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认知冲突 构建课堂的“学习场”
2021-04-20张晓华
张晓华
教学文言文,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中去学习和体悟,而不仅限于停留在学习的表面,是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学得富有趣味,享受文言文的学习快乐;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在积极的语言实践表达之中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成长。王崧舟老师在教学《爱莲说》这一篇文言文时,特别注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和对话中构建课堂的“学习场”,带给学生实实在在又生动新颖的文言文学习之旅。以下撷取这一课中的教学片段,与大家一同赏析。
【片段一】
师:请把所有写菊花的句子找出来——(指名朗读写菊花的句子)
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师: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师:第一句,我们能理解。第二句,读了陶渊明写的那些诗,应该也没有问题。第三句,讲什么?
生: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师:哪个字的意思是“很少”的意思?
生:“鲜”字。
师:“鲜”的读音是第三声。陶渊明之后,爱菊的人越来越少,几乎没有怎么听说了。
师:好像不是。不信,我们现场做一个调查,台下听课的老师,喜爱菊花的请举一下手。 (很多老师举手)
师:你们看,菊之爱,陶后大有人在啊。所以,这话写得好像不符合事实。你们怎么看?
在这篇文言文中,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将菊、牡丹与莲相互比照,表现这三种植物花卉所代表的不同隐喻,从而揭示自己“独爱莲”的品性。在文中,作者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可是,这里王老师却出奇不意地将现场听课老师作为课堂资源,形成“菊之爱,大有人在”的课堂学习冲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进而发现文中的“菊之爱”,不只是停留在菊的外形之上,而是深入到对菊的品格——隐逸之爱上,这为学生接下来发现爱牡丹、爱莲在象征意义上的不同。文本内容与课堂现场调查结果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立足文本核心的角度进行内容理解,既弄清楚作者在一篇116字的短文中为何要写三种植物的原因,也为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表达主旨打下基础。
【片段二】
师:既然周敦颐对莲的观察如此仔细,对莲的描写如此传神,我想,他应该不会忘记,莲除了颜色、 姿态、花茎、香气,还有这些吧——(出示)莲叶: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暑的功效;
师:这是什么?
生:(齐)莲叶。
师:可以入药,清热解暑。(出示) 莲蓬:可以入药,有化瘀止血的功效;
师:这是什么?
生:(齐)莲蓬。
师:可以入药,化瘀止血。(出示) 莲藕:可以食用,有健脾开胃的功效。
师:这是什么?
生:(齐)莲藕。
师:你瞧!莲叶、莲蓬、莲藕,多有特点,多有价值!为什么不写写这些呢?
在这里,王老师列出莲除了在这篇文章中所写到的颜色、姿态、花茎和香气外,还有莲叶、莲蓬、莲藕等同样也各有价值,也值得在文章中加以赞颂,可这一篇文言文为何没有写到这些呢?这也形成一个对文章选材方面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作此选择?从而发现作者写这些是要表现莲正直的品性,并且更进一步明白写莲,也是在写君子的品性,即莲的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香远益清,这些作者所重点表现的莲的特征,与君子的刚正不阿、洁身自好、泰而不骄、通达正直、高洁独立等品格相一致。这样,学生既明白了作者选择材料的内在原因,也打通了莲与君子之间的联系。激起冲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为课堂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片段三】
师:这就是周敦颐笔下的《爱莲说》。我们知道,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光要说到,更要——
生:(齐)做到。
师:我们来看看周敦颐做到了没有呢。这是周敦颐的故事—— (出示并指名朗读。)
周敦颐担任江西南安的司理,负责案件审判。他的顶头上司要判一个犯人死刑。周敦颐审理后,认为此人罪不当死。上司非常生气,坚持己见。周敦颐愤然说:“为讨好上司而乱杀人,我坚决不干!”说罢,他交出官印,准备辞官。上司从没见过这样刚正不阿的下级,就重新审案,最终免了犯人的死罪。(据《宋史·周敦颐传》 )
师:这一年,周敦颐才29岁。这一年,《爱莲说》还没有开始写。但是,你在哪里看到了他的莲之爱?
由文及人,正如孟子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读《爱莲说》,学生就不能不去了解周敦颐。面对官场浑浊,他没有消极避世,更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旗帜鲜明地做一个正直、高尚的君子,做一个廉洁、进取、受人敬重的好官。这也是历史上真实的周敦颐,可是,如何才能将作者的文字与作者这个人联系在一起呢?
为了让学生通过《爱莲说》这一篇文章发现作者,王老师首先拓展了一则周敦颐的故事,然后又创设了一个冲突:在周敦颐发生以上故事时,他的《爱莲说》还没写,可你能从故事里看到他的莲之爱吗?通过文章要看到文章背后的“作者”,学生从故事的细节中寻找周敦颐与文章中莲花之间相通的地方,体悟到作者人品与文品的高度统一,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就达到了新的高度。
正是在教学中王老师创设的一个又一个冲突,建构起课堂的“学习场”,不断推进学生对这篇文言文的学习理解,一步步挖掘出文言文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幫助学生真正读懂了莲与人共通的文化意象,带给了学生一段美妙的学习之旅。这样的课堂别具慧心,值得学习和借鉴。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