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腕踝上三寸内外侧各有一个三经交会穴*

2021-04-17李志道朱聪颖马先林

河南中医 2021年2期
关键词:针灸大成交会穴针感

李志道,朱聪颖,马先林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市滨海新区杭州道街向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 300451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经脉上的腧穴也是左右对称。三阴交位于内踝上三寸,是足三阴经交会穴。受此启发,笔者依据腧穴的命名、针感等内容,推导出腕踝内外上三寸各有一个三经交会穴的假想,分别是三阴交、悬钟、会宗、间使。若交会穴新提法忝列针灸基础研究,可促进临床研究发展,现报道如下。

1 三经交会之四穴

1.1 三阴交穴名释义:三,数词,三个;阴,阴经;交,合也,交会。穴处足太阴、少阴、厥阴三条阴经之交会处,故名。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局部解剖:比目鱼肌→趾长屈肌;大隐静脉,胫骨后动脉、静脉;浅层有小腿内侧皮神经、隐神经,深层有胫神经。针感:局部酸麻胀感,或传至足跟、足心、足大趾及足小趾,也可引起下肢抽动。从胫骨内侧缘呈45°角进针,向后针刺时,针尖刺激至胫神经有放电样针感传到足跟及足心,且沿胫神经分支足底内外侧神经传导至足大趾及足小趾[1];当针尖碰到隐神经时,针感向下沿小腿内侧传至足内侧缘。

足太阴经:“起于大指之端……上腨内,循胫骨后”;足厥阴经:“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足少阴经:“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针刺三阴交产生针感到达的部位与足三阴经循行相符,可以证明针刺点为三阴经交会点,即三阴交穴为下肢三阴经交会穴。

1.2 悬钟穴名释义:悬,系也,倒挂;钟,乐钟也。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其处到外踝尖如悬挂之钟,故名。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与胫骨之间。本定位与国家标准不同,已有专文论述[2]。局部解剖:胫骨与腓骨之间,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有胫前肌间动、静脉支;腓深神经。针感:局部酸胀感,或传至足背部及第1至第5足趾。

针刺此穴时,针尖若刺激到腓深神经,针感可达足背,沿内侧支第一趾间隙背面或第1、第2趾的相对缘;沿外侧支到达外侧三个跖骨间隙或第2至第4跖趾关节。

足少阳经:“下外辅骨之前……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足阳明经:“下循胫外廉……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入大指间,出其端”;足太阳经:“以下贯腨内……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悬钟穴下的腓深神经分布与三阳经循行分布基本一致,由针刺悬钟穴产生的针感推断,悬钟应为足三阳经交会穴。

虽然从穴名释义中看不出本穴与交会穴有关,但《针灸甲乙经》叙述悬钟位置时记载:“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且《外台秘要》等古籍均解作“足三阳之大络”。“足三阳络”指本穴为足三阳经相联络处,也说明悬钟为足三阳经交会穴。

1.3 会宗穴名释义:会,合也,汇聚;宗,聚也。寓本穴为手三阳经汇聚之处,故名。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的桡侧缘。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骨桡侧缘→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食指伸肌;有头静脉,骨间后动脉、静脉;浅层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后神经。针感:局部酸胀感,可传至手背。

骨间后神经为传出神经,主支配指总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食指伸肌,其功能主要是使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伸展。

手少阳经:“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出臂外两骨之间”;手阳明经:“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循臂上廉”;手太阳经:“起于小指之端……直上循臂骨下廉”。

由针感和穴下骨间后神经支配的肌肉正位于手三阳经循行部位可得知,会宗为手三阳经交会穴。会宗与三阳络相距1寸,各版本穴名释义均认为三阳络穴为手三阳经别络交会,会宗统三阳络,且处三阳经之中间,联系三阳,汇聚三阳经于一处,亦为手三阳经交会穴之佐证。

1.4 间使穴名释义:间,隙也;使,令也,臣使,联络。心为君主血,心包为臣使主脉,穴在前臂两筋之间,联络手少阴经与手厥阴经,故名。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膜;有前臂正中动脉、静脉,前臂掌侧骨间动脉、静脉;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深部正中神经,前臂掌侧骨间前神经。针感: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进针,针感为酸胀感;沿桡侧腕屈肌腱尺侧缘进针,针感为麻胀感,或传至前臂及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桡半侧指端。

沿桡侧腕屈肌腱尺侧缘进针,针尖触及正中神经时,针感沿前臂可达大鱼际、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桡半侧指端,且正中神经可以支配指浅屈肌,支配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中节指骨屈曲。前臂掌侧骨间前神经支配拇长屈肌,其功能是使拇指末节屈曲;支配第1、第2指深屈肌,其功能是使食指、中指末节指骨屈曲。

手厥阴经:“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太阴经:“循臂内上骨下廉……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手少阴经:“循臂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可见,针感传导位置及神经支配的肌肉分布正是手三阴经循行部位,故手三阴经络均汇聚在该穴处,间使为手三阴交会穴。

2 三经交会穴扩大了主治范围

穴用主治方面,选择《针灸甲乙经》和《针灸大成》两部不同时代,但有发展传承的典籍作为来源依据。

2.1 三阴交《针灸甲乙经》中记载三阴交主治只有一条:“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仅涉及三个病证。

《针灸大成》中三阴交的主治增加许多:“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脾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痃癖,腹寒,膝内廉痛,小便不利,足痿不能行,疝气,小便遗,胆虚,食后吐水,梦遗失精,霍乱,手足逆冷,颊车蹉开,张口不合,男子阴茎痛,脐下痛不可忍,小儿客忤,妇人临经行房,羸瘦,癥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去血过多,血崩晕,不省人事。”

可以看出,《针灸大成》记载的三阴交主治范围已远超《针灸甲乙经》,扼要分析上述病证,不仅限于脾,和肝肾亦关系紧密。三阴交之所以称为三阴交会穴,就是因为其主治及针感覆盖三条阴经。

笔者根据三阴交是足三阴交会穴这一特点,求证于临床,效果多验。《应重视穴名对主治作用的启发》[3]一文中这样归纳其功能、主治、作用机理:“脾统血,生血;肝藏血,肾藏精,该穴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精血同源,因此决定了三阴交为精血之穴。但凡精亏血少所导致病证皆可以本穴治疗,如眩晕、耳鸣耳聋、目疾、心悸、失眠、健忘、胸胁隐痛等。由于肝经过阴器,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足少阴之筋并太阴之筋而上结于阴器;足三阴经交会于任脉的中极、关元,任主胞胎(可理解为主男女生育),故男女生殖病证皆可以本穴作为治疗主穴之一。如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遗精、阳痿、不孕不育等。又由于肾主水,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故凡水肿、小便不利皆以本穴为治疗主穴之一。可见,三阴交作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不仅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疾病,还可以治疗脾胃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男科及小儿疾病。”不仅进一步扩大了主治范围,还总结了功能与作用机理。

2.2 悬钟《针灸甲乙经》记载悬钟主治有两条:①腹满,胃中有热,不嗜食,悬钟主之。②小儿腹满不能食饮,悬钟主之。

《针灸大成》记载悬钟主治:“心腹胀满,胃中热,不嗜食,脚气,膝胻痛,筋骨挛痛足不收,逆气,虚劳寒损,忧恚,心中咳逆,泄注,喉痹,颈项强,肠痔瘀血,阴急,鼻衄,脑疽,大小便涩,鼻中干,烦满狂易,中风手足不随。”

《针灸甲乙经》记录悬钟主治仅涉及足阳明经病证,其他并未涉及。《针灸大成》增加了悬钟的主治范围,足阳明经、足太阳经及其他相表里经络病证均有所涉及,作为足少阳经穴位,其主治本经病证并不需赘述,因此,从古代经典文献记载的主治作用看,悬钟符合足三阳经交会穴特征。

临床中对悬钟功效研究较多的是其治疗颈椎病、落枕、偏头痛、耳鸣、中风、腰腿痛[4-6]等疾病的研究,辛思源等[7]研究悬钟与三阴交两个穴位的经穴效应,认为两者具有循经特异性和相对特异性两个方面的特异性关联,两者联合应用起到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作用,可以治疗癔病性瘫痪、脚气、痿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三阴交透悬钟可治疗痛经、头痛;悬钟透三阴交可治疗鼻出血、结节性红斑、偏头痛、落枕等。

根据悬钟穴属于足三阳经交会穴推导,其主治范围可以包括足三阳经及足三阳腑的相应病证,是否如此尚需进一步验证于临床。

2.3 会宗《针灸甲乙经》记载会宗主治只有一条:“聋,翳风及会宗、下关主之。”《针灸大成》记载:会宗主治:“主五痫,肌肤痛,耳聋”。《针灸大成》在《针灸甲乙经》会宗穴治疗耳聋的基础上增加了五痫和肌肤病的主治,除本经主治耳聋外,五痫与肌肤病皆不属于三阳经主治范畴。根据会宗属手三阳经交会穴推导,其主治范围应可扩展到手三阳经分布的上肢、肩背、颈项、头颅、五官等部位,是否如理论一样,尚需进一步验证于临床。

研究表明,会宗与悬钟相配治疗颈项部疾病疗效可靠[8],究其原因,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循行均汇集颈项部,这或可作为三经交会穴佐证之一。

2.4 间使《针灸甲乙经》记载间使主治:“卒心中痛,螈互相引,肘内廉痛,心敖敖然,间使主之。热病烦心善呕,胸中淡淡,善动而热,间使主之。心痛善悲,厥逆,悬心如饥之状,心淡淡而惊,大陵及间使;头身风,善呕怵,寒中少气,掌中热,急腋肿,间使主之。”

《针灸大成》记载间使主治:“主伤寒结胸,心悬如饥,卒狂,胸中澹澹,恶风寒,呕沫,怵惕,寒中少气,掌中热,腋肿肘挛,卒心痛,多惊,中风气塞,涎上昏危,喑不得语,咽中如梗,鬼邪,霍乱干呕,妇人月水不调,血结成块,小儿客忤。”

根据三经交会穴推导,间使除治疗心包经所主心、胃、胸部、神志病以外,还可以治疗肺、咽喉等疾病。《针灸甲乙经》与《针灸大成》对间使穴的主治记载均较多,《针灸大成》中间使穴除了治疗心包经病证外,心经及肺经也有涉及,这在文献上给予间使是手三阴经交会穴有力支撑。

内关透间使配合郄门可治疗心胸疾病,如心慌气短,胸闷胸痛,咳嗽气喘[9],因心主血脉,肺主呼吸,肺朝百脉,心肺同居上焦,故选择内关透刺间使、郄门同经组合以治之。

从三阴交、悬钟、会宗、间使四穴的现代解剖学神经分布,以及针刺四穴后针感循行分布,悬钟、会宗、间使与三阴交一样,均符合三经交会穴特点,虽然不能将现代的神经与经络完全等同,但经络包含神经是无可争辩的。《针灸甲乙经》和《针灸大成》的记载中,悬钟、会宗、间使三穴的主治与三经交会穴主治范围尚有一定差距,但不能排除是人们对以上三穴认识的还不够清楚,这也是作者撰写本文的目的。

3 基础研究能促进临床研究

中医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有基础研究提高,才能促进临床研究提高。当代针灸基础研究不可谓不多,多集中在单穴或组穴治疗疾病的研究上[10-16],经络现代研究也非常盛行,这些基础研究虽然都促进了针灸理论及临床的发展,但相对的对传统理论的突破性继承发展则较为少见,这与中医特殊的传承体系相关,《黄帝内经》等经典多出自汉代以前,后世多论广而少创造。

后代创造性地继承发展针灸理论体系的典型例子是八脉交会八穴,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标幽赋》中认识到“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纲纪”,正是在这一理论创新下,根据八会穴与八脉相关联的这一特点,不断在临床中探索,增加了八脉交会穴主治病证范围,使其应用范围大大增加,促进了针灸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因与本文关联不大,不一一列出。

笔者曾从传统与现代两方面尝试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研究,如传统的“胆经四透”[17],与解剖学结合的分经得气治疗坐骨神经痛[18],提出若干组穴,并由学生总结了《李志道组穴》[19]之拙作,开拓了选穴新思路,提高了临床疗效。

虽然本文提出腕踝上三寸内外各有一个交会穴的新概念,忝列基础研究,但是,除三阴交穴之外,其余三穴临床研究有限,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如果笔者的观点能成立,相信日后对于此四穴的临床研究会起到促进作用,其主治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展。

猜你喜欢

针灸大成交会穴针感
《针灸大成》治疗泄泻浅析*
针感量表的研究现状及新量表的设计思路
“龙虎交战”针法针刺八脉交会穴对偏头痛患者头痛天数及血清CGRP表达的影响
《针灸大成》治疗赤带的经验浅析
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研究
《针灸大成》中列缺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Study of the thermal pain threshold latency of acupoints based on Fei Teng Ba Fa
视觉针感量表在脑卒中手痉挛状态治疗中的应用※
《百症赋》治疗妇科疾病取穴配方特点浅析
浅析痛针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