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教语文师范生的家国情怀职前培养研究

2021-04-29范文琪

文教资料 2021年34期
关键词:家国师范生情怀

范文琪 叶 琦*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1]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一、小学阶段家国情怀的培养

家国情怀的培养,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传承,也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发扬。小学阶段是人的各方面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对该阶段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容忽视。

(一)培养目标的要求

小学教育相比于其他阶段教育而言有着很强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基础性、全民性、义务性和公益性等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基础性。对基础性的理解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学教育培养目标为“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表明,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即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备的学习能力。因而,小学教育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家国情怀培养的必要性。

(二)教学活动的要求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于2001 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材观念进行了革新。以语文学科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到六年级上、下十二册中,体现家国情怀内涵的课文篇目平均每册占比10%左右,并不断上升(见表1)。其中,有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桂林山水》;有描绘中华传统节日的,如《北京的春节》《腊八粥》;有歌颂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如《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还有许多传递着优秀品质的古诗词,如《示儿》《己亥杂诗》《从军行》等。这些教材编排的篇目也为家国情怀的培养提供了大量素材。

表1 家国情怀内涵篇目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

(三)培养现状

家国情怀的内涵博大精深,爱国情怀作为其基本内涵中的重要一项,近年来吸引了教育领域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吴必园在其《小学生爱国价值观发展现状调查研究》(2020)一文中,从四个维度对广州、深圳、茂名三地共211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爱国价值观总体水平较高,且城市小学生的爱国价值观水平高于农村小学生。[4]“窥一斑而知全豹”,鉴于我国农村与城市教育环境与资源的差异性,可知在培育小学生家国情怀问题上,仍然需要加大教育渗透。

二、小学教师在家国情怀培养中的功能

(一)小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5]

根据皮亚杰(Jane Piaget)的道德判断二水平论,儿童在6—10 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其道德判断都基于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而6—10 岁基本与我国现阶段小学教育学龄吻合。观察发现,小学一年级新生对教师往往是绝对服从的。教师要求做到的,无论有多难,他们大多会要求父母必须完成,问及原因,最有可能的回答就是“老师说的”,似乎“老师说的”就足以构成最充分的理由。[6]这种典型现象说明,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而教师恰是以社会代言人的权威身份出现,对此阶段儿童的思想、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小学教师是否能够进行正面引导对于其价值观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学教师的任务和使命

因本课题成员的专业方向为小学教育专业语文,对小学课程标准的研究仅选取语文学科,对教材的数据与统计也仅选取小学语文教材,所以对小学教师的探讨也暂以小学语文教师为对象。

1. 教授传统文学知识,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3]但是古诗文一般用词较精炼、含蓄,且部分字、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差距较大,故当今教材中的一些古诗文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例如“走”在古诗文中通常译为“跑”,“股”一般译为“大腿”。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学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

2. 挖掘民族文化情感,涵养家国情怀

小学语文因其潜在丰富情感的学科属性,更易对学生的心理与语言表达产生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凭借丰富的教材内容和过硬的教学经验挖掘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将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融会贯通于课堂。而作为准小学语文教师的小教语文师范生,自身的家国情怀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当中有很多关于家国情怀的资源,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去挖掘,它们蕴含着真情和坚韧的品质,对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充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投身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为人民服务》宣扬了张思德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之情;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出对家乡无限的眷恋。这些情感对于小学生的成长都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3. 承担班级管理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课题组成员调查了南昌市百花洲小学和新庐小学的一到六年级的班主任学科归属情况。调查数据显示,百花洲小学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的比例为68.1%,新庐小学高达88.3%。可以看出,根据一般小学的教学管理习惯,大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承担班级管理的职责。班主任作为学校内全面负责班级教导工作的主要人员,其工作对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加强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人生态度的培养。[7]作为准小学语文教师的小教语文师范生,必须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加强自身的家国情怀培养,如此才能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教语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承担着双重职责,必须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专业的教学管理技能,才能激发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那么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主要输出源小教语文师范生进行家国情怀的职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可将小教语文师范生的培养对应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专业知识素养培育、教学管理技能提升、教学方式拓展开发。

(一)思想道德教育渗透

教师不仅要履行教学的责任,还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提升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使命,只有教师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是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其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队伍的整体道德水平,小教语文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8]

对于在校的小教语文师范生,师范院校应多增设一些关于家国情怀的教育课程,例如结合省情省史和绿色资源,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了解、掌握家乡的自然、地理、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增进学生对家乡的认识与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认识和热爱,以及对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意愿。可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参编参演红色故事,以艺术呈现的方式激励和鼓舞学生,传承红色血脉,弘扬红色精神。同时,可组织有地域特色的历史展馆、景点的参观学习,利用“互联网+VR”、融媒体等新技术对资源进行活化拓展,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多维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家国自豪感。还可组织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书画、摄影等文艺创作活动,让学生自发参与进来,身体力行地弘扬家国情怀。

(二)专业知识素养培育

作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主课之一,语文学科素有“火车头”之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唯有在教育内容、形式、方法上都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小学生的变化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要求的语文要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未来小学语文教师的小教语文师范生,首先要拥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如此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加强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师范院校可开展读书分享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阅读并分享,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感悟能力,同时拓展文学视野,提升写作能力。另外,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实践取向已成为师范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学习生活中,师范高校还应给予学生丰富的展示平台,为学生提供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机会。技能竞赛作为修正理论学习偏差的良方,在师范生的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让师范生能够以赛促练,充分调动学生训练自身教学技能的积极性。师范院校结合红色育人主题开展师范生赛课,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班赛、院赛、校赛、省赛、国赛等不同范围和层次的竞赛,在探索优秀文学作品课堂教学规律的同时提升小教语文师范生在课堂中展现文学素养水平的能力。

(三)教学管理技能提升

教师是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品质等的专业职业,教师专业技能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教学技能,拥有良好的教学管理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9]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承担了班主任的职责,要教书更要育人。而小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较快,这使得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还应掌握教育学和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才能及时、适时引导小学生的价值取向。

针对小教语文师范生可能承担的班主任工作,师范院校可邀请资深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开展关于班级环境创设的讲座,获得名师的面对面指导;结合传统民族节日开展主题班会,进行职前的模拟教育实践;加强与对口实习学校合作,提供参加小学家校联谊活动的机会,提升小教语文师范生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能力。对于小教语文师范生而言,其教师生涯还处在预备阶段,在正式踏上岗位之前,夯实教学管理技能将对其长远的专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四)教学方式拓展开发

我国在“十三五”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在线课程的开发,提高高校优质在线课程的利用率。[10]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网络课程成为当前发展的热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如蓝墨云班课、雨课堂、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平台。线上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移动学习、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促进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家国情怀的培养不能只是简单的说教,不能停留在理论化、形式化、单一化的层面。如何开展线上家国情怀教育,是当下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作为师范高校,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背景下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对小教语文师范生进行培养。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筛选有情怀、有深度、有质量的“金课”,利用网络平台实时向学生进行推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需求与兴趣进行优质网络课程的选修、辅修,这样不仅能够极大地拓展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还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去,将能力培养与教育理念、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到课程上来,将时代性、思想性与实践性汇集于职前教育,实现家国情怀教育的隐性影响与精神传递。

猜你喜欢

家国师范生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略谈“家国情怀”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