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思考

2021-04-23赵建霞叶俊飞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赵建霞 叶俊飞

【摘 要】本文阐述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例,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从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观引领、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挖掘、课程结构的调整优化三方面把握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并提出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关注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持续推动“课程”与“思政”的融会贯通、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课程思政 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建设 培养目标  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061-0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高校)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课程思政目标引领之下,探索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成为当下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研究者见仁见智,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有研究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教学理念。它要求各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价值旨归,通过挖掘、提炼课程内蕴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伦理规范、科学和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有研究者则认为,课程思政既是教育理念的呈现,也是囊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方法,同时还是一种课程教学体系和教育实践活动。这种观点显然所涵盖的范围更广。有的研究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的思政育人体系,其宗旨在于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观、价值观。这种观点聚焦于课程思政的宗旨与作用。还有研究者认为课程思政的本质在于透过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思政,主要是针对学校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言;而狭义的课程思政,则对应着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厘清课程思政的内涵,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课程思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增强、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故立德树人无疑是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第二,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可有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抑或广义、狭义不同方面的探讨。非思政类课程思政教育作用的发挥将成为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抓手。第三,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在于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高校教师一马当先成为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由此而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须顺应课程思政的要求,自觉将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融入课程与教学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从而达到育人的功效。

二、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对年龄介于3~6周岁的幼儿进行保育、教育。他们的一言一行势必影响着幼儿对周边事物乃至社会的认知。因此,将思政教育资源有效融入专业课程,即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价值引领三者相结合,形成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这既是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幼儿教师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新向度。笔者从课程的角度,探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与路径,并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价值观引领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它关系着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遴选等。反过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依赖专业课程的有效实施。由此而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要先明确的问题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

从实践层面考虑,幼儿教师重要的素质条件有三个,即价值观、认知与技能。其中,价值观当居首位,这属于“师德”的范畴。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它表述为:“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学前教育学”必须将学生的“价值塑造”摆在首位,即将学生的价值观引导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注重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在构建该课程教学体系过程中,课程团队从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将培养目标中的育人目标有机融入该课程中,明确本门课程思政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的基本职业理念;二是引导学生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三是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培育爱国守法、依法执教的职业操守。

(二)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

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需要授课教师充分挖掘、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任课教师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知识、能力水平,通过挖掘、搜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着力解决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的问题。

以“学前教育学”为例。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针对课程知识内容,依据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授课有意识地融入“课程思政”理念。这就需要教师按照表1认真梳理、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搞形式主义,不急功近利。二是教师要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教人先教己,若想让学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师自己就要先做到。

(三)课程结构的调整优化

课程结构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部分课程内容的有机组织与结合。以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其课程可大致划分为思政教育课、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教育实践课四大模块,各模块课程学时/学分构成如表2所示。

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同课程模块承载着不同任务:专业教育课和教育实践课都属于专业类课程,共同承担着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职责。思政课着重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人生观引领,通识课承担培养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职责。如何将它们精心组织起来,共同描绘高校立德树人的同心圆,这就涉及课程结构的调整优化和课程思政实施的模式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高校课程思政不外乎“思政+专业”与“专业+思政”两种模式。“思政+专业”模式,就是以思政教育为源,专业教育为流;而“专业+思政”模式,就是以专业教育为体,思政教育为魂。实践中,这两种模式易走入片面强调思政教育的误区,各类课程彼此之间地位应是平等的,不存在“源流”或是“体魂”之分。由此而言,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宜采用“专业与思政融合”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思政类课程融入专业背景,而专业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以表2所示的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专业与思政融合”的课程思政模式如图1所示,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两点。

第一,课程结构的调整优化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落脚点,着力从价值观、知识、技能三维度培养与塑造人才。第二,各类课程既要各司其职,更需相互融通。专业类课程要挖掘、梳理思政教育元素;思政课乃至通识类课程要改进、增添专业味,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的放矢开展教育教学。如此,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

三、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推进必将引发对原有课程与教学的诸多变革,这就要求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一)始终关注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

“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职能以及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最终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旨归。

1.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实践表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诸如言行举止、思想境界、胸怀站位等对学生的成长影响甚大。对学生而言,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身体力行就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就应有正确、坚定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教师就应有社会使命担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就应有家国情怀;培养学生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若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职业理念与师德,教师先要有师德。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推进,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提升他们的政治意识、使命感与责任担当。同时,学校(院系)还需要优化激励机制与加大激励力度,鼓励教师对新时代教书育人规律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探索,激励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横向联合、开展教研活动,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

2.促进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化认同

“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职能以及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最终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旨归。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化认同。爱因斯坦有句教育名言,“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由此而言,“课程思政”成功与否,就在于它能否被学生所内化认同。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内在转化动力,满足学生个体成长的差异化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占比很高。她们既具有可塑性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有耐心等优点,同时又有易情绪化、较为敏感、厌烦说教等特性。因此,在“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应尽力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说教,代之以体验式教育,积极创设课堂情境,采用对话、辩论等教学形式加强师生互动,发挥价值引导的作用,让学生产生共鸣。如教授“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师(模块四)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采用“真实体验、师生对话、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与信念塑造:课前,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学生通过见习真实感受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分享讨论幼儿教师职业特点与意义,引导学生体验职业幸福感、成就感,从而形成职业认同感;课中,采用正反案例教学法,采用全国最美教师范徽丽等正面典型,组织学生讨论与汇报“为什么他们是最美教师?”以引导学生树立“讲奉献、有担当”的职业理想与信念。同时,还以社会上频发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作为反面案例,组织与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如此,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如何尊重幼儿、保护幼儿合法权益以及依法执教等专业知识与能力,全方位了解和认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

(二)持续推动“课程”与“思政”的融会贯通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产生影响,引导其成长、成才。这就涉及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与融入问题。对此,教师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所教授课程的实际出发,挖掘当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力求“课程”与“思政”的高度互嵌,避免生搬硬套。如在讲授幼儿教育家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时,笔者指导学生观看纪录片《大师:中国教育家——陈鹤琴》了解他的生平及其“活教育”思想,从陈鹤琴鲜活感人的事迹中深入挖掘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

(三)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激励机制

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激发教师内在的主动性,离不开相应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学校或院系应采取多项措施、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思政,确保其可为、愿为、有为。例如,学校教务部门可以设立校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引领,人事管理部门可以牵头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利益保障机制、荣誉表彰机制,加快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学校还可以组织校级或者院系的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从中评选出优秀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并进行适当奖励。上述种种举措,既要学校领导层高度重视,又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如此方能在全校有效推进课程思政。

初心引领未来,使命呼唤担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推进,离不开学校、院系、教师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它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体系等方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的要求,以实现“专业与思政相融合”。为此,可通过采取对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持续关注、课程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等举措,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升华,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质量的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正光,张晓花,王淑梅.“课程思政”的理念辨误、原则要求与实践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20(6).

[2]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

[3]汤苗苗,董美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

[4]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9).

[5]王文思. 传媒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J].传媒,2020(13).

[6]王丹丹,王友富.高校“课程思政”理论研究进展与图书馆雪人的作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0(5).

注: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9年校级课题“‘双高’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GXYZJGZX2019A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建霞(1985— ),女,湖北孝感人,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早期教育;叶俊飞(1979— )男,广西桂林人,博士,广西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信息化、在线课程建设。

(责编 黄 煌)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