相富集的部位晶粒尺寸较小,与图1中锻态组织对比可知,δ相为960℃保温处理过程中析出,与960℃为δ相的析出温度范围一致[5],其分布不均匀可能与锻前均匀化处理过程没能充分消除Nb、Ti等元素的微观偏析有关。当保温温度升高至1020℃时(见图6),晶界只观察到少量的颗粒状δ相,不存在短棒状和针状δ相,且随着保温时间的加长,δ相尺寸变小,其钉扎晶界作用减弱,晶粒尺寸继续长大。随着保温温度升高至1050℃(见图7),未观察到δ相的存在,钉扎晶界作用完全消失,因此晶粒尺寸可快速
长大。由此可知,当保温温度较低时,试验合金内部可析出颗粒状、短棒状和针状的δ相,起到钉扎晶界的作用,抑制晶粒的长大,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δ相析出量减少,钉扎晶界作用减弱,晶粒发生长大。当保温温度高于1050℃后,δ相完全消失,无析出相钉扎晶界,晶粒尺寸快速长大。
3 结论
(1)GH4169合金在不同温度进行保温处理时,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增长,晶粒尺寸呈长大趋势,且在1020℃存在明显的拐点。
(2)在保温过程中,当温度较低时,合金内部可析出δ相,起到钉扎晶界的作用,抑制晶粒长大,当温度超过1050℃后,δ相完全消失,晶粒呈快速长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