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五味,尽在腊八
2021-04-21张颖
张颖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也是年节的前奏曲。民谣里唱得好:“小孩小孩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这天人们要吃应节令的腊八粥,腊八粥因此又有“报信儿的腊八粥”之说。报的啥信儿?报年到了的信儿。
隋唐以后,灶神祭祀、驱傩活动与腊日分离,移到了岁末小年以后。腊八兴起了一个新的节俗,那就是吃腊八粥。腊八粥的材料甚是讲究:桂圆、红枣、葡萄干、莲子、花生等等二十几样坚果粮食干果。对于很多人来说,吃的是粥品的却是人生。而今回望历史长河,那些名人笔下的腊八节会让人感到“人生五味,尽在腊八”。
杜甫皇帝腊八节赐沐浴用品
天宝9年,也就是杜甫38岁的时候,他为唐玄宗写了《大礼赋》,这是用于皇家的盛典祭祀的文章,因而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这年的腊月,杜甫可以经常地进入朝堂,并且得到了皇帝的赏赐。为此杜甫兴高采烈地写了一首《腊日》:“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不只杜甫,很多唐朝官员都受到过这样的赏赐。白居易有一篇《腊日谢恩赐口蜡状》,“今蒙赐恩,赐臣等前件口腊及红血澡豆等,仍以时寒,特加慰问者”。唐朝文学家令狐楚有一篇《谢赐腊日口脂红雪紫雪历日等状》,里面说那些膏有琼液和雪花的样子。这里的口脂面药就是唇膏和面霜。因为是皇家发下来的,所以这一年的杜甫奉外的开心。不过这也算是他的顶峰了,因为没有几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繁华的顶峰,走向衰落。这小小的口脂面霜的细节,也许还存在还延续,也就无人再提起和过问。
苏东坡腊八节爱灵隐寺的粥
当年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按照当地的风俗,每年腊八寺庙都要广布腊八粥施舍贫民。有一年腊八苏东坡专门去了一趟灵隐寺,可惜因为前一日醉酒,起晚了,去的时候粥已经没有了,而苏东坡还饿着肚子。这件事让灵隐寺方丈很是过意不去,到了第二年主动去请苏东坡,他十分开心,便写下了《留题灵隐寺方丈》,诗中描绘的就是灵隐寺施粥的盛况:“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乔木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笔柳与蒲。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晡。凝香方丈眠氍毹,绝胜絮被缝海图。”这里的“朝晡”就是指腊八粥。千人同食腊八粥,场面之壮观可想而之。宋朝的《东京梦华录》记载着:“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灵隐寺施粥场面,一直很壮观。明朝的文学家张岱在《西湖梦寻》里也有灵隐寺“香积厨中,初铸三大铜锅,锅中煮米三担,可食千人”的记载。
后来,苏东坡仕途不顺,在44岁之时被贬去了黄州。在那里,他写的另一首关于腊八的诗《南歌子腊八日饮怀民小阁》:“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带着满满的失意和孤寂。这一年的腊八,刚经历过乌台诗案的他,从繁华归向寂寥。人生得意时,节日更添喜庆色彩,而人生失意时,节日又最是伤怀。苏东坡和杜甫都提到了腊八节要喝酒助兴,但是具体喝什么酒都没有详述,当然对酒的选取还是要根据个人喜好而定。
赵万年襄阳战事中的一碗腊八粥
提起襄阳城,很多人会想起金庸笔下的郭靖和黄蓉。南宋抗金将领赵万年的一首《腊八危家饷粥有感》,寥寥几笔就描绘出硝烟下的不屈:“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1206年冬,金兵渡江南下,以二十万大军围困襄阳城。当时襄阳城守军只有万余人,强敌压境,赵万年修造武器,储备粮食,带领城中士卒死守襄阳城。这一年的腊八,襄阳城外还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在激烈的战斗中,诗人本置生死已于度外,但仍所幸得以生存。如果不是他人端来了一碗腊八粥,他还不知道今天是腊八节呢!
陆游在寒冷的腊八节思念春天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他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就是创作于他隐居故里之时:“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早在宋代,每逢腊八,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煮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作这首诗的时候陆游四十岁左右,赋闲在家的他,心情是矛盾的,既对现实世界感到激愤不满,又尚未完全意冷心灰,依然渴望东山再起。他拄着拐杖闲适地路过邻家,欣赏乡村炊烟袅袅牛迹重重的素朴幽静的生活图景,喝着腊八粥,感受融融春意,也期盼自己人生的春天早点到来。
孙国敉写下北京的“腊八风气”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本以北京作为风光散文集主角的书,是明朝状元孙国敉写的《燕都游览志》。该书共计40卷,但可惜没有传布下来,只有零星记实被后人传抄,其中就有记录明朝皇帝担当“腊八风气”的内容:“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此时,皇帝已经正式赐粥。同时代的宦官刘若愚在其编写的明宫廷杂史《酌中志》里记载:“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槌破泡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米、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部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数来数去只有六样,可见对于粥中材料并不苛求。
夏仁虎清朝丰盛的腊八粥
国学家夏仁虎曾写过“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夏仁虎虽然是晚清的官员,但是从描绘中可看出清朝对腊八节的重视。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在清朝,腊八节的时候,雍和宫的腊八盛典极为隆重。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熬腊八粥。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干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鼓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据记载,每一锅粥用小米12石,杂粮、干果各50公斤,干柴5000公斤,共熬6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
沈从文腊八粥盼团圆
沈从文《腊八粥》中的景象最是别致:“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是啊,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年来了,盼团圆的人儿要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