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作文思辨训练的必要性
2021-04-25梁艳
梁艳
[摘 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思维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文章主要论述了学生日常作文中存在的论证问题,并由此阐述了开展高中作文思辨训练的必要性。
[关键词]作文思辨训练;核心素养;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0-0009-0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想有效培养核心素养,就需要发挥教学的作用。
近年来的各地高考语文作文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成为高考评分细则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并且赋分权重极大。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必须注重思辨思维的训练。
回顾2020年高考全国卷Ⅲ语文(广西使用卷)的作文题: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年广西高考作文的评分细则侧重于:①慧眼识文章(是围绕主题还是在主题范围内?是很好地回答还是基本上回答了审视自我的问题?)②妙手判分数(紧扣主题“如何画好像”):如一档一类卷(54—60分)要求能论述“镜子”与“自画像”之间的关联,能就“如何审视自己、完善自我”做思辨分析。一档二类卷(48—54分)要求能体现“镜子”与“自画像”之间的关联,有一定的思辨分析。
评分细则特别强调“思辨分析”,着重关注考生是否能够对事物进行辨证的分析,是否能够提出合乎逻辑、合乎事理的观点。
因此,笔者认为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作文思辨训练非常有必要。在日常作文训练中,笔者也在进行尝试,并有了初步的思考和做法。
一、例谈学生作文中普遍出现的论证问题及作文修改策略
(一)想论的“理”不成立,不合事理逻辑;所举的事例不符合论点或牵强附会
这“理”可以是文章的主要论点,也可以是行文中学生所提出的对事物、事理的看法。学生所提出的观点或对某些事理、事物的论述不合情理、不合逻辑,是议论文写作的致命伤。想说的“理”都不成立,其他的一切便无从谈起。
如在写作2019年的某次以“放下”為题的月考作文时,整个年级,包括许多语言功底不错的学生都没有写出质量较高的作文,原因在于他们想说的“理”大都不成立。
(二)举例说明“论证失误”及修改策略
以2019届学生所作的语文月考作文为例。
[A例]以“竞争”为话题的作文片段。作文得分:43分。(学生原文,未作删改)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国家,对于个人而言,也同样适用。对个人来说,需要有人指导且勤奋学习,此外,还要有个竞争对手,两点都做到了,方能不断奋进,功成名就。现在,就让我谈一谈人为什么要竞争。”
【教师点评】此文想论的“理”不成立,牵强附会。这也可归入“审题立意有偏差”的范畴。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事理不能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断。从孟子这句话得出来的正确论点应该是“要有忧患意识”“要防患于未然”“不能贪图享乐”。在笔者看来,孟子这句话与论点“竞争”之间并没有很合理的逻辑推理关系,只能说其与“竞争”沾点边。由此可见,此文立意归属二类甚至三类立意。
[B例]作文题目:走向成功的“法宝”。作文得分:41分。(学生原文,未作删改)
“走向成功的道路往往布满荆棘,在这时,我们必须借助各种‘法宝乘风破浪,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会感恩父母、报答父母,便是走向成功的‘法宝之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给予我们的,又岂是我们穷尽一生所能回报得了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去感恩,不去回报,那么又怎会去感恩别人?这样的人,在成功的路上又能够走多远?
众所周知,舜是我国历史上出名的开明领导者,他能够站在领导者的地位上,正是凭借一个‘孝字。即使舜的父亲及后妈不喜欢他,甚至加害于他,他也依然坚定不移地孝敬他们,不曾抱怨。正是由于他的孝,他感恩、回报父母,才让他走向了领导者的位置,让他走向成功,不是吗?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的至理名言便是走向成功的第二‘法宝。
磨难看似是我们成功路上的拦路虎,但它实际上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磨炼我们意志的法宝。如果没有磨难,就没有我们自身甚至人类社会的进步;如果没有磨难,我们只会是一滩死水,永远停滞不前,成功只能在遥远的天边。
勾践正是因为历经磨难,不断地卧薪尝胆,最终才能够打败夫差,走向成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也是走向成功的‘法宝。
一个人,只有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反省自己,突破自我;只有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取长补短,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同时,一个人,也要有对手,这样才能够有危机意识,进而不断完善自己,激励自己不断向前,促进自己的成功。
唐朝盛世,可不就是唐太宗广纳善言才形成的结果吗?
走向成功的道路,需要学会感恩,报答父母,需要磨难的练就,更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有对手的不断刺激。”
【教师点评】本文结合了材料中的三句名言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头尾照应、结构完整、例证丰富(舜、勾践、盛唐)、语言通俗且较为流畅、字数足够,这些都是可取之处。但只评41分,为什么呢?最根本的原因是犯了议论文写作的两大致命伤:一是引例后论证肤浅;二是中心论点“成功的法宝”与对应材料之间的关系不紧密,论证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看法等失之偏颇。下面进行逐一分析。
1.引例后论证肤浅。
在论证分论点一“感恩父母”的文段中,学生用了自己的话语分析论证,并且引用了“舜感恩父母”的例子加以说明,可以说整个论证文段的框架还可以。在论证分论点二“历经磨难方能成功”时,虽还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论证,但分析“勾践”这一例子时可谓一笔带过。学生将分论点三“听取他人意见”和分论点四“有竞争对手”糅合在了一起进行论述。因此,总体而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论证的部分没有什么出彩深刻之处(这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本来就是很难的事情),而举例论证又十分潦草仓促,很多都是一句话带过。所以无法达到“论证深刻有力”的层级。
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方法有三:(1)用自己的语言分析论说的部分一定要出彩,说理要有序深入;(2)展开论证所举的实例;(3)把控好篇幅总长度,详略得当。(此处暂不展开论述)
2.中心论点“成功的法宝”与对应材料之间的关系不甚紧密,论证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看法等失之偏颇。
学生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学会感恩、历经磨难、善听广纳、竞争,并以此为分论点构建文章框架,还使它们分别对应材料中的名言。这是这篇作文的成功之处。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把后三者归结为成功的原因,还算合情合理;而把“学会感恩”当作成功的原因之一,似乎就有些别扭,不尽合乎情理逻辑。“感恩”就能使人获得成功(主要指事业上的成功)吗?未必!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会“感恩父母亲人”,只是感恩的方式、程度不同而已。但这些人中事业“平庸”者居多,“成功”者居少。可见,“感恩”应属于人生修养范畴,是“品德”层面的东西,它并不是使人事业成功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事理认知上的偏差、不成熟。
基于上述的分析可知,举“舜”的例子来论证“孝带来事业成功”同样不尽合理了。其实,在历史传说当中,尧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考验了舜很多年才将帝位禅让给他。可以说,大家认可舜以及尧最终禅让帝位给舜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德才兼备”,而不仅仅是他“孝”。所以说原文中“舜是我国历史上出名的开明领导者,他能够站在领导者的地位上,正是憑借一个‘孝字”的看法失之偏颇。
对文中张爱玲那句话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漫漫人生,磨难困苦充塞了大部分时期;幸福往往只有短暂的一小段时期,正如花开不久就会凋谢一样。”这句话用具有艺术性的语言陈述了“人生苦多甜少”的事实。“人生苦多甜少”怎能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二‘法宝”呢?这显然是不合事理逻辑的。每个人对待“苦多甜少的人生”的态度才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因素。所以,相关语段可以进行这样的修改:“‘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的这句话道出了‘人生苦多甜少的真理,困苦与磨难永远伴随着我们。勇敢面对磨难、克服磨难是走向成功的第二‘法宝。”
文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正确译文是:“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在隐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不能直接将这句话论述为“走向成功的‘法宝”。从这句话中提炼出来的人生道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才是左右成功的因素。若要与“成功的‘法宝”相关联,又必须从正面进行论述,相关语段可以修改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的这句话道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理。我们必须时刻存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不贪图享乐,这是走向成功的第三‘法宝”。
除上述问题之外,学生的作文中还存在以下认知偏差。其一,从“入则无……国恒亡”中应得出论点“必须时刻存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不贪图享乐”,然后下文的相关文段就应该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论证。但这名学生得出的却是“广纳善听”和“竞争”这两个似是而非的论点,可以说十分不合情理逻辑。其二,“一个人,只有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的表述不合情理。一个人,并不是只有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独自闭门思过,也是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的。因此应该采用假设句式进行表述:“一个人如果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那么往往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这样表述才不会以偏概全,既合乎情理,又合乎逻辑。其三,文中出现常识性错误。唐朝盛世,包括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等。不能把唐朝盛世的出现都归功于唐太宗。因此,“唐朝盛世,可不就是唐太宗广纳善言才形成的结果吗?”可改为:“唐太宗广纳善言,助推了‘贞观之治的到来。”
一篇800多字的短文,存在着那么多事理逻辑错误,可见学生在事理认知上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笔者相信这绝不是个例,很多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二、总结与反思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开展作文思辨训练刻不容缓。对此,笔者有以下具体的想法。
首先,要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了解与“辩证唯物主义”相关的政治知识对发展思辨思维大有裨益。实际上,学生应通过不断汲取各类知识来提升自己认识世界及人生价值等的能力,进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一个人如果“三观”不正、思想幼稚偏激、目光短浅、社会生活阅历浅薄、知识面狭窄等,那么他肯定写不出说理深刻的文章。这方面要靠个人平时的积累和实践,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人的思想境界达到什么层次,就会写出什么层次的文章。“文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思想修养提升的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培养思辨思维是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专家学者通过高考作文(尤其是议论文)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其次,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要引导学生树立全局框架意识,要开展有效的思维训练。
《学习与思维》中说道:“思维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造成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这就是说,思辨思维的养成,需要借助各式各样的有效训练。
很多学生总以为写作时只要能充分运用论证技巧、各类写作素材及精美的语言等,就能写出好作文。非也。诚然,运用好这些方法、技巧等很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文章的灵魂在于论说的“理”。若“灵魂”出了问题,运用再多的技巧、再巧妙的语言也不能提升文章的质量。就如一个病得面黄肌瘦的人,即使套上华贵的衣服,也体现不出勃勃生机,仍旧散发沉沉死气。相反,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尽管衣着朴素,但却能让人感受到其蓬勃向上的生命张力。因此,论说的“理”一定要成立,要合乎事理逻辑。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在写作时,首先要保证所说的“理”能成立,各种论述合乎情理逻辑,然后再去考虑写作技巧的运用等。
[ 参 考 文 献 ]
[1] 温寒江.学习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孙义兵.例谈读写思维训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22):57-58.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