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六种视角

2021-04-22吴亮奎

江苏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视角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解读视角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教学意义。教学目标不同,文本解读的视角也不同。信息筛选、情感陶冶、道德教化、语言训练、策略学习和意义体验是文本解读的六种不同视角。这六种不同的解读视角分别有着不同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解读;视角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9-0017-04

【作者简介】吴亮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问题是文本解读。不同的解读视角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教学意义,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六下《那个星期天》一文的教学设计为例,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划分为信息筛选、情感陶冶、道德教化、语言训练、策略学习及意义体验等六种视角。本文从以上六种不同的文本解读视角展开讨论。

一、信息筛选视角

信息筛选是文本解读的最基本层面,通过阅读抓住文本中包含的相关信息,或根据某个线索在文中搜寻重要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的信息筛选形式分为开放式筛选和封闭式筛选。开放式筛选指教师不提出信息筛选的标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本中发现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结果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封闭式筛选指教师在学生閱读之前提出某种信息筛选的标准,学生根据筛选标准从文本中寻找信息,教师根据预先提出的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

从信息筛选的视角解读《那个星期天》一文,可以设计以下三个问题:(1)读完文章后,用自己的话说出这篇文章写了什么。(2)文章写了一天中的哪几个时间段,请找出表示每个时间段的词语。(3)找出能够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句子,说一说“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三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文本包含的信息,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直接从文本中筛选出来。问题(1)属于开放式信息筛选,问题(2)和问题(3)属于封闭式信息筛选。由于问题(1)的开放性,基础不同、阅读水平不同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发现,多元的读后感丰富了课堂讨论的空间。问题(2)和问题(3)则具有明确的思维目标指向性。

信息筛选是阅读的出发点,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与其他学科的文本阅读不同,语文教学中的文本阅读除了要读懂文本,抓住并理解文本的主要信息,还要对文本的结构、语言与表达等问题进行讨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读懂并理解文本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学习文本是怎样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国古人读书讲究“明其义、穷其理”,实质上就是理解、把握文章的信息。相较明义穷理,古人似乎更重视涵泳体察。涵泳体察实质上是阅读过程中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的内化。当下语文阅读教学对信息筛选的关注受西方阅读理论的影响较大,尤其是西方语言测试理论,如PISA、TOEFL、IELTS的阅读测试。然而,汉语是表意文字,西方语言是拼音文字,它们有不同的语言构成规律。所以,信息筛选只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视角而非全部,如果只注重对文本信息的筛选,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就偏了。

二、情感陶冶视角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从文章的情感入手,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体验文章内容,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实现情感陶冶。情感陶冶视角的文本解读首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表达的情感对象和情感类型。情感对象包括对人的情感,对物的情感,对历史文化的情感等。情感类型包括某种心境、热情、激情,对真、假、善、恶、美、丑的判断,积极的情感或消极的情感等。

从情感陶冶的视角解读《那个星期天》一文,可以设计以下四个问题:(1)文章以“第一次盼望”开头,在那个星期天,“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2)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作者记住的是什么?(3)母亲为什么一次次答应等会儿就带“我”出去玩,又一次次食言?(4)最后“我”感到很失落,“我”有没有因此怨恨母亲?问题(1)是对文本解读的总体设计,学生在阅读文章后掌握“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安全慰藉”的情感变化经历,是理解文章的“纲”。接下来的三个问题是理解文章的“目”,以纲带目,从文章整体的角度解读文本。问题(2)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写的是一种感情,一种对母亲的感情,而不是记一次出游。问题(3)是帮助学生理解一个小男孩“我”对母亲的感情,理解母亲为家庭操劳奔波、需要承担家务的无奈,“我”成年之后对母亲的理解。问题(4)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我”对母亲的感情。

从对文本的情感陶冶视角,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阅读文本,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体悟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清晰的意义认知和体验。然后,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认知和体验投射到生活中去,产生移情。通过移情,文本情感在学生身上产生内化,情感意义和情感行为合为一体。就《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而言,情感内化的问题设计,教师可以抓住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对“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以及“我”在母亲怀里的依偎的情感的认知和体验。

三、道德教化视角

道德教化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重要功能之一。“文以载道”的“道”通常是指教化之道。在当下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下,语文学科的道德教化作用更受重视。发现文本的德育因素,从道德教化的角度解读文本是实现文本教化功能的一个重要视角。教材中那些表现公民道德、传统美德、英雄精神的文章都蕴含着道德教化的因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挖掘这些因素可以发挥语文的德育价值。

从道德教化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第一,避免贴标签。文本的德育因素蕴藏在文字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德育因素,而不是将德育因素贴在文本上。第二,注意内容理解和表达的准确性,不宜拔高文本的德育因素。第三,尊重以语言学习为先的原则。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以语言形式的学习为主,而语言内容是为语言形式服务的。第四,防止阅读教学中将文本的德育功能简单化、浅表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的评析中咂摸出文本所蕴含的德育意蕴。德育不是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在文字的沉浸式阅读中去“体味”,在体味中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从道德教化的视角解读《那个星期天》一文,可以设计以下三个问题:(1)你从文章中读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2)这种情感产生于作家不幸的童年时代,自古母爱是相通的,生活在幸福家庭中的我们,细心观察过、体会过母亲的艰难吗?(3)母爱是一种怎样的爱?母爱有哪些特点?问题(1)从对文本的阅读中引出母爱的话题。问题(2)从对文本中母爱的理解转到日常生活中对自己母亲的观察和理解。问题(3)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母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对母爱产生理性认识,引导学生懂得敬爱自己的母亲,实现道德教化的目的。

四、语言训练视角

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教育的作用,但将语文学科理解为思想教育的工具则是片面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主要指语言作为学习和生活的工具,而语文教学承担的主要任务是语言学习。语言学习包含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学习两个方面。相较于语言内容的学习,语言形式的训练具有优先性。语言形式的优先性是指语文学习首先要积累一定的字词等语言要素,掌握常规的句式表达方法、修辞技巧和文章的结构章法。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言形式的运用能力,语言内容是附着于语言形式之上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是一体的,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具有一致性。

基于文本解读的语言训练将文本作为语言学习的材料,通过语言内容的理解來学习语言形式,帮助学生关注和理解文章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即“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怎样写”是指文章是如何根据内容的需要组织语言材料的,包括结构布局、语言风格的使用,词语和句式的选择等。“为什么这样写”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组织、选词用句和修辞等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就文本表达而言,简明、连贯、得体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基于语言训练的文本解读要通过“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进行分析品味,帮助学生学会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

从语言训练的视角解读《那个星期天》一文,可以设计以下两个问题:(1)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我”的内心情绪?(2)这些描写方法各自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两个问题是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层面的理解,意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五、策略学习视角

策略性知识不同于具体的技能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如辨别、规则、概念是针对某种具体的认识对象或操作对象而言的,技能性知识指向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策略性知识则是一种“控制”或“监控”,是学生赖以选择或调整其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内部过程。信息筛选、语言组织、内容表达属于技能性知识;而某类文本的解读需要运用某种方法则属于策略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具有外显性,常常表现为某种具体行为;策略性知识则具有内隐性,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阅读教学中的策略性知识主要解决如何选择阅读文本、确定文本的分析角度和方法的问题。策略性知识对学习过程起着“控制”或“监控”的作用,能够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觉反省。但策略性知识的内隐性,增加了文本解读过程中策略性知识教学的难度。

从策略学习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某种关于文本阅读的策略性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不同阅读情境中的问题。策略性知识有很多种,在一般学习类型上可以分为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理解监控策略等。就阅读教学而言,有具体的阅读策略,如语言组织策略、选择性知觉策略、表达策略等,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具体的策略性知识学习类型。

从策略学习的视角解读《那个星期天》一文,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阅读文章后,标出表示一天中某个时间段的词语,以这些词语为线索理解课文内容。(2)划出文章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的词语,分析母亲的动作、神态与“我”感情变化之间的关系。(3)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比较两篇文章叙事视角差异。通过文本阅读,三个问题分别指向学生理解策略、组织策略和叙事策略的训练。

六、意义体验视角

人是生活在意义中的。生活的意义具有整体性特征。个体在阅读时,其整个身体浸入其中,文本、空间、感知的过程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对阅读产生影响。读者从自身出发,指向文本及其相关空间,对文本解读的过程是身体的知觉与文本及周围空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文本解读中的意义体验主要有:文本中表现出的作者的经历及作者原初表达的意义,读者从文本中发现的意义及这种意义与自己生活的联系,阅读的教室空间对学生意义生成的影响。

从意义体验的视角来看,阅读是为了发现并生成新的意义。阅读的意义是一种当下真实的体验,这种体验从读者的身体发出,由读者的身体与空间建立联系。阅读的过程是身体通过知觉完成的,而知觉就是建立空间的联系,通过空间知觉形成阅读的意义。

从意义体验的视角解读《那个星期天》一文,可以设计以下三个问题及回答思路:(1)儿童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以一个小男孩的眼光看世界,十分独特,通过孩童化的语言、动作给人以亲切、纯真之感。(2)空间的生命意义是怎样表现出来的——通过“我”过去的盼望和现在的感受,“我”对母亲的等待、希望与失望,及“我”依偎在母亲怀中和母亲的离世。(3)物体知觉的意义有哪些体现——早晨的阳光明媚和黄昏的天色昏暗,“我”一个人看画报和一群比“我”大的漂亮女孩子,母亲的两条不停顿的腿,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又大又重的洗衣盆。这三个问题从三个方面对文本的意义进行理解分析。

总之,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视角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科学地选择文本解读视角需要教师有开阔的视野、扎实的阅读功底和科学的教学观念。文本是用来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材料,所以,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视角的选择应与教学目标的指向一致。

猜你喜欢

视角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