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师要做咬文嚼字式研究

2021-04-22王之剑

关键词:历史教师专业素养

王之剑

摘要:历史教师常犯的读错音、会错意的“小错”,不仅破坏了历史学科的科学性,也有损历史教师的形象,亦可谓“大错”。历史教师要做咬文嚼字式研究,需要教师拘于小节,积累易错知识;探赜索隐,增强研究意识;勇陈见解,更新自我见识。

关键词:历史教师;专业素养;易错知识;研究意识;自我见识

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常犯读错音、会错意的“小错”。这些“小错”不仅破坏了历史学科的科学性,也有损历史教师的形象,亦可谓“大错”。笔者以为,历史教师要做咬文嚼字式研究,在积累易错知识、增强研究意识、更新自我见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一、拘于小节,积累易错知识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据统计,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有8万多个,但今天常用的汉字只有6千多个。对那些不常用的生僻字,特别是古代的人名、地名及其他专用名词,今人已经很难识读和会意。如,有的教师把“卿大(dà)夫”读成了“qīnɡ dài fū”,把“临洮(táo)”读成了“lín zhào”,把匈奴首领称号“单(chán)于”读成了“dān yú”,把中亚古国“大宛(yuān)”读成了“dà wǎn”……其实,稍做积累,就可以避免类似错误。

(一)识读字音

首先,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对于一些不容易识读的生僻字做了注音,仅在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和第3课《远古的传说》两课里就分别做了三处注音,依次是“陶埙(xūn)”“骨耜(sì)”“耒(lěi)耜”“嫘(léi)祖”“禅(shàn)让制”“鲧(gǔn)”。教学中,教师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记住这些字音。

其次,对于有些字词,只要查阅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就不会读错。例如,统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材料研读”里有这样一段话:“……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对其中的“石(dàn)”,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说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又如,统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课后活动”:“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不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101页可知:稔,音rěn,意為庄稼成熟。

再次,有些字音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证。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查证要尽可能“货比三家”,力求多种材料互相比对、印证。比如,统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里提到的“冒顿”是人名,读为“mòdú”。司马贞《〈史记〉索隐》指出:冒音墨。冒(mò),可用作姓氏;顿(dú)则仅此一例。统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里提到戚继光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相关资料很多,综合比对可知,这里“台州”的“台”应读为“tāi”。台州,位于浙江省,以境内天台(tāi)山得名,而天台山又因古人谓其“上应台宿”而得名。

(二)辨析词义

有些字词往往古今异义,所以,历史教师还应该常备一本古代汉语词典。例如,统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中提到“周代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第9课《秦统一中国》中提到“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问题来了:大夫在古代是官职吗?如果是官职,“卿大夫”是一个官职还是两个官职?对此,古代汉语词典有详细的解释(dàfū,①职官等级名。三代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之中又分上、中、下三等。②官名。周朝有乡大夫、遂大夫、朝大夫、冢大夫等。秦汉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光禄大夫、太中大夫等。唐宋有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⑤宋朝医官另设官阶,有大夫、郎、医效等)。惠翔宇《春秋“卿”“大夫”辨正两则》一文对此有令人信服的论证。综合多种材料,辨析后可以得出结论:第一,称“大夫”为“古代官职”是不准确的。御史大夫是官职,但是卿大夫则是职级。第二,“卿大夫”这一表述也是不准确的,应该称“卿、大夫”。《春秋“卿”“大夫”辨正两则》一文明确指出,西周以来直至春秋,卿是卿,大夫是大夫。对类似知识,历史教师只需稍加辨析,便可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

二、探赜索隐,增强研究意识

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研究历史要尊重历史的本原和本义,切不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里有两个典型的案例,几成公案,至今尚无定论:一个是“阿房宫”,另一个是“大月氏”。

“阿房宫”一词出现在统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关于“阿房宫”的读音,有两种观点争执不下。传统观点认为:“‘阿房取义于‘大陵(或即骊山)之旁,故其音当读‘ēpánggōng。”而中央电视台《发现之路》栏目2011年3月播出的《寻找阿房宫》则将其读为“āfánggōng”,并就此发表了一个说明。这篇说明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庆柱先生(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和李毓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认为,所谓‘阿房宫只是一个指代,指的是‘在房那个地方的宫殿,所以其发音应该为āfánggōng”。李晓芳《秦阿房宫研究评述》一文几乎囊括了所有关于“阿旁宫”读音的论点和论据,十分全面。她认为:“没必要强求群众读什么不读什么,因为语言有其自身的稳定性,有‘积非成是的过程,学者应持宽容的态度。”因此,历史教师要明确读音的演变过程,明确读音与时俱进,是为了免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麻烦。

“大月氏”这个词出现在统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2017年11月2日,《北京日报》一篇题为《大月氏,该怎么发音?“大肉支”还是“大越支”?》的文章对“大月氏”的读音做了深度解读。文章援引近代学者张西曼1947年出版的《西域史族新考》中的观点:大月氏是大肉氏的误写,是塔吉克族的发音,应读“ròuzhī”。这也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历史教材多将其注音为“ròuzhī”的主要原因。文章又援引了北京大学考古学家林梅村根据最新发现的西汉木简提出的观点:月氏并非“肉支”的误写,yuèzhī的发音应该是在汉代就确定下来的。最终,文章指出,时至今日,“月氏”的读音不能说有定论,但是近年来大家更多使用“yuèzhī”的发音,尤其是在国际考古学界,“yuèzhī”使用得更多。因此,历史教师也要了解,古音不明就从今,这是与语言文字的简化和通俗化发展趋势相一致的选择。

三、勇陈见解,更新自我见识

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多方考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更要对他人的研究成果有自己的见解。这里,不妨看看“龟兹”和“马戛尔尼”两个典型案例。

“龟兹”同样出现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另外,在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中也有提及:“强大后的前秦……西至龟兹”。我们一般都将这个词读作“qiūcí”。但是《“龟兹”读音辨正》一文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该文指出,这种传统读音最早源于唐代顏师古对《汉书》的注解:“应劭曰:‘音丘慈。师古曰:‘龟音丘,兹音慈。”文章进一步指出,颜师古误解了应劭的意思。“本质上,‘龟兹与‘丘慈,和今天‘巧克力和‘朱古力之间的关系完全相同。……应劭注是‘改字对音,是改译,‘丘慈实即‘龟兹的异译。因此,从宋代开始,把应劭注当成注音,……是十分荒谬的。……‘龟兹二字,理应恢复原来的读音,即本字本音:‘龟字读为guī。”该文论点新奇,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令人称道。

但是,正如前文所言,语言有“积非成是”的惯性。笔者以为,对于“龟兹”,我们不妨“将错就错”还是读作“qiūcí”比较稳妥。

在统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说明清朝统治者的盲目自大,教师常讲述乾隆皇帝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的故事。对于这个名字,很多教师认为 “戛”应读作“jiá”,例如成语“戛然而止”。笔者综合了多处信息,结论如下:翻译人名,应该坚持“名从主人”的原则。比如,以前的教材把曹魏时的大书法家写作“钟繇”,现在的教材则写作“锺繇”,就是这个道理,也体现了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从马戛尔尼的英文名Macartney来看,“戛”读“gā”比较合适。佐证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415页就收录了“戛gā”,用于法国地名“戛纳”。

上述见解不具有权威性,仅是笔者综合参考多种研究成果后的个人见解。拒绝盲从、勇陈见解,也是历史教师应有的研究态度。

参考文献:

[1] 惠翔宇.春秋“卿”“大夫”辨正两则[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2]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3] 王靖宇.“阿房”音义考[J].语文教学通讯,1984(10).

[4] 李晓芳.秦阿房宫研究评述[J].秦汉研究,2012(00).

[5] 严耕望.治史三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6] 冯洁轩.“龟兹”读音辨正[J].中国文化,1995(1).

[7] 杨鸿烈.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史学通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2.

猜你喜欢

历史教师专业素养
当前历史教师亟待提升的五种能力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探讨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论教育科研对历史教师成长的作用
浅议国开教师专业素养
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