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农类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04-23罗忠丽周一欣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广西

罗忠丽 周一欣

【摘  要】本文分析广西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阐述目前广西农类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举措与成效,论述广西农类高职院校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对策: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和办学层次,构建“三农”情怀教育体系;不断加强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教育培训,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持续加大对贫困村的党建指导和产业帮扶力度,构建地方乡村产业发展体系。

【关键词】广西  农类高职院校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013-03

农类高职院校作为涉农高校的一员,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相应技术、知识支持与保障的重要使命,是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之一。广西是我国农业大省(区)之一,但受到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广西的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着滞后且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故推进乡村振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推进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农类高职院校在科技研发与应用、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一、农类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与意义

(一)农类高职院校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

农类高职院校由于立足“三农”的办学使命和面向“三农”的办学特点,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存在着科技、人才和教育培训方面的主要优势。

第一,农类高职院校与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紧密联系与融合,拥有面向农业农村发展的实训实践基地,能够有力支撑科技成果更好地开展应用试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提升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第二,农类高职院校具备人才集聚的优势,拥有专业类别齐全、层次丰富的教师队伍和研发队伍,是培养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孵化池”,能够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为村域发展引入人力资本。

第三,农类高职院校能够将教育教学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结合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将实训活动与乡村振兴对接,形成“知农爱农”人才培养体系,培育知农爱农的人才队伍,促使教育教学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进入良性循环,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二)农类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意义

农类高职院校办学与乡村振兴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农类高职院校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农类高职院校也需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和支撑。乡村振兴离不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持,这些都需要农类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育和不断研发、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农类职业院校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办学定位不清晰、专业招生困难、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不足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能够为农类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提升办学规模与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引导和支撑。

二、广西农类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广西的乡村振兴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广西农类高职院校也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乡村振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下从广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出发,研究目前广西农类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举措与成效,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分析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广西自2018年起整体谋划、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首先是从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等方面出台多项配套政策,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年多里,广西实现了全面脱贫,2020年全年贫困地区(33个原国家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40.8元,比2019年实际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涨,2020年达到14815元,比2019年实际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达13523元,比2019年实际增长7.5%。除了人均收入的增长,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建設、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某些领域甚至走在了全国前列。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广西目前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仍需提升、农村总体落后的状况还需要改变,在村域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这些都需要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等的持续支持,才能持续推动乡村振兴。

(二)广西农类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举措和特点

广西农类高职院校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努力发挥自身优势,攻坚克难,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展现出农类高职院校的坚实力量。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该校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的一所以农类专业为主的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自2015年以来,先后选派17名优秀干部到学院联系帮扶的靖西市禄峒镇6个定点贫困村担任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197人担任帮扶联系人,深入贫困户开展帮扶攻坚活动;14个基层党组织与6个定点贫困村党支部开展支部结对共建。经过五年攻坚,1459个贫困户共6007人于2020年底全部脱贫摘帽、6个定点贫困村如期脱贫出列,2017年学院获评“靖西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2019年获评“百色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先进后盾单位”,2019年、2020年学校连续两年在区直中直驻桂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考核中获评最高等次“好”。

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扶贫与乡村振兴服务工作中,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在组织领导上,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落实。主要负责领导多次深入贫困村开展调研工作,研究和解决扶贫和扶贫产业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对对口扶贫村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领导与推进。

二是在产业服务方面,发挥学院优势,助力产业发展。学校努力为区内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事业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服务,于2020年成立乡村振兴学院,面向全区贫困村提供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服务,为贫困地区输送和培养农业人才。2020年以来,广西乡村振兴学院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广西农业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等相关培训共计16期,培训人数合计3088人;面向贫困地区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达3189人次。

三是在贫困村的产业服务方面,学校组建果树、粮食、蔬菜、家畜、家禽、食用菌、桑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等8个产业服务队,利用专业技术上的优势,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技术扶持与培训、指导,指导村域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11个产业发展基地(含5个示范基地)、6个村民合作社、7个专业合作社、3个电子商务平台,村集体收入达6万元至13万元。

四是在党建组织方面,坚持党建引领,调动全员力量。学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开展扶贫工作队伍选派、支部结对共建等工作,通过建设“支部+”帮扶机制,激发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和活力,以党建带动村域产业发展和组织管理,激发内生动力;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乡村振兴工作相融合,实现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全员”参与。不仅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精神和实例,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典型模范的宣传、讲座活动,还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师生深入乡村振兴的一线实地了解和开展服务活动,厚植学生的“三农”情怀,激励学生努力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中。这些都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

(三)广西农类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在广西农类高职院校开展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一是广西农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模、质量和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仍需提升。目前,广西开设涉农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該院于2021年3月被批准设立),而农类的高职院校目前仅有2所(其中1所由于成立时间短,其人才培养和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还不足),不能满足广西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对人才、技术的需求。

二是广西农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对农类人才的“三农”情怀教育欠缺。目前,广西涉农类和农类高职院校的农类专业设置与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化、产业化相关专业设置不够完善;师资总数不足,教师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博士学历的比例较低,“双师型”教师占比偏低;对学生的“三农”情怀教育欠缺,对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持能力仍需提升。

三是面向贫困村和农户的教育培训效果不理想。由于现有设备和教育培训资源的限制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愿意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较低等因素,院校开展的农业技术技能培训面临参加培训的人数较少、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培训成果难以投入实际等问题。

四是帮扶的村域产业发展水平仍需提升,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成效不佳。虽然贫困村都已经实现脱贫,但是一些乡村的产业发展仍处于比较粗浅的阶段,产业发展和经营的水平较低,产销规模较小,宣传力度不够,电商平台的使用率较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三、广西农类高职院校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对策

面对广西农类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院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解决。

(一)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和办学层次,构建“三农”情怀教育体系

针对农类人才培养规模和层次不足的问题,广西农类高职院校应在扩大农类人才培养规模的同时,着力提升办学和培养层次,不断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持续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为指引。

一是依托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需要,采用“农学结合、半农半读、学分积累、弹性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采取校企、校校、校政合作的方式,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专业体系,培养“素质高、技能强、下得去、用得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加快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让院校根据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开设新专业,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是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师资队伍。强化农类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驻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日下舍前”,避免“黑板报上种树,教室里养猪”的情况,增强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切实打造“双师型”教师。

四是大力推进思政育人,培植深厚的爱农情怀。通过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工作,厚植爱农情怀;组织大学生围绕“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等主题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为乡村振兴培养实用型人才。

(二)不断加强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教育培训,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农民教育培训能够帮助农民提升从业能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增加收入,有助于加快农业结构改革,增加农民竞争力。广西农类高职院校应切实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加大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一是深化教育培训内涵。培养目标从抓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向抓全要素培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能力转变,教学理念从单向传授为主向行动学习、双向互动、教学相长转变,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真管用。

二是提升教育培训能力。规范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突出现场教学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定期或不定期派出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授课,面对面解答村民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困惑,并定期回访,实现教育培训成果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三是强化教学层次系统。重点培养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带头人、创业创新带头人和农村实用型人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强化职业教育,突出产业导向和素质能力导向,深化“农学交替、弹性学制、送教下乡”办学模式,推进教学链与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合;促进农民培训与农类院校衔接贯通,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立交桥”。

(三)持续加大对乡村的党建指导和产业帮扶力度,构建地方乡村产业发展体系

广西农类高职院校应持续加强对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指导,加大对乡村的产业帮扶力度,构建地方乡村产业发展体系。

一是发挥党建优势,建强村级党组织。发挥农类高职院校的党建优势,定期到结对共建村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共享党建工作信息和制度,开展党务工作实务知识培训,加强村两委、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基层党员队伍素质,不断加强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二是聚焦“产业做实”,持续推动地方乡村产业发展。加强对示范基地建设的指导,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引导各类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吸引各类企业到乡村办产业,逐步扩大结对共建村产业发展的规模,积极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持續做实乡村特色产业。

三是讲好广西农业品牌故事。实施品牌提升行动,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有机高品质农产品,打好特色牌、绿色牌、长寿牌,推动乡村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积极探索企业和合作社联合路径,组织“公司+合作社”,走专业化道路,提炼乡村农产品的特色和优势,打造系列优质农产品品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服务乡村振兴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农类高职院校具有服务我国乡村振兴的天然优势,只要对标对表明确定位,找准切入点,精准发力, 一定会在服务乡村振兴、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严瑾,黄绍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高校实践理路[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

[2]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3-23)[2021-12-10].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210323/newgx60592bf8-20179679.shtml.

[3]黄弘.喜讯!我院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捷报频传[EB/OL].(2020-9-30)[2021-12-10].http://www.gxnyxy.edu.cn/info/1062/4655.htm.

[4]严蓉.基于提升农户增收能力的教育培训研究[J].职教论坛,2013(22).

注: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农业科技自筹经费项目(Z202025)

【作者简介】罗忠丽(1976—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建及职业教育研究;周一欣(1994-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广西
壮美广西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