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件视域下弹幕批评可能性探究

2021-04-18张沈琦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弹幕

摘要:弹幕批评作为对弹幕评论的文本所进行的批评,是一种与事件文论密切关联的新型批评形式。弹幕及弹幕批评所包含的交互性与体验感,有利于打破原有批评的门槛,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地引领弹幕批评的进一步发展,对实现中国话语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的弹幕批评领域缺乏从事件视域出发对弹幕批评的可能性进行研究的相关论述,文章试图填补这一空白。文章从事件文论角度对弹幕本身进行了重新确认,继而重新界定立足于弹幕文本的弹幕批评,并在此基础上从内部与外部两个维度探究弹幕批评理论与应用的诸种可能。

关键词:弹幕;弹幕批评;事件文论;文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3-0014-03

自2014年起,关于弹幕的研究开始增长,引起了学界的多方关注,弹幕批评也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批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文章利用事件文论对弹幕批评的可能性进行探究。

一、作为事件的弹幕

2004年,赛尔在《分支:时间、事件与来临哲学》序言中提到,语境的变化使得文学与事件紧密联系起来,事件是对原有被认为永恒模态事物的撕裂[1]。德里达的表述更加明确:“事件是单一的、突如其来的、无法预料的、无法理解的、不可控制地溢出其自身的‘语境’和再现。”[2]可以这样说,事件本身是与原有语境完全不同的,是具有差异性的某种创造。事件文论立足于语言,紧紧围绕着“同”与“异”的关系,在局部突出“异”的内容,其间渗透着变动性与差异性的问题意识。事件文论的意义在于其能够为我们当下的文学等领域提供新的可能性,并促使它们将自身原本封闭的场域敞开,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起点。

弹幕,指在具有能提供即时评论并能将评论发送至正在播放的视频画面等相关功能的视频网站上,横向漂浮或者悬停在视频画面上的评论文字[3]。后来这种评论文字又扩大到具有相关功能的电视、电影、直播平台等媒介上。从词源上看,弹幕原本是军事术语,指开火射击时弹药在天空爆炸形成如同幕布般的火力网景象。正是因为弹幕具有的动态感、及时性与互动性,使弹幕溢出了原有语境,迅速流行开来。

根据大多数学者对弹幕主要特点的探析,归纳出弹幕具有的事件性特征。

第一,文本性。弹幕是一种新型的基于影像的语言符号表达方式[4]。弹幕语句精练,巧妙地运用语言符号的特质,具有一定的游戏特征。

第二,修辞性。弹幕的使用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往往具有修辞性特征,例如“玩梗”。

第三,共同体属性。一方面在于弹幕写作的主体们大多受到御宅文化的影响,构成了东浩纪所言的“兴趣共同体”。此外,弹幕视频网站采用社区化的运营方式,促使弹幕文化发展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共同体属性。另一方面,弹幕作为展示个性与抒发情感等内容的文本,具有文学属性,使得这种共同体具有了让-吕克·南希主张的无效的共同体的诸种特点。例如,弹幕的产生具有原始公社中私人劳动的特点;弹幕评论主体的独一性在弹幕中得到展现,弹幕评论是共享与外展的通道。另外,存在着多样的面向他者的声音,但又是在自身的范围内自言自语。

第四,技术性。弹幕依托于即时评论技术,与传统印刷时代的评论机制不同,其既不需要标出时间坐标,又不需要点击观看,而是直接出现在视频中观看者想评论的地方[5],是电子科技时代的产物。

第五,情感性。弹幕具有的文本性能记录并传播观众们即时产生的感情,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

第六,共时性。观众能够通过弹幕表达自身对视频内容的看法,同时也能观看到他人的文本,并进行及时的回应与讨论。创作者在发布弹幕的同时也成为了读者。值得注意的是,弹幕文本会一直保留在视频的某一时刻上,在一定时期内会消解时间差并将时间空间化,形成一种共时性场域,并具有双重属性。一是所有弹幕的文本在视频某一时刻的画面上呈现空间的排列形式,且文本会一直保留。二是德里达指出,文字符号具有替补性特征,可以通过语言恢复存在者的存在的在场[6]。这种特征会让在一定时间段内或者在不同时间观看同一个视频的观众认为始终有同道中人在同时观看视频,并能以弹幕的形式与之交流。这样,弹幕通过这种方式将所有观看过同一个视频的人聚集在同一个空间中。

第七,交流性。一方面体现在观众可以发挥弹幕的即时性、情感性优势与他人互动;另一方面体现在相对于大众传媒热衷于对观众进行总体性的灌输[7],弹幕试图与这样一个具有控制性、同一性的形式进行某种对抗,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

第八,自由性。一方面,相比出版物以及正常评论的文字,弹幕语言使用更加灵活,使用也更加随意;另一方面,随着弹幕的使用不断泛化,宣泄情绪、污言秽语、谩骂诽谤等内容也层出不穷。简·奥斯汀指出,语言具有述行与述愿两种属性,如果使用不当将会造成语言的暴力。

第九,互文性。主要体现在弹幕文本与视频文本的互文以及彈幕文本之间的互文两个方面。

国内针对弹幕评论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2007年,我国弹幕开始蓬勃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2013年是弹幕研究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由于弹幕尚处于不断发展时期,并没有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弹幕评论与弹幕批评主要涉及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三个学科,分别是文艺学、中国语言文字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从学术期刊的数量上看,从2013年的1篇论文,到2016年已增长至70篇左右,之后小幅回落,到2019年达到81篇的数量顶峰。尽管2020年与2021年相关论文数量增长势头有所减弱,分别为52篇与36篇,但足可以说明学界对弹幕评论的关注热度不减。

虽然关于弹幕评论的文章较多,但真正将弹幕评论纳入文学批评范畴之内的文章相对较少,目前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弹幕作为新型的评论方式,在文学批评方面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弹幕的出现与壮大是无法预料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弹幕的内涵早已溢出自身原有的范围,并伴随我们使用弹幕的诸种行为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目前专家学者们对弹幕的诸种研究已经为弹幕批评提供了大量理论与实践资源,但是对目前弹幕的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缺乏系统性、创新性认识,建立弹幕批评相关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值得注意的是,弹幕本身要依附于视频网站,无法独立存在,这更加需要批评的积极介入,对弹幕批评进行多角度分析。在弹幕研究中,应将理论分析与数据分析结合起来。仅有数据分析会使研究缺乏文学批评应有的维度,失去了人文学科应有的温度。且在数据分析方面,存在目前数据过少、研究方法同质化等问题。可以说,弹幕评论某些领域的思考已经臻于成熟,但依旧有很多领域处于空白,这为弹幕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认识论上的可能性。

二、弹幕批评如何可能

弹幕批评具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说,以弹幕的形式对视频、电影等传播媒介的形式与内容进行鉴赏与批评;从狭义上说,针对弹幕的文本本身或者是弹幕评论的形式与内容进行批评,弹幕评论是弹幕批评的客体或者对象。

文章将弹幕批评的范围限定为狭义含义。由于弹幕评论本身即是批评的文本,弹幕批评实质上是对“批评的批评”。一方面,弹幕评论本身作为一种即时评论的方式,是电子信息时代批评的新方式;另一方面,弹幕评论具有文本属性,本身可以作为文学批评的对象。

第一种弹幕批评模式更倾向于理论批评,第二种更倾向于应用批评。这两个方向是目前弹幕批评的两个基本方向。弹幕本身具有的事件性打破了原有的文化与文学体系,造成了某种“侵入”。借德里达的观点表述,媒介的改变要求我们用现有的理论话语与其他资源通过实践重新建构新的文化、新的文学。弹幕批评为这一愿景提供了新的契机。

弹幕批评首先要立足于弹幕评论的文本。文本是批评的根基,阅读是批评的途径。要细化某一作品或网站的弹幕评论,并归类整理。利用好现有技术,例如爬虫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大量弹幕评论的文本,并根据不同的媒介形式归类,以保证对弹幕评论的批评准确有效。

当前,弹幕评论的使用者广泛使用“数据库读取”的方式评论视频[8]。同样,作为对弹幕评论的“批评”,不仅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改进原有的批评方法,通过跨学科研究的方式学习、继承其他领域优秀的方法与成果,还应该结合本土与国际上最新的文学批评研究成果开展实践与创新活动。

此外,弹幕评论在我国具有较强的本土特色,在挖掘弹幕评论本身具有的一般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其独异性的文化特色,并纳入当代文艺批评版图内,这给予了弹幕批评巨大的发展场域。

分析弹幕评论的语言与修辞性是弹幕批评的重中之重。对弹幕评论的语言分析是弹幕批评的基础。弹幕评论具有字数限制,一般比较精致与短小。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碎片化、无深度、同质且无效的评论。这就需要语言学研究的介入,分析弹幕评论的语法、语用、逻辑及规律,研究弹幕评论究竟是什么,包含那些特点以及弹幕评论具有哪些功效等等。

修辞性也是弹幕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辞性研究的含义在于注重文本中修辞性语言的内在含义。希利斯·米勒曾指出,在研究外部关系之前有必要阅读文本,因为外部的关系本身需要一种修辞分析[9]。

对弹幕评论的修辞性研究是沟通文本的内部与外部研究的中介,要求批评家们探索文本修辞性的生成历史。弹幕本身的语言并非具有一些学者认为的片面且无深度的特点,相反,许多弹幕评论具有很强的文本修辞特点,比如“懂王”“立刻有”等等。对这些具有修辞性特点的评论语言进行分析,就在不经意间将文本的内部与外部研究结合了起来。

实现弹幕批评的诸种可能性不能缺少外部研究维度。横向上,通过研究弹幕评论的文艺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甚至是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纵向上通过对弹幕评论的知识考古学、语言学以及修辞性分析,多维度、宽领域地构建起弹幕批评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理论的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理论中存在的对关键概念之间以及概念之间关系的诸种质疑,以保证理论的活力,要以多元开放的视角理顺质疑,以避免外界对弹幕批评理论的诸种贬斥。

弹幕批评研究要将伦理维度贯穿其中,即弹幕评论的内容是否与评论之外的伦理理论与行为相对应。弹幕评论作为当下流行且传播广泛的文学文本,对我们的思想道德影响广泛且深远。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已经与社会生活广泛结合,通过阅读弹幕评论进行研究与分析,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从这一维度了解当今社会伦理状况的真实情况,治理极端的不良情况;另一方面促进新的伦理守则的产生,无论是弹幕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具体做法分为三步。

首先,制定相关的弹幕礼仪,对弹幕评论行为进行规范,拒绝低俗不良内容的弹幕。

其次,利用技术手段控制弹幕推送。一方面,过多的弹幕不仅影响阅读,甚至喧宾夺主,影响对弹幕评论本身的對象如视频、电影、电视等内容的观看;另一方面,控制弹幕评论内容,如抵制与追星、刷流量,等于与资本市场挂钩。

最后,由于各大弹幕视频平台多采用社区化运营的方式,因此,打造良好、规范的弹幕社区环境十分重要。加大对弹幕礼仪与社会公序良俗的宣传力度,建立舆情监管机制,完善举报监督功能,避免弹幕语言的暴力,切实提升弹幕评论主体的伦理思想道德水平。

三、结语

时至今日,人们对弹幕起源及分析虽然大体达成了一致,但在叙述中仍有许多语焉不详且相互抵牾之处,比如国际上针对弹幕的研究论文是否真的很少?日本作为弹幕的发源地,为什么与中国弹幕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弹幕应该作为媒介还是文学看待?弹幕究竟有没有破坏性?弹幕一词的演变究竟经历了那些变化?是什么在操控这种变化?这些问题还等待我们开展进一步的探索。

对此,我们要利用批评积极介入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避免消极事件的发生。

实现弹幕批评的诸种可能应该从内外两部分加强引领。从内部来说,应加强对弹幕评论内容的规范,稳定弹幕评论的基础,使之与传统评论区别开,保证弹幕批评的特殊性。从外部来说,则要顺应弹幕评论的趋势,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文艺批评大众化民主化进程。弹幕带来的交互性与体验感,有利于降低原有批评的门槛,满足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地保护与引领弹幕批评进一步发展,对实现中国话语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米歇·尔赛尔.分支:时间、事件与来临哲学[M].伦道夫·伯克斯,译.伦敦:布鲁姆斯伯里学术出版社,2020:98.

[2] 西蒙·摩根华生.德里达词典[M].伦敦:统一出版社,2010:48.

[3] 邵燕君,王玉玊.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M].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8:60.

[4] 王鲲.火了几年的弹幕还“香”吗?[J].上海信息化,2021(1):51-52.

[5] 包雅玮.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爱国表达的新特征[J].中国青年研究,2021(7):97.

[6] 德里达.论文字学[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23.

[7]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3-4.

[8] 肖怡帆,李雷.弹幕能否参与文艺批评[N].社会科学报,2021-05-20(006).

[9] 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构主义[M].郭英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43.

作者简介 张沈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学理论。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弹幕
《2019优酷年度弹幕报告》出炉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银屏戳笑点,弹幕知我心
脑内弹幕
搞笑弹幕一箩筐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当四大名著遇上弹幕
追忆黄药眠
巴人及其文学论著对我国现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序文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