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歌剧《长征》中“红军群像”的形象塑造

2021-04-23吕舒妍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伢子政委唱段

吕舒妍

(黄冈师范学院 音乐与戏剧学院、黄梅戏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歌剧《长征》是2016年国家大剧院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委约剧作家邹静之、作曲家印青创作的一部原创歌剧,是长征题材音乐作品中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1]。与《江姐》《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等以女性为绝对主角的经典革命历史题材歌剧不同,歌剧《长征》是一部绝对的男人戏、军人戏,在近30位登场人物中仅有洪医生、万霞和杜鹃三个女性角色,且洪医生与杜鹃仅在第一幕和第六幕中出场,三个人的戏份和唱段相对于全剧来说非常少,可以说是作为“绿叶”来陪衬彭政委、曾团长、军团长、平伢子以及众多红军官兵等男性人物形象,凸显出全剧极具阳刚之气和军旅气质,这也是该剧区别于其他题材歌剧的独特之处。

下面本文将从人物的戏剧形象、音乐形象两个方面来具体论述剧中几位重要人物的艺术形象塑造。

一、“军政干部”彭政委的形象塑造

(一)戏剧形象 彭政委在剧中有着军人、干部和丈夫三重身份特征。首先,他作为一名革命军人,深知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当中央下达转移战线的命令时,他迅速果断地执行了命令并唱道:“红色中华已登了一篇文章,说是放弃苏区或者说转移战线,可以在马克思和列宁那里找到依据的。”此时又体现了他扎实的政治素养,对上级的命令并不是一味的盲从,而是做出了理性正确的判断。作为军人,他还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勇气。在泸定桥战役中,他身负严重的枪伤,高烧不退。在过草地途中,为了能够尽快康复不拖累队伍,他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剜肉取子弹,却始终咬紧牙关一声不吭,此时作曲家创作一首《最痛,莫如痛彻骨》从侧面刻画彭政委坚韧刚强的军人形象。

作为团里的干部,他主要负责团里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湘江战役的当晚,红军损失惨重,战士们产生了消极情绪和挫败感,对革命未来十分迷惘,曾团长也十分不满地对彭政委唱道:“谁为这过错负责?湘江这一仗打的真窝囊!战士们都在问,我们这是要到哪里去?”彭政委此时用简洁有效的语言为战士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满怀希望地唱道:“共产主义……那必须是我们的目标!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我们的方向!”红军战士们听完他的一番话语之后信心倍增,士气高涨,更加坚定了心中的革命信念。此时体现出了彭政委政治觉悟高,并且十分善于鼓舞士气。彭政委虽然是团里的领导人物,但他丝毫没有干部“架子”,并且非常关爱战友。在过草地途中,有一天,天气晴朗,彭政委与平伢子等战士们一同坐在草地上拉起了家常,鼓励平伢子带动大家唱起了家乡的山歌。当他发现战士李小牛饥不择食要去喝水潭里的水,他焦急地发动大家寻找粮食,并当机立断地命令大家将皮包、皮带交出来充饥,并坚定地唱道:“一切为了生命,一切为了活下去!”此刻则体现出了他作为领导所具备的果敢和决断力。

当他作为洪医生的丈夫,则表现出了柔情的一面。他对洪医生的情感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尊重、爱护、牵挂和心痛。彭政委和洪医生在剧中的感情戏非常有限,那么如何能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呢?首先,当洪医生申请留在瑞金照顾伤员时,彭政委并没有试图挽留或是劝说,而是充分尊重她的选择,用“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表达他心中的万般不舍和隐忍。之后,洪医生在咏叹调中深情地唱道:“三月桃花开,是你带给我春天,腊月寒风起,是你给了我温暖,漆黑的夜晚,你是我的心中明月”,体现了彭政委多年来对她的爱护和照顾。在长征途中,他一直留意洪医生的消息,可惜毫无音讯,他深情地唱了一曲《生死与共》表达了他对爱人的思念以及期待着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与爱人的重逢。到达陕北,他见到杜鹃的第一句话就是询问洪医生,当得知爱人牺牲的消息之后,他带着哭腔颤抖地唱道:“这惊雷般的消息啊!闪电啊,扯破了我的咽喉!”表达了他心中巨大的悲痛。

(二)音乐形象

1.彭政委的宣叙调与咏叹调。彭政委是剧中的一号男主人公,又是军人形象,作曲家为其设计了大量的抒情性、戏剧性和军旅风格的唱段,是全剧着力刻画的最主要音乐形象。首先,他作为革命军人,作曲家就要突出他果断、坚韧的性格特点,宣叙调的语气不能带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如下例是第一幕第8曲《我们要留下》中的一个片段:曾团长不忍心看着彭、洪夫妻二人分离,试图向上级申请让洪医生跟随部队走,彭政委为了顾全大局忍痛牺牲个人幸福,婉拒了曾团长的好意。这个宣叙性的唱段颇有进行曲的气质,作曲家采用一字一音的词曲结合手法,并较多地使用等分、顺分音型来突出彭政委斩钉截铁的语气感,充分展现出了彭政委作为军人严格服从命令的纪律性。

谱例1:《我们要留下》彭政委唱段

作曲家共创作了四首咏叹调来塑造彭政委的音乐形象,分别是:《寒夜中》《不败的精神》《生死与共》《我的心为你颤抖》。前两首是刻画他作为军政干部的音乐形象,尤其是在《寒夜中》中,这是在湘江血战之后,彭政委看着寒夜中相拥而眠的战士们有感而发的一首咏叹调,歌曲内容非常有深意,通过对战事的回忆、对英勇的红军战士们的赞颂以及鼓舞士气三个部分展现了彭政委心理变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幕361~384小节)彭政委通过对战事的回忆,感叹红军付出的巨大牺牲,表达了他对勇士们的自豪与敬意;第二阶段(第二幕386~422小节)表达了他对红军战士们的赞颂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心;第三阶段(第二幕427~445小节)彭政委的心态更加坚定了,他鼓舞着战士们:“睡一睡吧战友们,让我们再次凝聚力量,迎接明天的太阳。”三次心理变化的过程体现了彭政委作为军政干部,十分爱护战士们,为他们的英勇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激励着战士们为了革命最后的胜利英勇奋斗。

彭政委的后两首咏叹调篇幅比较短小,刻画的是他作为丈夫的音乐形象。在面对心爱的妻子时,彭政委展现出了他情深义重、铁骨柔情的一面。第六幕中,彭政委得知妻子英勇牺牲的消息后,有一首短小抒情的咏叹调——《我的心为你颤抖》,这是彭政委在剧中最后一首咏叹调。这首咏叹调回顾了剧中的重要音乐主题,集中采用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中的两个核心音调(见谱例2),表达了他心中无限的悲痛以及对爱人舍生取义的敬重之情。

谱例2:《我的心为你颤抖》片段

全曲的最后一句是彭政委音乐形象的点睛之笔,此时彭政委在经过失去爱人的巨大悲痛之后,带着洪医生未完成的革命理想,重新振作起来向最后的胜利奋勇前进。最后的“向前!向前!”音调昂扬,动力十足,尤其是第二个“向前!”作曲家采用了上行纯四度音程,非常具有战斗性和号召力。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义勇军进行曲》的开头(“起来!”)和结尾(“前进!”)都是采用上行纯四度音程,听起来非常振奋人心,具有强烈的号召力作用。作曲家此处的“向前!”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彭政委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决心。

谱例3:《我的心为你颤抖》片段

2.通过核心音调塑造人物形象。作曲家为彭政委设计了一个核心音调,首次出现是在咏叹调《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中,也可称之为“彭政委主题”:

谱例4:彭政委的核心音调

这个核心音调最初是表达彭政委在面对即将分别的爱人时的惆怅、纠结的心情,之后此核心音调在剧中又出现四次,除了最后一次是在彭政委的咏叹调《我的心为你颤抖》中由人声演唱(参见谱例4)以外,另外三次均由乐器呈示,但都与彭政委的音乐形象紧密相关。如在第五幕《生死与共》的前奏中由小提琴奏出此核心音调,这是对彭政委这个人物出场的预告。随后彭政委深情地唱道:“你的爱伴我路漫漫,待到云开破日时,笑看大地换人间!”此时弦乐组再一次奏出此核心音调,与人声部分的“我的爱人”形成呼应,表达了彭政委对爱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彭政委的艺术形象总体来说是比较饱满的,全剧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刻画他的三重身份特征。对于他自己而言,他恪守军人的职责,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对于红军战士们而言,他是一位好领导、好战友,有着过硬的政治素养和果敢正确的决断力;对于洪医生而言,他是一位称职的丈夫,虽然剧中对二人的感情戏着墨不多,但不难看出彭政委对爱人的情深义重。

二、“女军医”洪医生的形象塑造

(一)戏剧形象 洪医生是该剧的一号女主角,她是彭政委的爱人,也是医护人员的代表。从她做出留在瑞金照顾伤员的决定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她承载起了如同红色经典民族歌剧中革命女英雄的角色。在红军撤离瑞金前夕,伤员同志们不理解上级的命令,纷纷表示:“死要死在团队里,我不留下!”这时洪医生出场了,她耐心地向伤员们解释:“留下来的不只是你们,还有项英、陈毅、贺昌……这些同志都不走。战友们,瑞金是苏维埃的中心,走和留都是在革命,回去吧,请服从命令!”洪医生三言两语化解了矛盾,解开了伤员同志们的思想疙瘩,体现了她聪明、睿智并且具有很强的调解能力,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女性。比较可惜的是该剧对她着墨太少,只有两首咏叹调和第一幕《我们要留下》中的几句唱,缺乏必要的戏剧内容,因此她的戏剧形象略显仓促而单薄。

(二)音乐形象 洪医生音乐形象的初次塑造是在第一幕的咏叹调《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中,表现出了一个深明大义、为了革命的前程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并置身于危险当中的英雄女军医的形象。在之后的二、三、四、五幕中再也没有出现洪医生的身影,只在彭政委表达思念的唱段里间接地让观众联想到了洪医生,如第五幕第31曲《生死与共》中彭政委唱到:“我的爱人,你可听见,家乡的歌声飞的多远,日夜思念苦,风霜不觉寒,总感到你就在我身边……”洪医生作为该剧的女主角,但在剧中戏份较少,在前五幕中并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作曲家在最后一幕为她设计了一首篇幅长大的“绝唱唱段”来完成对她艺术形象的最终塑造。第六幕中采用了过去完成时展现了洪医生在狱中的“绝唱唱段”《告别的时刻就要来到》,这首长达9分钟的咏叹调包括了“告别丈夫”“托付幼子”“展望革命未来”“视死如归”这几个艺术表现环节,并反复出现《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中的核心音调“爱人啊,我的爱人”,既是对前曲的回顾,也是对剧中重要音乐主题的再现与总结。

在这首绝唱咏叹调中,没有控诉敌人的暴行,没有太多表达革命忠诚的内容,在“展望未来”的部分也仅仅是一语带过没有展开性的处理,剧作家和作曲家在“告别丈夫”“托付幼子”这两个主要环节下了浓重的笔墨,下例是“托付幼子”的片段:

谱例5:《告别的时刻就要来到》片段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句读处的和声都是Sii(下属)、D(属)和弦,具有很强的倾向性,语气中带有一种期待感,表达出了洪医生对孩子浓浓的思念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在绝唱唱段中加入这种类似“托孤”的做法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在歌剧《江姐》中的江姐的绝唱《五洲人民齐欢笑》中唱到:“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告诉他,胜利来得不容易,别把这战斗的年月轻忘掉!告诉他,当好革命的接班人,莫辜负人民的期望党的教导!”从侧面刻画了江姐强忍个人悲痛、一心以革命事业为重,以及她细腻、崇高的内心世界[2],在《告别》中沿用此手法体现了编剧和作曲家向红色经典歌剧学习的创作态度。

在洪医生的这首绝唱中,作曲家并不刻意渲染“壮烈牺牲”的悲剧性场面以及塑造过于刚毅的女性英雄形象,而是更注重人性,以温柔善良的妻子和母亲的角度来塑造这位为了革命牺牲的女英雄形象,更加符合观众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审美期待。

三、“红军战士”平伢子的形象塑造

(一)戏剧形象 平伢子是剧中普通红军战士的代表,他的戏剧角色定位是:来自苏区革命根据地的淳朴青年,热爱红军,胸怀远大的革命理想。虽然平伢子的戏份和唱段都不多,但却是作曲家印青倾注心血打造的一个人物,因为——“平伢子”的原型是印青父亲的一名通讯员,农村出身的他十几岁就参军,虽然没有文化但非常机灵懂事,跟随着印青父亲在沙场出生入死,同时也在他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悄然成长。不幸的是,在一次敌机轰炸中他身负重伤,牺牲前,他从贴身的衣服里掏出一叠被鲜血浸透的纸币交给印青父亲,用尽全力地说道:“我一直想入党,如果能追认我为共产党员,就把这当党费吧!”印青父亲每每想起此事都泣不成声,这个真实的故事触发了印青打造“平伢子”这么一个忠诚朴实的英雄式人物。

(二)音乐形象 平伢子的初次亮相是在第一幕中,七个青年要求参加红军的唱段《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同其他六名青年一样,平伢子是一个刚加入红军队伍的热血青年,作曲家在此时并没有突出他的个性。第二幕寒夜中平伢子“梦中杀敌”的片段是他的第一次正面形象塑造,平伢子领唱的这个唱段充分表现出了一个警惕性高、战斗力强的勇士形象。在第五幕过草地途中平伢子带领李文化和老班长一起合唱了《打支山歌过横排》,这首羽调式的“伪民歌”开头的衬词“哎呀来——”的音调素材源自兴国山歌的发端语,具有浓郁的江西地方风格[3],塑造了一个来自瑞金淳朴善良的农村青年形象。由于戏份和唱段十分有限,平伢子的艺术形象此时仍然不够丰满,不够完整。作曲家最后为他创作了一首长达十多分钟的“绝唱”咏叹调《我舍不得离开你们》,这首咏叹调通过“回顾生平”“展望革命未来”“告别红军”“视死如归”这个几个环节再次表现了平伢子淳朴善良的本性、舍生忘死的可贵精神以及他对红军深深的热爱和远大的革命理想。

四、其他角色的形象塑造

(一)曾团长 曾团长是全剧剧情正式展开之后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他在剧中是一位拥有决策权和领导权的关键人物(红军某团团长),也是团里的军事指挥员,是彭政委工作和生活中的好搭档。因此由男中音来扮演比较符合他成熟、有一定威严的身份特征。曾团长在剧中有大量的宣叙调,绝大部分都是对唱、合唱的戏份,仅有两首短小的独唱,分别是第一幕中的《多么雄壮的队伍》《欢迎你们》。从他的唱段设置来看,曾团长这个角色的戏剧功能要远大于音乐功能,可以说是为剧情的需要而设置的人物角色。独唱唱段少并不代表这个角色不重要,曾团长的戏份几乎贯穿了整部歌剧,虽然没有大段的咏叹调,但大量的宣叙调贯穿全场无疑是对演员体力与演唱功力的双重挑战与考验。

曾团长在剧中几乎没有强烈戏剧性的场面,也没有抒情性的唱段,他的唱段以宣叙性为主,旋律起伏不大,音域基本控制在一个八度以内(小字组e——小字一组e1之间),体现出他成熟稳重的性格特点。曾团长由男中音扮演,音色饱满,声线刚中带柔,塑造出了他既有领导者的威信但又不过分严厉的音乐形象。下例是第一幕中曾团长欢迎新战士们时的片段,不难看出,连续的前附点节奏重音突出,体现曾团长说话果断有力,革命情绪饱满,但又不失亲切,容易让人产生信服感。

谱例6:《欢迎你们》曾团长唱段

(二)军团长 军团长这个角色在剧中戏份不多,但非常重要,他在第二幕湘江之战中以最高指挥官的身份登场,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他是团里拥有最高决策权和指挥权的领导人物。军团长只在剧中的几个关键的节骨点处出现,如第二幕湘江血战、第三幕军团长曾团长彭政委三人夜谈中央遵义会议决策、第五幕过草地前与彭政委立下三天之约、第六幕中宣布红军胜利会师等重大事件。编剧和作曲家用非常节省的笔墨塑造了军团长这个领导人物的形象,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音色的设置。军团长的声部是男低音,音色低沉、厚重,体现出了他作为团里最高领导人的威严。其次是通过剧诗,军团长在剧中只有宣叙调唱段,且有较多的命令式的语气,如第五幕中彭政委高烧不退,军团长与他立下了三天之约:“三天,三天后你的烧退了就跟着部队走,如果三天烧没退那就留下,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这是命令!”剧中类似的剧诗还有很多,都体现了军团长既严厉又充满着人情味。

(三)万霞和李文化 万霞和李文化在剧中分别代表着宣传干事和文书,印青有意塑造了这两个有文化有理想的知识青年形象,因为他想让观众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红军队伍中许多人都是有文化有理想的,为了全中国老百姓的幸福而投入到革命当中[4]。 这两个人物正式的亮相是在第三幕后半段的宣传队标语比赛中,两人作为比赛对手出现,此时作曲家对二人进行了正式的介绍:

谱例7:《革命同志你听好》片段

万霞对自己名字的形容非常高雅,体现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李文化的回答更加精彩,刻意拖长的“李——”颇有些卖关子的味道,之后的“文化”才是他想“炫耀”的内容,显出他对于自己的文化非常有自信,并以自己的名字为豪。标语比赛结束后,紧接是万霞领唱的主题歌《三月桃花心中开》,作曲家做此安排有两个目的:一是主题歌贯穿的需要。主题歌是女声合唱,加入万霞的领唱之后使主题的陈述更加深刻,起到了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二是刻画了万霞的女红军战士音乐形象。标语比赛赛场上的万霞是作为红军队伍中知识女性的代表人物,那么此时她带领女红军战士们唱起主题歌,表达了对革命未来的美好愿望和憧憬,则是对她女红军战士身份的刻画。在第五幕翻越雪山时,万霞独当一面,以一首抒情性极强的咏叹调《雪啊,雪》贯穿全场,此时她的戏份和唱段甚至超过了该剧的一号女主人公洪医生,足以说明万霞这个角色在剧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相对来说,李文化这个角色就显得有些黯淡,第五幕过草地时,彭政委命令他将皮包煮来吃给战士们充饥,他着急地唱到:“政委,这包里面有很多重要文件!”,这里体现了他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塑造了一个称职的文书形象。

(四)刘平权 刘平权是剧中一位非常幽默滑稽、既带有市井之气又有着自己原则和本分的人物,他的出现是该剧的亮点之一,给全剧带来一些喜剧性的色调,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戏剧氛围。他的形象塑造主要通过音调和方言来完成,如《人生在世》的每一句的尾音都是下滑的语气词“啊↘”“哪↘”“呀↘”,非常有南方地方小调的韵味。之后的唱段中也有很多的贵州方言,如“哪个”(哪过)、“困觉”(睡觉)、“朗个”(为何)等,都是典型的贵州方言,贵州方言中能够特有的韵律感和幽默感给歌剧增添了一些灵动,对歌剧整体上严肃、悲怆的气氛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在音色方面也很有讲究,刘平权的男高音音色比较尖细,音调较高,鲜明地突出了他作为商人的身份象征。

五、红军群像的塑造

该剧是一部“红军戏”,红军群像是剧中绝对的第一主角。印青为了塑造一个英勇坚毅、有组织有纪律的“红军群像”,设置了较多的红军合唱,并且大多数都是进行曲风格,非常具有军队气质。这些合唱曲的进行曲风格首先体现在鲜明的步伐节奏上,它们的节奏(尤其是歌曲开头句),基本都以顺分型和等分型为主,强弱分明、重拍突出,有一种豪迈、稳健有力的行进感;其次在歌曲的速度上也有讲究,一般来说,战士们齐步行进的步伐速度约为每分钟116—122步,进行曲的速度依照这个速度来设定,那么歌曲的行进感就会准确到位[5]。

除了在合唱曲中正面地塑造红军群像,在一些叙事性的片段中也刻画了红军的不同面貌。如第一幕中众伤员同志们接到要留下养伤,而不能跟随部队撤离的命令时,伤员们焦急地唱到:“我不走!我不能留下,我要跟着部队走,死要死在团队里!”体现出红军战士们强烈的革命决心,并将生死置之身外。然而在洪医生和彭政委的劝说之下,这些伤员同志们毅然服从了命令。这个小插曲体现了红军战士们有着绝对忠诚的革命信念,也有着自己的思想。他们在意见分歧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紧要关头又严格服从上级命令。再如五幕过草地时军团长担忧彭政委的伤势,命令他留下养伤,众战士们恳切地唱到:“我们会照顾好政委!你放心吧,你放心吧!”此时体现了红军队伍中官兵友爱的战友情。剧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段落,我们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和编剧将目光投向了人性的角度,塑造了一群有思想、有血肉、有情义的红军形象。

歌剧《长征》颠覆了革命历史题材歌剧中女主人公至上的固有创作模式,集中精力塑造了几位男性角色,以两位女性角色作为衬托,这是最适合《长征》的艺术表现策略。尤其是在歌剧《长征》中,剧作家没有塑造领袖人物或是历史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而是通过塑造红军某团彭政委、曾团长、军团长以及彭政委爱人洪医生、普通战士平伢子、宣传干事万霞等几位虚构的人物形象,来完成对“红军群像”的塑造。他们之中有军政干部代表、有医护人员,还有普通红军战士,这才是长征途中最真实的写照。正是这样的一群人为了中国革命的未来、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怀着满腔热血投身于革命事业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作曲上普遍性地运用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来书写革命理想主义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生动体现。

猜你喜欢

伢子政委唱段
1941年的棉花
最后一颗子弹
绵绵古道连天上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一弯新月挂半天
村庄
红裙
出入在糖果店里的政委解风
政委何方礼的三种身份
火呀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