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药法象理论浅析五苓散的功效及配伍

2021-04-17杨海林李欠邱黛玉

河南中医 2021年2期
关键词:利水渗湿阳化猪苓

杨海林,李欠,邱黛玉

1.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伤寒杂病论》一书,在流传过程中被后世医家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中的大多数方剂通常被后人称之为“经方”或“汉方”,而五苓散就是传统经方的代表方之一。《伤寒论》中五苓散方主要出现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和《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等篇中,在第71条、第72条、第73条、第74条、第141条、第156条、第244条和第386条中均有论述,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腑证中的蓄水证、水逆证、水痞证以及霍乱偏表、偏热证[1]。另外,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和《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中也有对该方的论述[2]。方中药物组成为猪苓、茯苓、泽泻、白术和桂枝,药量比例为3:3:5:3:2;功效为利水渗湿,温阳化气[3]。可见五苓散的功效与机体的水液代谢密切相关。清代名医徐灵胎曰:“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4]笔者通过查阅古籍文献资料,整理古代医药学家运用法象理论解释药物的功效机理,对五苓散的功效及配伍分析如下。

1 猪苓与茯苓的功用

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功效为利水渗湿[5]。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宁心[5]。

猪苓与茯苓皆为多孔菌科真菌的干燥菌核,二者性味相同,功用相近,皆有利水渗湿之功效。清代药用植物学家邹澍曰:“盖凡草木所生之物,入土即放芽发叶,其有不放芽发叶者,则感地下阴湿,溃烂无余。惟茯苓猪苓,得木气而生于地下,既不茁萌挺茎,又不溃腐消败,是其却湿可知。乃复久而不变,则非特能却湿,且能化湿气为生气矣。”[6]古人认为,草木入土后通常会有两种可能,一是生根发芽,二是感地下阴湿而腐烂,而猪苓与茯苓既不生根发芽,又不溃败腐烂,则说明二者皆可以化湿,且化湿气为生气。因此,《神农本草经》言猪苓“利水道”[7],茯苓“利小便”[7]。

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曰:“猪苓是枫树苓。”[8]明代李时珍曰:“猪苓亦是木之余气所结,如松之余气结茯苓之义。他木皆有,枫木为多耳。”[9]明代缪希雍曰:“茯苓生于古松之下,感土木之气而成质。”[10]清代刘若金曰:“茯苓,本古松灵气沦结成形。”[11]因此,古人用药一定是枫树下之猪苓、松树下之茯苓。

猪苓与茯苓皆为树下之“苓”,二者皆可“利水渗湿”。但古人用时,或相须为用,或各自为用,认为二者利水渗湿并不相同,而原因在于二者所寄生的树木,即枫树与松树之不同。邹澍[6]认为,松树挺拔劲正,枫树柔弱易摇;松树纹理粗疏,枫树纹理坚细;松叶入冬青翠不凋,枫叶入冬鲜赤即落。因此,松树性刚,属阳;枫树性柔,属阴。邹澍又曰:“茯苓属阳,治停蓄之水不从阳化者;猪苓属阴,治鼓荡之水不从阴化者。”[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阳化气,阴成形。”[12]性质属阳者,侧重化气;性质属阴者,侧重成形。《类经》言:“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13]因此,茯苓“利小便”,治疗作用侧重于津液形成前的“化”;而猪苓“利水道”,侧重于津液形成后的“利”。同时也说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中,茯苓与猪苓相比,多“健脾”与“安神”的功效,正是由于猪苓使水液从“阴化”,有直接“利水道”的功效;而茯苓“阳化”,除“利小便”之外,还可从阳化以健脾、安神。

五苓散中同时运用“二苓”,既可使水湿从阳以化气,又可使化气后的津液从阴以滋养全身,而后形成小便,促进机体整体的水液代谢。

2 泽泻与白术的功用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的干燥块茎;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功效为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5]。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功效为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5]。

泽泻与白术二者配伍,除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的“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之五苓散证之外,也见于该篇的“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之泽泻汤证,且泽泻汤方中仅由泽泻和白术两味药组成,泽泻五两、白术二两[2]。因此,泽泻和白术也与治疗水饮密切相关,但二者的治水原理又不相同。

泽泻归肾、膀胱经,为下焦治水之药;白术归脾、胃经,为中焦治水之药。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中曰:“泽泻,水草也。凡水草、石草,皆属肾,其性主升……泽泻形圆,无下行之性矣。春时丛生苗于水中,独茎直上,秋时白花作丛,肾之肺品也。”[14]古人认为,泽泻球茎形圆,能“动”;独茎中空直上,能“通”;最后发为白花,犹如引水液上达于肺。对于白术,邹澍则曰:“术之为物,开花于初夏,结实于伏时,偏于湿气弥漫之际。”[7]认为白术生长于长夏湿气主令之时,在外可抵御湿邪,在内可固守中焦脾胃之气。

3 桂枝的功用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功效为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5]。

历代学者对桂枝有颇多争议。在《神农本草经》中,桂有“牡桂”与“菌桂”之分,菌桂亦作“箘桂”[5],二者何为桂枝,邹澍认为应以形似而名之。牡与牝相对,即雄性与雌性,桂的尖部只去粗皮而不去心,形象似“牡”;“箘”为大竹,桂的本根去心而留皮如竹,且箘桂去心而卷,形象似“牝”,故“箘桂”为今之肉桂,而“牡桂”为今之桂枝[15]。

邹澍曰:“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色赤,条理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色赤属心,纵横通脉络,故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15]桂枝味辛、甘,性温,辛甘发散为阳;色赤,五行属火,而火曰炎上,有宣通的作用。火在脏为心,在腑为小肠。在《素问·经脉别论》[14]中,有关水液输布的阐述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一过程心火在上,助其宣通;“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这一过程为小肠火在下,助其宣通。因此,桂枝可以增强心与小肠的宣通力量,即桂枝具有“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而非直接参与“利小便”。肉桂气厚,可以增强下焦小肠火之力,因此也有将五苓散方中的桂枝换成肉桂去应用,在此不多加讨论。

4 五苓散的功用

综上所述,在五苓散的配伍当中,白术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补脾土之虚;桂枝宣通,助脾气散精,又助茯苓之阳化,使水饮阳化成水气津液,如同“生水”变“熟水”;泽泻助其上归于肺,如同“死水”变“活水”;猪苓再将阳化后的“活水”阴化成形,以滋养全身,如治疗口渴、口燥等症;桂枝、泽泻再助猪苓将凝结后的水液下输于膀胱,通调水道而治疗小便不利。方中五味药物相互配合,使“水精四布”,共奏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其功用为方中五味药物相互配合的结果,没有孰重孰轻,五者缺一不可。

猜你喜欢

利水渗湿阳化猪苓
Effectiveness of Zhuling decoction (猪苓汤) on diuretic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论治淋证的用药规律研究
通阳化浊方与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的粪便代谢组学比较研究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软组织肉瘤的发病机制及治法
猪苓汤联合抗生素治疗老年女性复发性下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
基于分级用药理论的沈氏女科利水渗湿药应用分析*
猪苓的利水渗湿作用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猪苓汤治疗肾系疾病验案3则
猪苓微粉浸膏提取工艺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