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时代对公众媒介素养的挑战探析
2021-04-18李欣
摘要:新的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互联网将世界变为“地球村”。信息爆炸时代来临,使信息传播量和互动性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公众获得了更多更快的信息接收路径和参与媒介活动、社会生活的机会及便利渠道。为适应媒介的新发展,迫切需要公众提升对媒介的使用能力、筛选能力,注重媒介素养的提高,并自觉肩负起构建公共空间的责任。同时,媒体更应该担负起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重任,引导公众舆论,在报道过程中培养公众媒介素养,建立和谐互动的媒介环境,协助构建社会公共空间。
关键词:媒介发展;使用媒介;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3-0122-03
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解释,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培养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学院教育,使他们适度掌握批判学派的理论,能够反思媒体现象;另一方面,是面向普通公众的社会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为积极的受众。对普通公众的社会教育也是媒介素养的主要培养目标。媒介素养教育的宗旨是让公众成为能够善用媒体,对无处不在的信息有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1]。
培养媒介素养,主要是提高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培养其正确使用媒介和媒介信息的能力。
现今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大量生成和快速传递的信息化时代,媒介形态多样化,信息传播渠道也更加多重复杂,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由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建立起的生活空间中,与外界的联系更多依赖于媒体信息的获取,在媒介创造的环境中了解世界,更接近于“容器人”的形态。
而如何在纷繁的信息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辨别清楚信息的真伪,怎样正确选择和使用媒介,在接收信息之余更能通过媒介传递信息,制造媒介产品。这些都是大众传媒时代要求公众应具有的媒介素养能力。
一、正确获取信息能力
在目前的传播环境中,图文视声各种传播手段齐集,媒介形态多样化,数量激增,一个快速迭代的新传媒时代已然到来。在这个时代中,信息膨胀,信道多元。
如何从纷繁的信息媒体发布的众多信息中,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对生活在新媒介环境中的公众而言尤为重要,是被动接收媒体传来的芜杂信息,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还是正确把握方向,在众多信息中准确定位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是培养受众媒介素养需要把准的首要内容。在如今的媒介环境中,有很多扰乱性信息给受众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增设了一些障碍。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随身网络的新时期,网络更深入地渗透到公众生活中,这既为公众提供了检索信息的便捷条件,同时也占据了人们更多的注意力,如此现状更需要公众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进而用最少的注意力消耗,获取到更多切实所需的信息。因此在信息海量发布的时代,新媒介蓬勃发展的媒介新时代,能够拨云见日,获取有效信息是节省注意力的关键。因此,受众要尽量牢记自己需要找寻的信息核,在日常信息获取中,合理分配自己注意力,養成良好的信息获取习惯,自觉排除干扰。
受众需要锻炼自主选择能力,从纷杂的媒体信息中获取所需信息。媒介则要严格定位受众,按照受众定位整体规划媒体报道内容、报道风格、外在形式,经营分众化媒体,适应不同受众需要是这个媒体形态众多、数量激增的传媒时代媒体经营的有效新途径。首先,媒介借助特定的报道吸引固定受众,使受众用最简洁的方式获得更多所需信息,减少受众在信息漫游中的注意力损耗。其次,各个媒介应积极设置媒体与受众交流空间,及时获得受众信息反馈,了解受众需求变化,从而调整媒介产品的优化方向。通过信息反馈机制,媒介也可以了解当前公众所关心的和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现象,及时、准确报道公众所需的信息,发挥媒介的社会作用,从而调整社会舆论方向,平复公众情绪,保证社会稳定发展。信息反馈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媒介活动,同媒体共同塑造良性互动的媒介空间。最后,主流媒体信息的及时发布,不仅能够尽快回复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更可以使公众第一时间获取正确的媒介信息,还能在潜移默化间培养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习惯性选择,从而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同时,这种公众信息获取渠道的习惯模式的建立,也有益于强调媒体在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权威性,从而促进媒介传播效果的达成。
二、正确使用媒介能力
大众媒介采用弥漫式传播,影响力大、影响面广,而现有大众媒介都有完善的传媒体系格局,能及时地就某一突发事件使政府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大众媒介在政府公众间沟通桥梁的作用日渐突出。目前,大众传媒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向公众开放。传播技术发展为大众媒介充分发挥媒介社会作用提供了物质保障,尤其是5G网络的兴起,使信息传播手段更加丰富,信息内容到达率更高。但是相应地,渠道的拓宽也带来了虚假信息和流言谣言的散布,而受众人群的扩张则导致更多信息在二次传播中失实。
因此,媒体要自觉规范自身传播行为,遵守媒介行业准则,以真实、公正、客观、及时的新闻报道赢得公众的尊重,维护媒介环境的良好发展状态。但发挥大众媒介的社会作用,不是媒介单方面的力量可以实现的,还需要受众正确使用媒介,理解媒介信息含义,提高信息解码能力。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公众能够正确使用媒介,过滤虚假信息、流言谣言,而不是为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因此,公众要自觉提升区分不同媒介信息的能力,在面对各种信息时善于过滤信息,充分全面地审视信息,自觉提高对媒体信息的质疑、评估能力,辩证地看待问题。
制造媒介产品是公众正确使用媒介的表现方面,公众通过媒介产品参与信息传播,进而更深入地参与社会生活。在媒介新发展的格局下,受众已然成为媒介产品的生产者从而参与信息传播,公众可以通过媒介渠道发表对某些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实践言论自由。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可以胡乱发表个人极端的意见,而如何正确且恰当地运用这些渠道,生产出合格的媒介产品,合理地发表对社会的意见,创造良好的传收互动环境,这需要公众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
具有高媒介素养的受众不会借用各种自由灵活的媒介渠道发布虚假消息、散布流言、制造低劣的媒介产品,甚至引发社会恐慌。高媒介素养的公众应该具有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他们对事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而且这些看法符合情理,并能代表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意见。具有高媒介素养的人可以正确地使用媒介,生产高质量媒介产品,在同媒介的互动中,参与社会生活,自由发表言论。
三、正确评判社会能力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理论。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不是对“真的”客观环境的直接摹写,与现实环境存在或多或小的偏离。同时,他也表示,拟态环境也并不是凭空创造,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的,而是以现实环境为蓝本再加上媒介色彩后的环境。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人的行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经传播媒介有选择地加工后的“象征性现实”,也就是人们意识中的“主观现实”,这三个方面的事实息息相关。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会产生一定的偏移,也就成了一种“拟态”的现实。根据李普曼的这一理论,格伯纳提出了“培养”理论,从实证方面考察了拟态环境理论[2]。
“培养理论”认为媒体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一个象征性现实,这种现实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了解社会、获取价值评判标准的一个主要渠道。人们从大众媒介获取的价值评判标准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客观性的社会行为规范。当今社会,每逢国家出台政策、法律时,大众媒介都通过全文转载、连续报道、专题报道等形式对其进行普及传播,为受众日常行为提供客观存在的规范。其二,心理评价标准,即舆论所认同的规范。虽然这些不是国家和某些团体制定的准则规范,但是由于社会民众固有的从众心理,舆论对社会的规范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大众媒介的产品中所传播的态度、意见、情感,总是被当作舆论的代表,也常常被人们视为一种心理规范来认同和重视[3]。
事物总是辩证存在的,媒介这种建设拟态环境,“培养”社会“共识”的能力,使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左右公众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判断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目前媒介商业化程度大大加深,受到商业利益的驱使,媒介开始发布一些商业性强的信息。这些信息使受众投入了较多的注意力,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受众心中的“主观现实”同真实存在的“客观现实”的差距,扭曲了媒介信息“象征性现实”的正常反应作用。故媒介要严格要求自己,正视自己在社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产出优秀的媒介产品,提升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从而使受众自觉剔除某些垃圾媒介产品,打造良性循环体系,促进媒介环境的净化。
四、基础媒介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还有一方面的内容,就是培养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学院教育,使他们适度掌握批判学派的理论,能够反思媒体现象。通过学院式的专业培养,培养从事媒介事业的专业人员。这样就使媒介从业人员可以批判、理性地看待媒介现象,遵守职业操守和新闻伦理观念,充分发挥媒介作用。只有媒介从业人员理性的不断提升,才能创作出更理性客观的报道,并通过这些信息来遏制偏颇报道带来的话语暴力,消除报道中的精英话语暴力和草根话语暴力。无论是怎样的话语角度,他们自身只是代表一种观点或者一种生活方式,但是这种“以暴制暴”的新闻报道是永远没有理性可言的,没有理性的报道,受众自然也无法从中获得理性的信息。
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当今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对大众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大众媒体担负起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重任,引导公众舆论,在报道过程中培养公众媒介素养,建立和谐互动的媒介环境。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了公共空间又称为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哈贝马斯认为,在以国家和司法为代表的公共权威领域和以社会和私人关系为代表的私人领域之间,还存在一个空间——公共领域。而公共领域不是生来就有,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近代才形成的。 公共领域是民众参与社会生活、媒介缓和社会矛盾、政府民意调查的渠道。
哈贝马斯提出:“大众传媒除了自身作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之外,同时对促进整个公共空间职能的发挥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4]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的媒介从业人员,对于媒介在公共空间的建设中更积极地参与组织搭建公共话语平台至关重要。
同样作为普通公众的媒体从业者一样要从日常生活中提升对媒介的使用能力、筛选能力,注重媒介素养的提高,正确评价社会。尤其是目前的媒体形态众多,很多商业媒体从业人员并非都是专业学院出身,进行自身的媒介素养再提高也是一堂必修课。
媒体为促进公共空间建设提供了互动平台。目前从媒介发展现状看,互动性增强是媒介变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媒介需要在公共空间引导受众理性发言。这就要求,媒介在公共空间中作为“意见领袖”需要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
媒体从业者的知识储备不断丰富,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才能不断提高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为受众理性的交流沟通组织、搭建平台和空间。
因此媒体应该用一种引导性的姿态对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潜在培养。所以媒介从业者就必须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才能正确传播信息,同受众建立一种和谐的传受关系,使信息传播效果达到最佳,提升受众媒介素养,使受众可以自行区分信息真伪。
只有媒介从业者和大众的媒介素养不断提升,才能在较好地应对媒介市场化对媒介公信力的冲击,从而更好地维护信息传达准确率和解析正确率。
同时,要对广泛意义上的学生进行学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随着高等学校生源的不断扩大,不久的将来受过高等学校教育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主体。而要想提高这一主体公众群的媒介素养,则需要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使其懂得如何获取所需信息,自觉淘汰劣质媒介产品,正确使用媒介。
五、結语
培养公众的媒介素养,可以使公众更充分地利用媒介作为沟通平台,积极构建和使用公共空间。随着社会对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视和公众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在公众和媒介的共同努力下,信息优质、传递通畅的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 罗以澄,张金海,单波.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5年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5-36.
[2] 沃纳·J·赛佛林,小詹姆士·W·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35-184.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4-46.
[4] 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78-125.
作者简介 李欣,硕士,记者,中国新闻社山东分社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