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生成”
2021-04-29张庆梅
张庆梅
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时,根据教材的主题图,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操作中,学生认识到“绿花片比红花片多3个”,先要放和红花片一样多的11个,然后再放多的3个。求绿花片的个数就是求比11多3的数,用加法算。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素材,更要为学生提供实现探究目标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探究过程。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自己所带的圆柱物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剪、拼等方法把圆柱的表面展开,测量有关的数据,围绕解决“怎样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这一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自己满意的答案,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进行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有一道题:梯形上底1.4米,下底3.5米,高2米,求它的面積。一个学生这样解答:1.4+3.5=4.9(平方米)。这种解法引发了学生的一阵笑声,这位学生此时十分发窘。教师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让这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思路独特而奇妙:梯形高2米,求面积时要除以2,乘2与除以2抵消了,实际就是上底与下底的和。教师进而让学生讨论,形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的是上下底的和,就不符合题意,正确列式是(1.4+3.5)×2÷2,但计算时可以采用这位同学的方法比较简便。这样由错误生成讨论并恰当评价的过程,其作用不仅在于改正题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长了智慧,学会了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进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做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等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多做思考,学生定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