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渗透美育理念的实践探索

2021-04-20张可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张可

摘要:审美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深入挖掘课程的内容特点,设计地理美育目标,推进地理教学与美育的有机结合。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地理核心素养,渗透美育理念,使学生在学习必备知识的同时,领略生活与美的无间融合,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还可进一步挖掘地理课堂中美育素材,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包括在课外活动中发现美,在影像图片中欣赏美,在科学探索中创造美,在语言艺术中表达美,在板书板画中展现美,等等。

关键词:高中地理;审美教育;核心素养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审美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2020年高考多学科试题都注重了对审美能力的考查和引导。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形成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学科角度认识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这恰与审美教育的目的相契合。蔡元培先生指出:“天文学上诸星之力道与光学、地文学上云霞之色彩与变换、地理学上各方之名胜,无不于智育作用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感有无窮之兴趣。”其中,重要的一句是“经教师提醒”。因此,地理教师要提升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深入挖掘每节具体课程的内容特点,设计地理美育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推进地理教学与美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高中地理美育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本文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为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渗透美育理念,把身边的大气之美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必备知识的同时,欣赏和认识集成天地之大美的自然要素,领略生活与美的无间融合,同时增强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的责任意识。

一、课外活动发现美

按正常教学进度,在讲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时已近9月末,这个时节的北纬40度、东经120度、燕山以南、渤海以北地区多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在学生对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有了初步认识的前提下,我为学生布置了观察作业,让学生养成“出门看天”的习惯,每天观察和欣赏不同时段的天空、云朵,记录天气;号召摄影社团成员用影像、美术社团成员用图画记录大气的自然美。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开篇课上,学生以影像投屏、素描展出、语言表达等多种方式展示了观察作业。在作业评价过程中,我有意识地为学生传授一些美学方面的知识,如:影像构图比例、色彩选取搭配、语言表达准确性等。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参与到作业评价中,由于每个人衡量美的标准不同,通过互相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本次课外作业,学生逐渐开始注意并欣赏自然美,产生了将观察到的审美感觉以语言或行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意愿。

二、影像图片欣赏美

在讲述“大气的组成”内容时,我用千变万化的气象景观图片使学生在气象美的欣赏中形成主动探究其形成原理的意愿。大气中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的时空变化是气象美形成的基础,而天气现象的时空变化正是源于水汽和杂质的时空变化,可见大气中含量很少的成分同样既蕴藏科学探究的内容,又给人们带来审美意境和情趣。

三、科学探索创造美

我在讲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案例时向学生渗透科学美。结合教材中图《2.4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科学家是如何测量绘制图中的曲线的?300年的科学研究是如何“接力棒”式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提问渗透科学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探求科学本质的热情。在讲述“大气的垂直分层”内容时,我为学生播放了“2014年谷歌高级副总裁阿兰·尤斯塔斯乘高空热气球至大气层41425米高处跳向地面,创下了高空跳伞新世界纪录”的新闻报道视频及科研人员对高空大气的探索资料;为学生讲述“大气探索者的故事”,在学生体会科学美的同时,提高其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来为拓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人地协调和谐美

我在完成“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活动后向学生渗透哲学美和协调美,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这一研究发现,引导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因地制宜,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在讲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针对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缓解措施”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应是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一种美。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负面影响也会反作用于人类,因此人类与地理环境应形成一种和谐美,达到一种平衡,实现共赢。

五、环环相扣逻辑美

在本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欣赏和解释大气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能力,把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的逻辑美融为一体,使学习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在讲授“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时,我结合图文及第一节所学的大气组成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术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大气保温作用;重点讲述“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原理;通过板图进一步解释“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让学生自绘联系图,并作变式转换,体会逻辑美,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六、无间融合感受美

我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相关现象并给出相应图片资料:为什么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为什么高处不胜寒?为什么拉萨被称为“日光城”?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冬季“月夜苦寒”?为什么月球昼夜温差可达300多度?……引导学生将生活体验与原理学习相结合,养成关注身边地理现象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的意识与能力,感受生活与知识之间美的无间融合。

七、语言艺术表达美

在应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时,我利用诗词来描述和比喻。这些著名诗句不仅使學生如临其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例如,宋代诗人陆游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描写的就是城市与农村的气温差异,以此引导学生学习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是否存在时间变化、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如何布局等问题;唐代诗人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中的“烟湿树姿娇,雨余山态活”描绘了夏季午后山坡上降雨后出现的烟雾缭绕的情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描绘了巴蜀地区多夜雨的现象,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山坡与山谷之间,白天吹谷风,高空气流下沉,气温升高,不易形成降水,夜晚吹山风,寒冷的山风沿着山坡向下滑入谷底,将谷底温暖的气流上托,温暖气流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形云致雨。课堂教学优美的语言可以使课堂引人入胜,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可以让难点通俗易懂,可以让教学语调抑扬顿挫,调动课堂氛围,从而让学生感受地理学科中的多种美。

八、板书板画展现美

地理板书设计能够精准、明朗、简练地呈现出教学纲要,对教学内容归纳概括,图文并茂、重点突出、逻辑清楚,具有结构美。板图是地理课堂中展现地理美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边绘板图边讲解,可以使枯燥的“哑图”变成会表达的“活图”,有简明、醒目、表现力强等特点。如,在讲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时候,我边讲边绘了如下板图,让学生加深了对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又如,在讲述“大气热力环流”内容的时候,我书写了如下板书,让学生明确了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反映了逻辑美。

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应进一步挖掘地理课堂中美育素材,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渗透美,使沉闷的地理课堂变为对地理美的欣赏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在语言和行动上正确的表达美、展示美,成为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冯苏琼,钟全林.运用情境教学助力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1(01).

[2]王向东,孔祥纯,梁秀华.从时空综合的视角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7).

[3]叶超.作为一门空间科学的地理学[J].地理教学,2018(24).

[4]何玲.美育共同体:内涵、特征及时代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5).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