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绿色发展的现实挑战与推进策略研究

2021-04-23王鑫玥何浩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湖北省绿色生态

王 庆,王鑫玥,何浩奇

(1.黄冈师范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黄冈师范学院 商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3.长江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自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来,全国上下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其中,绿色发展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和现实选择。为此,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将“绿色决定生死”放在首要位置,充分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态度。2018年4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明确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导思想,为湖北省绿色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实现路径。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更好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为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五个湖北”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湖北省绿色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日益雄厚的经济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外部环境,而雄厚的经济实力也使地方政府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拥有战略空间和资金保障。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公布的信息,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366.55亿元,同比增长7.8%,年均增长10.5%,占全国的4.37%,稳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达66616元,相当于全国的103.5%。全省生产总值的持续稳定增长,表明湖北省经济不断向好发展。从发展质量来看,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3.1∶50∶36.9调整为2018年的9.01∶43.41∶47.58。三次产业拉动率也由0.6∶8.7∶4.5调整为0.3∶3.1∶4.4,(注: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表明湖北省产业结构服务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日益明显。这些都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助于湖北省在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之间能够更好的统筹协调,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二)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禀赋 湖北是自然生态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在全国特别是长江流域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作为生态大省,湖北省自然气候适宜,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水量800-1600mm,年平均气温15-17摄氏度,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是由森林、湖泊和湿地构成。根据201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1.6%,森林面积712.36万公顷,高于全国森林覆盖率近20个百分点。全省境内大小河流1195条,百亩以上湖泊728个,20亩以上城中湖27个,水库6275座,全省水库总容量120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2.8%[1]。永久性河流,除长江干流和汉江干流之外,5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228条,河流总长5.9万千米。湿地面积达到144.5 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8%,居中部六省首位。目前,全省已建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面积57.2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39.6%[2]。拥有11家5A级景区,9家4A级景区,347家A级景区的高等级景区集群。另外,湖北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等四大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生态保护功能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物种资源,是湖北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水源涵养区和资源潜力区,对全省的生态安全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湖北省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

(三)不断完善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和外部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湖北省各级政府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湖北省2013年提出“生态立省”战略, 2014年正式启动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特别是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正式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全省围绕主体功能区布局、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意见》《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湖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湖北省流域环境保护生态补偿办法》《湖北省环境功能区划》《湖北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湖北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关于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的决定》《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印发了《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湖北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等绿色发展考核管理办法,推出了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了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框架,在全社会营造了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全省各地推进绿色发展的积极探索 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以来,湖北省各地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深入实施“绿满荆楚”行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全力打好蓝天、碧水、黑土“三大保卫战”,在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同时,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努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2015年1月,咸宁市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绿色崛起发展规划,致力于构建“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生态——绿色文化——绿色管理”五位一体的绿色发展体系,在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6年5月,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黄冈市,在全省率先启动长江大保护环境整治“雷霆行动”,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先后实施了40个专项整治行动,构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同年,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治理“宜昌试验”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治理试验区正式启动,经过几年的试点,已经基本建立了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开展了区域治理、国家公园、生态资本化、生态公民等多项治理试验,在区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荆州市、荆门市、襄阳市均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以国家级循环产业示范基地为抓手,积极打造循环经济现代产业园区,以“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着力构建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地区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另外,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黄石市推动了发展理念从“工矿兴市”向“生态立市”的转变,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绿色化改造,成功实现了经济结构从“资源型”向“生态型”的转变,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湖北省绿色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等联合发布的2018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来看,湖北省资源利用指数排名全国第4位,绿色发展指数排第7位,环境质量指数排第13位,生态保护指数排第17位,增长质量指数排第13位,绿色生活指数排第17位。这一结果总体反映了湖北省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既说明了取得的成绩,也凸显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制约湖北省绿色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产业结构重型化增加了绿色发展的难度 湖北是我国重要的钢铁、汽车、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等生产基地,也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纺织基地之一[3]。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之前,重工业仍将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增长态势,2018年湖北省重工业企业数量占58.8%。目前,湖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以武钢集团、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石油、中石化为首的钢铁、汽车、石化等行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些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工业和以冶金、建材、化工材料为主的原材料工业成为湖北省能源消耗的主体。从表1可以看出,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量占全省能源消耗量的比重从2011年的74.36%提高到2017年的82.56%;全省能源消耗量6年来年均增长率仅为0.56%,而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量年均增长达到2.34%,远高于全省能源消耗的增长幅度。由此可见,节能降耗在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中的任务尤为艰巨。

从湖北省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在短时期内,重化工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将难以改变,这也意味着这些高耗能产业所带来的高污染仍将是湖北省绿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尽管近年来,湖北省第三产业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但从整体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减轻环境污染作用有限,第二产业对环境污染有正向的增加作用[3]。由此可见,湖北省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倾向必将继续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进而增加绿色发展的难度。另一方面,湖北省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较高。以化工产业为例,全省现有化工企业1021家,其中约105家处在沿江1km 范围内,约455 家处于15km 以内范围[4],虽然在2018年10月按照《湖北省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作方案》沿江497家化工企业关停、整改、搬迁,使得全省“化工围江”的局面有所好转,但要完成对全省范围内化工产业的调整升级,任务量和可行度无疑是要全面考虑的。除了化工产业体量巨大、转型升级难度大意外,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之路也面临着资金压力大、技术创新难、成果转化慢等突出问题。

表1 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量与全省能源消耗量的比较

(二)快速发展的城镇化给绿色发展带来的压力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湖北省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2018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0.3%,比2011年的51.8%提高8.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数也由2011年的2984.40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3567.95万人。城市人口的增加,必将进一步降低城市人均资源拥有量,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根据2019年《湖北省统计年鉴》,从2011年到2018年,湖北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19%,而生活垃圾清运量从736.3万吨增加到954.18万吨,年均增长3.77%,高于城镇化率1.58个百分点。虽然全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2011年的61%迅速提高到2018年的100%(见表2),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不包括广大农村随意倾倒的生活垃圾,因此,做到全省各地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从废水排放来看。2011年至2018年,湖北省废水排放总量由293064万吨降低到269605万吨,同期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由104434万吨下降为45849万吨,年均降低11.2%,城市污水排放量则由170698万吨增加到238456万吨,年均增长4.89%(见表3)。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而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已经成为湖北省重要的污染来源。根据湖北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意见》,目前湖北省的污水处理率还不到90%,并且工业企业处理废水日处理能力由2015年的1052万吨/日下降到2018年629万吨/日。这也意味着大量的城市污水特别是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对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很显然,随着湖北省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将更加严峻。

表2 2011-2018年湖北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统计表

表3 2011-2018年湖北省废水排放总量统计表 单位:万吨

(三)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了绿色发展的进程 目前,湖北省绿色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缺乏绿色市场准入门槛,绿色生产和消费缺少统一的标准。从各个企业角度来看,一些企业生产并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却号称是绿色生产,这样做不但耗费有限的自然资源,还使得绿色企业的整体形象下降。其中部分高端产品企业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现象,这种不规范行为和体制机制的不健全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湖北省绿色发展形成制约。从政府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以GDP的增长速度以及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作为考察干部工作能力、绩效和决定升迁的核心指标,给绿色发展带来较大的障碍[5]。传统的绩效考核更偏重于经济指标增长,在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等方面的考核所占比重偏低,再加上资源消耗和环境质量退化很难进行量化,从而也制约了地区政府开展绿色GDP核算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环境属于外部产品,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在我国目前的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中,地方政府可以看作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按照环境经济学原理,地方政府个体的理性行为往往会选择牺牲环境利益而使自身个体效益最大化[6]。作为绿色发展的法规、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地方政府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创新程度和推进魄力,决定了地区绿色发展的总体进程和整体水平。虽然全省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后精准扶贫时代,地方政府在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和新增致贫方面仍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追求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将始终存在。如何依托地区特色资源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能力和智慧。

(四)绿色发展的行动自觉还需进一步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思想不断丰富,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理念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但是要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还需要在制度设计、思想教育和行为引领等方面付出艰辛的努力。在生产领域,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导向的企业在自身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难以有效协调,由于路径依赖和认知局限,企业在绿色生产技术开发和环保设备的投入等方面缺乏力度,过度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依然是大多数企业的战略目标。在消费领域,广大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特别是绿色消费行为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由于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在监管缺位和不到位的情况下,绿色产品消费市场上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逆向选择行为,“劣币驱逐良币”使得绿色产品难以真正实现其价值,特别是在质量参差不齐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上,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绿色产品市场上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三、促进湖北省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行示范带,因此,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基调[7]。湖北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腰”,应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率先挑起长江经济带“脊梁”的重担。

(一)制定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实施区域分类管理 纵观湖北省全局,实行绿色发展应从宏观到微观,从制度设计到具体举措,从指标体系到评价方法等全方位、系统谋划。首先要对全省各地市绿色发展的实际水平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目前已经开发的强度以及发展潜力,因地制宜的统筹规划。建议湖北省委、省政府尽快完成湖北省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编制湖北绿色发展战略规划。规划应包括湖北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湖北绿色发展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湖北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实现途径,湖北绿色发展的制度保障,湖北绿色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湖北绿色发展中的各自责任等等。同时,强化“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牵引作用,将其作为制定差异化区域发展策略并实现区域均衡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决策与行动的依据。以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为分类,遵循科学规律,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指导的原则,实施差异化的绿色发展管理,努力构建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区域网络化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切实维护湖北生态安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既要把人口密集的城市作为管理的重点,注重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协调,又要关注广大农村的生产与生活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稳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

(二)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永恒课题,既关系到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和资源利用开发程度。对于湖北省而言,要实现绿色发展,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就必须要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合理配置能源资源,积极解决传统产业过剩产能的问题,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重组[8]。重点抓好石化、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做好“去产能化”工作,同时探索形成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9]。湖北省可效仿北京市的做法,让武钢集团有计划、有组织地迁出武汉市,为武汉市提升产业层次、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城市交通做出贡献。同时,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幅度提升商贸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技术、现代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水平,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全省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三)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 当前,湖北省正以十大绿色战略性举措为抓手,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8月,省政府出台的《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分工方案》为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绿色宜居城镇建设、开展绿色发展示范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当前,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为湖北省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完善绿色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建议由湖北省发改委组织,湖北省环保厅、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土资源厅、安监局、林业厅等部门配合,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布局,强化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凝聚力、决策力与执行力。二是创新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放松资源价格管制,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并结合财税政策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有效抑制因价格扭曲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使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成为企业和社会的自觉行动[10]。三是完善绿色发展政绩考评和监督机制。要坚决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把绿色发展指标作为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生态业绩离任审计与考核制度,将“绿色政绩”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地方政府绿色发展的舆论引导和公众监督。

(四)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投入力度 在《湖北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分工方案》中,省政府决定投资1581亿元,通过支持武汉市高标准规划长江新城、支持襄阳产业绿色发展减量化增长工程、三峡生态合作区生态治理“宜昌实验”、支持荆门建设循环经济四大特色园区、黄石市绿色矿业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重大事项及青山北湖生态试验区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开展绿色发展示范。在现有投入基础上,政府更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绿色发展投入纳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证绿色发展投入的年均增长幅度不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统筹使用生态环境治理资金、生态补偿基金、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基金等,重点支持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环保产业的培育、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的保护工程等关键领域,提高地方财政资金利用效率。拓展“以奖促防”“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实施范围,推动地区重点领域的综合治理。通过政府财税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金融行业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PPP模式,明确企业环保投资的主体责任,吸引更多的经济行为主体参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在企业环保设施投入上给予各类支持,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在激励机制正向拉动的同时,还需约束机制的反向强制推动。规范所有社会主体的各种环境资源行为,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构建绿色制度体系,多渠道、多方式的建立严密而灵敏的环境资源监管体系,及时发现环境资源违法行为。

(五)大力推进绿色理念教育 要想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发展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发展理念,是颠覆“黑色发展”模式的根本[11]。因此,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发展新理念,在全社会确立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大力推行绿色发展生活方式。倡导低碳消费,引导绿色消费,防止过度消费,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消费模式[12]。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绿色发展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抓手,强化“绿色新政”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绿色消费文化;要通过深入开展绿色发展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全社会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只有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全民心中落地生根,绿色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发展在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作为我国的传统老工业基地和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北省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上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也极为艰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构建绿色生态的产业体系,才能为绿色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强绿色发展理念教育,把绿色发展新理念转化为整个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绿色发展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湖北省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生态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