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培育政治认同的基本逻辑:认知—认可—认同
——以高中《思想政治》中“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章节为例

2021-04-23余利平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思想政治

余利平

(南昌市第五中学,江西 南昌 330000)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又有人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2]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所谓“关键课程”,不仅表现在其处于引导专业课学科教学、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地位,还表现在思想政治课“摇动另一棵树、推动另一朵云、唤醒另一个灵魂”,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作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中政治认同作为首要核心素养,要求我国公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发展政治认同,才能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2019年1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也从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核要求三个维度深刻阐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教育的根本问题。

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首要的核心素养,培育政治认同当然地成为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首要任务。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让学生“信”其所学,形成政治认同,进而实现“知、信、行”的统一,是非常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三十年的中学政治教学实践,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例,探讨政治认同的基本路径,笔者认为遵循由政治认知到政治认可再到政治认同的教育路径,方能使得学生真正实现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一、认知中国制度,感悟中国制度之“真”

政治认同以政治认知为基础。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苗孕穗”期,也是性格形成叛逆期,如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国家观、民族观?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诠释了现代教育的本质。作为教师,理应以“真”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学生讲真话、求真知,养真修为,树真价值观,求真认同。而通常思想政治课存在的“填鸭式”“灌输式”培养方式不仅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认为“假大空”而毫无价值,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和中国制度产生了抵触情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着一类需求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4]。教师必须找准学生的迫切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政治认知。

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理解社会科学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如何坚定制度自信,认同中国政治?首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制度的价值。即:中国制度对“我”有利!中国制度对国家有利!中国制度关乎个人、关乎国家、关乎民族、关乎未来!中国制度是“我”的制度!

在讲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笔者首先向学生明确了政体与国体间的关系。指出国体就是国家性质,即这个国家各个阶级在这个国家的政治地位,亦即谁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经济上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便动用国家机器国家政权等国家力量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因此,统治阶级就会极力建立起完备的国家政权来维护自身利益。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是通过议会制度来实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实现。那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的一个制度呢?这个制度是如何维护我国人民当家做主、对“我”有利的呢?

笔者把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内容描述为下列图示(见图1):

图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内容

围绕图1所示,笔者向学生分别阐述了人民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人大代表的代表权利和代表义务以及人民与人大代表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及与人大代表的关系、其他国家机关(主要是“一府一委两院”)的职权以及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人民直接选举产生县及县以下人大代表,间接选举产生县以上各级人大代表),人大代表依法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等,肩负人民重托,全心对人民负责;

③各级人大代表组成相应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相应各级一切重大事务;

④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产生同级其他国家机关(如“一府一委两院”),其他国家机关各自依法具体行使各自职权,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通过上面的结构图,逐层推进揭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分析它与其他国家政治制度关系,并把它们与我国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其他制度结合起来,串联起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笔者引导学生充分认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其他国家制度的政治基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保障,它能够充分满足“我”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是关乎“我”和“我的国”的一项政治制度,从而奠定认可和认同中国制度的坚实基础。

二、认可中国制度,觉悟中国制度之“信”

认知了中国制度,并不等于学生们就会认可和认同中国制度。中学生缺少参加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实践经验,他们所能获得的政治认知大多属于间接经验。书上所学到的、教师所讲的政治道理,他们都能够“信”吗?如何让学生“信”?这些或许恰恰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最大痛点。如果学生不“信”,如果不能让学生真“信”,思政课的教学就没有摆脱“假大空”的嫌疑和污蔑。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当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就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知是行之成,信为行之首。中国制度只有让学生“信”其意义、“信”其优势、“信”其效果,才会真正认可中国制度,进而认同中国制度。因此,在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侧面基于理论与实践阐释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实践运作的优越性。

1.从制度层面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民主集中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及三权分立制度,指导学生从理论层面认可中国政治制度优越性。

认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要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活动与组织原则,还要对比分析西方议会制度及其基本运作机制。笔者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认识西方议会制度的弊端,认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优越性,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

图2 美国议会制度及其三权分立制度图3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与活动原则

议会制度是指议会(国会)的议事规则,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组织形式。它通常由议员(参议员和众议员)组成,三权分立制度是其基本运作机制,也是议会制度的核心,更是被津津乐道自命不凡的西式民主的精华。

美国是西方议会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度的典型代表(见图2)。三权分立制度下,美国立法权属于国会,又受到总统和法院的制约;行政权属于总统,又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司法权属于各级联邦法院,又受到总统和国会的制约。三权分立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分权制度,其核心是权力的分立、制约和平衡。它严重弊病在于:在使得广大人民无缘掌握或参与国家权力,只能成为权力制约的对象;三大国家权力机关相互扯皮,并且使得三权分立在实践中难以真正贯彻,常常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效率低下,以致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

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民主集中制度,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见图3)。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既能保证国家机关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上,又有利于各个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履行职责,从而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明确以上内容后,通过比较的方法,笔者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加深认识。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认可。对比中美两国国家权力的归属、运行及其效果,引导学生认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合理吸收和创新了三权分立制度的积极因素,又克服了三权分立制度的弊端,是一项比三权分立更加先进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2.从现实层面比较:对比中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与结果,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可中国政治制度的良好实践效果。

“信”以“懂”为前提,但并非“懂”的必然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信”与“不信”,最终都需要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寻找答案,毕竟事实胜于雄辩。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切入社会真实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学会观察、思考,以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真正信服,形成政治认同。学生只有经历思维的辨析、走心的历程,方能实现真信,坚定自己的政治态度。为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在线互动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议题探究。

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可信”?对比展示为表1:

表1 中美疫情防控不同效果及其成因对比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笔者通过设置以上的有效课堂活动,呈现问卷结果,学生通过展开辩论,在事实中明辨是非,就会在实践中坚定对我国的政治自信,在效果中实现对我国的政治认同。

三、认同中国政治制度,践行中国政治制度之“行”

丹麦教育家克努兹·伊列雷斯在《我们如何学习》一书中指出:“所有的学习都是情境性的,即它在某个具有社会和人际交往的情境中发生,通过与学习者(们)的互动,成为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反映了可能性的社会和人际条件。并且通过常常是相冲突的过程,促进参与者达成与现有社会条件有关的社会化。”[6]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政治认同的互动主体是公民和国家,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生成、开花和结果要有营养的土壤,而土壤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活动中增强政治认同感,坚信中国制度,坚定中国道路,真正让政治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常态化地关注和参与浩若烟海、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关注和参与中激发政治热情,得到高峰体验,坚守中国制度。为此,笔者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就采取了下列措施:

1.收集过去两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的重要内容以及学生们直接或间接参与相关活动的表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感悟“我参与、我认同”。活动展示见表2。

笔者通过组织上面这些课堂和课外活动,学生在直接参与、亲身感受中,明确了我国人大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的表现。这些都实实在在地拉近了与学生眼中高大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距离。学生在政治参与中感悟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在自己身边,生活处处有政治,我认知、我认可、我参与,感悟和认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做到了“自我实现”“得到高峰体验”。

2.运用线上和线下师生互动渠道,收集并整理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的有关困惑,并就典型困惑予以讲解。如:

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先进、发展程度最高的政权组织形式吗?

②既然人大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为何感觉我国各级人大在我国政治生活的存在感不是很强?

③为何不能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名额、界别是如何分配的?我的代表是谁?我怎么不知道?他们都做了哪些事?

④党委、人大、政府哪个权力最大?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

通过有效渠道和方式,学生毫无保留地说出了在政治认同方面的困惑,笔者采取适当方式予以解答,直面困惑,不护痛点,进一步有效化解“假大空”嫌疑,让学生认识到虽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无比优越性和先进性,但这项制度还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我们仍然要加强人大自身建设,不断完善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不断完善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程序和工作制度,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机制,加强人大代表教育,提高人大代表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使人大代表及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这样,学生才能把坚定的政治认同转化为自觉的政治信仰、当然的历史使命,就能够“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学科视野,对制度的理解提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求现代化的层面。”[7]

3.通过网络、报刊收集整理西方国家在全球强力输出“西式民主”案例,了解发动“颜色革命”的历史和现实,认清西式民主的侵略性、局限性和危害性。

学生坚定的政治认同的获得不仅需要通过认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还需要通过分析西方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危害性,认识到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但意识形态的“冷战”却更加残酷,增强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从而践行政治认同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或是出于对西方民主的一知半解,或是西方媒体的神化与美化,导致在某些学生眼中西方民主国家仿佛是“美好”的化身,对内民主、自由,似乎做什么都可以;对外慷慨、友善,似乎做什么都美好。通过媒体了解的已经在其他国家发生“颜色革命”这些铁的事实和血的教训,笔者引导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西方国家不计后果地极力对外输出民主,才导致了如今“民主异化”“民主变质”“民主赤字”“劣质民主”等政治乱象,造成民族分裂不断、宗教种族冲突时起,国际社会严重分裂,世界政治良性发展进程严重受阻,国际政治生态急剧恶化。西式民主都是西方大国打压别国的思想政治工具。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在政治生活中抵制各种“民主万能论”“民主速成论”“民主国家不战论”“民主和平论”“民主同盟论”等,能够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的输入,自觉坚定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和信仰。

表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我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文火慢炖;教育,是一个“渐”的过程,需要微雨渐润。概言之,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不同于其他素养,绝不是依靠重复记忆、机械训练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潜心研究政治认同素养形成的特点,遵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规律,创新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路径,培育政治认同的基本逻辑,提高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进而体现出思想政治课应有的理论高度、情感温度和实践信度。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最高层级是自我超越的需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由政治认知、到政治认可、再到政治认同的科学路径是一个追求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的过程。人信一句话不难,人做一件事也不难,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相信这句话认同这件事,并把自己的激情挥洒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这就需要坚守。只有坚守,才能迎来绚丽的彩虹。

猜你喜欢

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思想政治
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23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第一号
人大代表要常回“家”看看
人大代表选举(三首)
给人大代表履职戴上“紧箍”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号)
让“人大代表之家”在群众中火起来、亮起来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