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研究进展*
2021-04-17任娟曹振健汤智勤周奕阳孙帅
任娟,曹振健,汤智勤,周奕阳,孙帅
1.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上海 201802;2.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3.上海市长海医院,上海 200043
月经是由脏腑、天癸、气血、经络相互协调作用而产生的。月经不调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因脏腑功能异常、气血失调等引起,表现为月经周期、经量和经期异常,并伴随月经周期出现腰酸腹坠等不适的症状[1],对女性的生活、心理和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西医多以雌孕激素联合疗法进行周期治疗[2],但停药后病情易反复,且长期服用激素易患他疾。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是根据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根据卵巢周期变化的不同阶段及机体的阴阳消长,采用补肾、疏肝、健脾来调理冲任、调治气血、调养胞宫的方法,其治疗月经不调有其独特优势与特色。
1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的理论依据
1.1 肾为天癸之源,以补肾调周为主《医学正传》中阐述了月经产生的机理:“月经全借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血日以干涸。”肾藏精,血养精,气生血,气血和调,则精充肾固。《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月经以时下”。
女子血海盈亏有期,是在机体脏腑功能畅调、气血津液充沛的情况下,肾气盛衰决定着天癸的至与竭,经过肾阴的充实,天癸形成,再通过肾阳的温煦、推动作用,天癸化赤为经血,维持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之间的平衡[3],经过冲任二脉输送至胞宫,由胞宫具体体现其散泻功能,血海充盈后定时排除,即为周期性月经。因此,肾虚是本病的关键。肾精足则气血生化有度,血海充盈,因而出现月经正常来潮;反之,则出现月经不调。
1.2 女子以肝为先天,辅以疏肝叶天士:“女子以肝为先天。”宋代陈自明言:“大率治病,无论其所主……女子调其血,气血,人之神也,不可不谨调护。然妇人以血为基本,气血宣行,其神自清。”《济阴纲目》言:“大抵气行血行,气止血止,故治血病以行气为先。”张景岳认为:“冲脉为月经之本。”肝藏血、冲脉亦隶属于肝,月经和肝不可分割”。
肝以阴血为主,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喜调达而恶抑郁。肝气不疏,肝失疏泄,气机壅滞不通,任脉阻滞不畅,则经血下注不及;肝血亏虚,肝郁化火,灼烧阴津,则阴血不足进而血海枯少,亦无血可下。因此,肝郁气滞或肝血虚是本病的主要因素。
1.3 脾胃生化之源,注重补益《景岳全书》曰:“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兰室秘藏》中有“妇人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而致经水断绝不行,或病中消,胃热,善食渐瘦,精液不生。夫经者,血脉津液所化,津液既绝,为热所烁,肌肉消瘦,时见渴燥,血海枯竭,病名曰血枯经绝”。
脾胃是滋养元气的根本,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一旦脾胃功能不足,气不得生、血不得化,便会导致妇人月经的延期、量少甚或闭经[4]。血者,乃水谷精气,和调五脏,洒陈脏腑,在男子化为精,在妇人则下为月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冲为血海,若阳明胃土燥竭,则血海枯竭,经行不畅,出现月经量少,甚至闭经。如傅青主言:“不损天然之气血,便是调经之大法。”由此可见,健脾益胃,脾胃调和则血自生,月经才能如期而至。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根据月经周期不同阶段肾的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变化规律,以补肾为原则,给予周期性用药来调节全身脏腑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模仿妇女月经生理周期,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功能,改善生殖轴的内分泌,促进排卵,取得治疗效果。
妇女以血为主,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5],由脏腑所化生,气为血之帅,血赖气之推动以周流,气血调和,则月经正常,否则异常。运用中药不仅可以促进排卵、加强黄体功能、帮助子宫内膜剥脱等,还能弥补了单纯运用西药进行治疗的缺点,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2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月经不调
2.1 月经期月经第1天至第4天为月经期,内膜约为3 mm以下,本期的生理特点是肾中的阳气增长到一定程度,重阳必阴,在阳气的推动下促使胞宫由封藏转为疏泄,即经血由胞宫而下,气随血泻。治疗应因势利导,活血行气或引血下行,顺从胞宫“泄而不藏”的状态,祛离经之血瘀,以生新精血,月经来潮既是本次月经的结束,又是新周期开始的标志。临证治疗以活血理气调经为主,方选红藤方或血府逐瘀汤,具体药物组成:大血藤30 g,牡丹皮10 g,香附10 g,黄芪30 g,蒲黄10 g,益母草30 g,路路通10 g,王不留行10 g,泽兰10 g,红花10 g,牛膝10 g,甘草3 g。如内膜厚者加土鳖虫10 g;小腹坠胀者加蒲公英10 g;小腹胀满者加枳壳10 g;腹痛者加延胡索15 g,白芍15 g,紫苏子15 g。每日1剂,水煎400 mL,早晚分服。
方中大血藤活血化瘀止痛;牡丹皮活血化瘀、清热凉血;香附调经止痛;黄芪补脾益气;蒲黄、益母草活血散瘀调经;路路通利水通经;王不留行、泽兰、红花活血通经;牛膝补肝肾,逐瘀通络;甘草调和众药;土鳖虫破血逐瘀;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枳壳行气宽中;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白芍柔肝止痛;紫苏子行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理气调经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红藤方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抑制子宫内膜增生与分化,促进细胞凋亡,减少其生长潜能[6]。红藤中葡萄糖苷能显著抑制羊精囊中前列腺素合成酶,研究表明其善排脓破血,治血气、心腹痛、破症结,与方中其他药合用有活血化瘀、化瘀止痛,消除盆腔粘连之功效;红藤方通过改善子宫、卵巢、盆腔异位病灶的血液供应,增强对异位病灶的软化、吸收,清除病灶的炎性物质,调整免疫功能,可以清除盆腔内的炎性物质,改变异位病灶聚、黏、滞现象,促使瘀血吸收[7]。
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血府逐瘀汤可改善微循环,增强吞噬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导致的内分泌失调及月经紊乱有显著疗效,能激发子宫内膜及卵巢自我调节与修复功能[8]。也有研究表明[9],血府逐瘀汤可解决米非司酮蜕膜作用不彻底而导致蜕膜残留的问题。
2.2 卵泡期月经第5天至第11天为卵泡期,未到黄体期,内膜约为4~7 mm,本期的生理特点是精血耗伤、血海空虚,胞宫逐渐修复蓄积,藏而不泄,呈现出阴长的生理变化。治疗应以促进卵泡生长为主,为天癸至(排卵)创造条件,治疗以补肾益阴养血为主,方选二地汤,具体药物组成:熟地黄15 g,生地黄15 g,山药10 g,山萸肉10 g,白芍10 g,女贞子10 g,桑寄生10 g,香附10 g,牡丹皮10 g,丹参20 g,杜仲10 g,牛膝10 g。水煎400 mL,每日2次,早晚分服。如有生育要求,监测基础体温,予长卵泡中药,体态偏胖加茯苓10 g,白术10 g,陈皮10 g;体质偏寒者加淫羊藿15 g,紫石英10 g。
方中熟地黄、生地黄填精益髓补血、养阴生津;山药、山萸肉补肾阴;白芍养血调经;女贞子滋补肝肾,强腰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强健筋骨;香附调经止痛;牡丹皮活血化瘀;丹参活血通络,祛瘀止痛;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茯苓、白术、陈皮健脾和胃祛湿;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紫石英暖宫。
子宫内膜血管受多种激素和生长因子调控,以靶向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路特异性最高[10]。二地汤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孕激素介导的卵泡成熟等信号通路,可增加雌二醇含量和上调靶器官雌激素受体表达,发挥类雌激素样作用[11],方中熟地黄有显著的促内皮细胞增殖效应[12],能改善种植窗期促黄体生成素(luteimizing hormone,LH)水平,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间的平衡关系[13]。
2.3 排卵期月经第12天至第16天为排卵期,内膜约为7~8 mm,本期的生理特点是阴血渐增,经血充盛,阴长至重向阳转化,重阴转阳。治宜平补阴阳,并佐以理气活血,激发成熟的卵泡排卵及促进黄体发育。治疗以养肾健脾为主要治疗大法[14],方选定经汤,具体药物组成:熟地黄15 g,白芍10 g,茯苓10 g,白术10 g,当归10 g,巴戟天10 g,菟丝子10 g,女贞子15 g,牛膝10 g,茺蔚子10 g,制香附12 g。每日1剂,水煎400 mL,早晚分服。
方中熟地黄填精益髓;白芍养血调经;茯苓、白术,健脾和胃;当归活血通经;巴戟天、菟丝子、女贞子,补肾阴阳;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充蔚子活血调经;制香附调经、行气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5],定经汤补养肝肾,可起到调理月经、促排卵的作用,可增加正常卵细胞与卵裂细胞数,并可调节机体激素水平,达到增强卵泡质量的作用[16]。张磊等[17]通过大鼠实验探讨定经汤治疗卵巢早衰的生物学机制,发现定经汤一方面直接调节垂体-肾上腺轴生物分子;另一方面间接通过下丘脑调节垂体-肾上腺轴生物分子,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不良等疾病。方中菟丝子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有兴奋作用,有利于卵巢黄体的形成,可提高性腺的受体,改善下丘脑-垂体-卵巢及肾上腺、甲状腺功能,从而调整内分泌功能[18]。
2.4 黄体期月经第17天至第28天为黄体期,内膜约为9 mm以上,本期的生理特点是阴盛阳生渐至重阳,阳盛则开,祛旧生新,血海由满逐渐发展为溢泻,发为月经。治疗应促进黄体的生成,进入下一个月经周期。治疗以疏肝补肾活血调经为治疗大法,方选柴胡疏肝散,具体药物组成:柴胡10 g,枳壳10 g,白芍10 g,香附10 g,甘草3 g,黄芪10 g,桑寄生10 g,牛膝10 g,丹参10 g,蒺藜10 g,牡丹皮10 g。黄体期乳房胀痛加八月札10 g;血脂高加白术10 g,决明子10 g;皮肤有粉刺、丘疹时加马鞭草10 g,蒲公英10 g,薄荷5 g。每日1剂,水煎400 mL,早晚分服。
方中柴胡、枳壳、白芍、香附、甘草,疏肝解郁、行气调经;黄芪益气健脾;桑寄生、牛膝补肝肾;丹参活血通络,祛瘀止痛;蒺藜平肝解郁、活血祛风;牡丹皮凉血活血散瘀;八月札疏肝和胃、活血止痛;白术补气健脾;决明子清热润肠;马鞭草活血散瘀;蒲公英消肿散结;薄荷清头目、透疹。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可影响机体发育、月经和性功能,还参与机体内环境和物质代谢的活动。柴胡疏肝散可使血中催乳素、雌二醇水平降低,雌激素受体表达明显减弱,孕激素受体明显增加,可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19],显著降低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皮质醇含量[20]。
3 结语
中医药在治疗月经不调的过程中,最大的优势在于因人而异,注重个体间差异,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又注重卵巢的周期性变化与临床用药相结合,根据患者的气、血、虚、实、寒、热,使用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方式,根据患者月经周期的临床表现及出现的并发症状随症加减。目前,多种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已运用在月经病中,如针刺、艾灸、药物熏蒸、中药直肠滴入等,使中医药治疗月经病更系统化,疗效较为稳定,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目前,部分月经不调患者虽临床治疗有效,但治疗停止后容易出现病情复发,治愈率不高。今后需严谨临床科研设计,加强长期随访跟踪,在治疗方法上更加精准中医分型,不断创新和改进治疗措施和方法,更好地发挥中医诊疗的特色,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