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大人一起读”的教学价值及策略

2021-04-22陈月萍

江苏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陈月萍

【摘 要】“和大人一起读”是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新增的一个板块,在儿童的言语生长、阅读方法、审美情感等方面蕴含着独特的教学价值。当前,很多一线教师对这一板块的教学颇有困惑。教师可以加强研究,让“一起读”自然发生;用心指导,让“一起读”有效进行;多元评价,让“一起读”持续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和大人一起读”;教学价值;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9-0038-04

【作者简介】陈月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白塔小学(江苏常州,213200)教师,高级教师,常州市骨干教师。

“和大人一起读”是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语文园地”中新增的一个板块,上下两册书中共出现16篇“和大人一起读”的阅读文本,其中故事类9篇,儿歌童谣类5篇,绕口令1篇,散文1篇。到了二年级,这个板块被“我爱阅读”替代。由此可见,“和大人一起读”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有着独特的教学价值。然而,许多一年级教师面对“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新生板块,往往比较困惑:这个板块呈现的内容既不是课文,也不是练习,还几乎不考,该不该教?又该怎样教呢?心存这样的困惑,很多教师或带着学生一读而过,或放手交给家长,或当作课文来教,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学价值及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做了探究,以期在反思中自我提升。

一、“和大人一起读”的教学价值

“和大人一起读”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是阅读材料,更是一种阅读行为。“和大人一起读”板块所提供的阅读材料,是一种方向指引,是编者站在儿童的立场精挑细选出来的,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言语形式,都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对他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这些文本材料以童话故事、儿歌童谣为主,辅之以漂亮的插图,给予儿童认知、想象的空间;同时,这些文本也如同一扇扇打开的小窗,引领儿童的视线从教科书投向更远处,为其成长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大人一起读”所提倡的阅读行为,强调的是“读”这一实践,并且“和大人一起读”降低了读的难度,放缓了读的坡度,融入了个性化的指导。

(一)促進丰富的言语生长

“和大人一起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儿童对文字的亲近感和认知欲,丰富儿童的词汇量,还有利于儿童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促进言语生长。“和大人一起读”中呈现的16篇文本,内容贴近儿童的心理特点,其语言生动鲜活,各具特色,有利于丰富儿童的认知与表达。童话故事类的语言一般通俗易懂,内容设计生动有趣。例如,学生每每读到《拔萝卜》这篇故事,就会嘴角含笑,特别有劲。而儿歌童谣一般语言活泼,节奏明快,易读易诵。比如《孙悟空打妖怪》《春节童谣》,这两篇文本在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受欢迎程度大概是最高的。另外,《谁会飞》《谁和谁好》这类问答式的儿歌,学生也特别喜欢读。因着这份喜欢,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补充、推荐类似的童话故事、儿歌童谣,学生的阅读自然而然地便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科书走向更多的儿童读物,从16次的感知积累走向更多次的感知积累……在这样充满欢喜和兴趣的“和大人一起读”的过程中,孩子对外界的认识、感知与想象愈加准确、丰富,其言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生长。

(二)感受多样的阅读方法

“和大人一起读”相对于班级内的集体阅读,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感受多样的阅读方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由于身份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不同,和孩子一起读的方法也不同。比如,读《春节童谣》时,大人可以看着书本上的图画及文字和孩子一起读,也可以和孩子在创设的情境中边做边读,还可以在散步时接读、齐读等。比如,读《拔萝卜》一文,家长可以一起参与分角色读,这样,每一个角色自然代入,给孩子的视觉、听觉冲击是自然可感的,更是深刻的。当然,大人所用到的阅读方法还有很多,猜读、讲读、聊天、追问、对答、延续想象等等。孩子感受到的读书方法越多,以后在阅读学习中自主选择的余地也就越大,习得并使用阅读方法的能力也会越强。

(三)培养细腻的审美情感

“和大人一起读”所呈现的文本,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画,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带给儿童美的熏陶。如《谁会飞》和《谁和谁好》,文章都采用问答形式,言语内容表现出一种简洁之美,读起来有一种明快的音律之美。然而,两篇文本的插图却截然不同,《谁和谁好》的插图是天真烂漫的儿童画,色彩鲜艳,云朵有眼睛、鼻子、嘴巴,是儿童心中的“云宝宝”;《谁会飞》的插图则以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形式呈现,色彩淡雅,画面中出现了仙鹤、骏马、鲤鱼、祥云、水纹等意蕴丰富的传统吉祥图案,每一幅图都值得儿童凝望、思考。再从文本内容上看,《小白兔和小灰兔》让孩子感受到勤劳的力量,《剪窗花》将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展现在孩子面前,《拔萝卜》传递给孩子一家人共同生活的喜悦,《春节童谣》带着孩子在明快的朗诵节奏中了解传统节日及其风俗,《夏夜多美》给孩子呈现了一个温暖而又美好的夏夜,《孙悟空打妖怪》带着孩子重温三打白骨精的经典故事,《小熊住山洞》则告诉孩子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的人是值得尊敬的……这些文本从配图到文字,从内容到内涵,都使得儿童的精神得以滋养,心灵得以净化,并与儿童的审美情感相融合,使其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二、“和大人一起读”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研究,让“一起读”自然发生

当教师对“和大人一起读”的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该不该教的问题自然就有了肯定的答案。其正确的方式是教师学习之后教家长,家长培训之后和孩子一起读。

1.校内教研,增加教师对“一起读”的关注度。

当教师有了困惑,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学研讨集思广益、答疑解惑。首先,教师可以在教研组的研究主题中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几个板块列出来,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交流,认识到“和大人一起读”与课文在教材中的分量是等同的,只是在学习方式与教学组织等方面有所不同。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实践的深度,有了足够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和大人一起读”走进研讨课堂。诚然,当前可借鉴的“和大人一起读”的教学课例比较少,切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更少,上这样一节研讨课费时费力,但教师可以通过尝试与改变触发新的思考。当然,这种研讨课每学期开展1~2次即可。久而久之,教师便能够获得一笔可贵的教学资源了。

2.班里示范,提高家长对“一起读”的执行力。

调查数据显示,在一些农村小学,班级里的学生较多,大多数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这就直接影响了“和大人一起读”的实施效果。许多家长没有购书的习惯,更没有陪孩子一起读过书。当他们第一次接触“和大人一起读”时,最直接的反应是不会,不愿意尝试。这个时候,教师要做引领者,带领家长轻轻推开那扇阅读之窗,以期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微信群推荐家长关注“亲子阅读”方面的公众号和一些文章、视频、电子绘本故事等。其次,更有针对性的做法是教师总览一年级上、下册共16篇“和大人一起读”的材料后,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录制视频,视频中呈现自己和孩子一起读的过程,让家长通过观看视频学习亲子共读的方法。同时,教师可以利用“钉钉”“班级小管家”等开放平台,请家长上传共读的视频。教师及时查看点评,并将优秀视频分享到班级群。这样的分享,既是一种直观的指导,又是一种无声的督促,目的都是让“和大人一起读”悄然发生。

(二)用心指导,让“一起读”有效进行

笔者认为父母是和孩子一起读的最佳人选,但除了父母,“和大人一起的读”的“大人”还可以是教师、爷爷、奶奶等其他对孩子起到阅读协助作用的人。孩子和不同的大人阅读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1.大人读,孩子听——前者是老师,起引领作用。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初步接触“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板块。此时,大人读孩子听是较为有效的方式,因为这时候的孩子认字较少。《小白兔和小灰兔》是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和大人一起读”的第一篇故事。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满怀兴奋和期待,大人适时地参与进来,引导孩子认真地打开语文书。大人轻轻地读,孩子静静地听,一方小天地便在此刻形成。孩子听到的是大人温柔的声音,看到的是漂亮的插图和新鲜的文字,文字、图像和声音三者融合,孩子的语言能力便如一粒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萌芽。当然,优秀的大人不会止步于读完此篇,而是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渐行渐远。

2.大人孩子合作读——前者是伙伴,起陪伴作用。

孩子学拼音之后,大人可以尝试和孩子合作读故事,可以一人读一句,也可以孩子读一句,大人跟着读一句。《小鸟念书》是一上“语文园地三”中一篇短小有趣的故事。此时,孩子的拼音刚刚学完,正好需要练习。大人可以放低姿态,作为伙伴陪孩子一起读,一起错,一起磕磕绊绊,然后一起读正确,一起读熟练。在此基础上,大人和孩子也可以分角色朗读,增添读书的趣味性。如果孩子兴致颇高,大人也可以适时地提供更多的故事,陪孩子一起读。

3.大人听,孩子读——前者是听众,起推动作用。

孩子拼读熟练之后,大人可以做忠实的听众,听孩子朗读。《猴子捞月亮》这篇故事出现在一上“语文园地七”中。此时,孩子拼读熟练,独立阅读的能力增强。这样一则篇幅略长的故事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伴随着“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出现的故事情节同中有异,异中存同,颇具趣味,这又于无形中降低了他们独立阅读的难度。也许大人觉得故事难度适宜,但孩子独立阅读时可能状况百出,作为听众的大人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信心与耐心,和孩子进行互动,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如果孩子读得特别好,大人也可以帮孩子多召集几位听众,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4.孩子读,孩子听——前者是榜样,起领跑作用。

一年级的孩子虽说识字量普遍较少,但总会出现几个学拼音领先、认字领先、读故事领先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相对于其他孩子而言,可以算作读故事这个领域的“大人”。教师可以给这样的孩子提供读故事的平台,让他们带着各自喜爱的故事,读给其他小伙伴听。孩子读给孩子听,以童心浸润童心,这种阅读方式少了一份刻意,多了一份自然。读者,是榜样,在领跑;听众,是伙伴,在追赶。

(三)多元评价,让“一起读”持续发展

及时而多元的评价既是对“和大人一起讀”参与群体的检查诊断,又是对后续阅读实施的激励调节。在评价方式上,笔者提倡分层,指向多元,以鼓励为主。比如,利用“钉钉”平台点评一个班级的几十份“和大人一起读”的视频时,笔者往往会从三个方面择优分享:一是和其他家庭比,整体水平居于班级前列的;二是和孩子自己比,现在的水平比以前有明显进步的;三是在“一起读”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亮点的。在评价语言上,笔者会逐一观看各个家庭的视频,用心组织评价语言。比如,一位家长在和孩子一起读了《剪窗花》之后,拿出纸和剪刀剪了一朵雪花、一只鸡,屏幕前的我连连赞叹,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读得好听,剪得漂亮!你瞧,孩子的眼睛亮晶晶,眼里全是对你的佩服。你既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剪。”又比如某位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了《小熊住山洞》,家长一直在问孩子:“他这样做对吗?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看到屏幕里的孩子期期艾艾、欲言又止,笔者忍不住着急,给出建议:“故事读得不错,孩子听得很认真,如果你问他喜欢小熊吗,孩子肯定有话告诉你。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有梯度的提问有助于引发孩子的思考。”没过多久,这位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共读方式变得更加和谐了。因此,一个及时的点评非常重要。

除了这样针对某一次的点评,笔者还会回顾各个家庭和孩子某一阶段的表现,定期评选出“最美小读者”“书香家庭”“进步小明星”,对孩子和大人实施奖励,推动“和大人一起读”的可持续发展。

“和大人一起读”中呈现的阅读材料就像一扇扇小窗,教师要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引领大人和孩子尝试开窗,学会开窗,欣赏并融于窗外的风景之中。

(注:本文获2020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