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临床研究进展*

2021-04-17冶尕西季德江马静关淑婷

河南中医 2021年3期
关键词:结果显示西药中风

冶尕西,季德江,马静,关淑婷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宁夏银川 750021

脑卒中是目前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研究显示[1],其患病率高达1114.8/10万,死亡率为患病率的1/1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每年新发脑卒中约有200万例,而且还在以每年8.7%的速率迅速增长[2]。脑卒中属于中医学“中风病”的范畴,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中医学称失眠为“不寐”“不得卧”等,包括难以入睡,或易醒,或早醒,或醒后无法入睡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彻夜无法入眠。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能入阴。中风后失眠在中医学中称之为“并病”,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发病后患者比较容易出现焦虑抑郁,也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一年后有自杀倾向的概率高达6.6%[3],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睡眠问题,及时有效地干预。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 针刺治疗

1.1 单纯针刺疗法目前,许多临床试验表明,单纯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中风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疗效甚至好于西药治疗。研究表明[4],针刺可提高患者体内内源性褪黑激素的分泌,从而降低匹兹堡睡眠量表评分,如加快入睡时间、延长觉醒时间、提高睡眠质量等。

1.1.1 调督 督脉与脑联系密切,李时珍《本草纲目》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循行入络脑,头为诸阳之会。《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故取督脉穴可调神安志,平衡阴阳,可自眠。王艳君等[5]采用调督安神针法(选穴百会、风池、神门、四神聪、安眠、神庭等)与口服艾司唑仑片对比发现,调督安神针法的治愈率和显效率要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勾明会等[6]使用调督安神法针刺(选穴百会、神门、安眠、神庭、印堂、三阴交等)治疗原发性轻中度失眠,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高达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7%。李佩芳等[7]同样使用通督调神针刺法(选穴神庭、脑户、百会、风府、大椎、神道、印堂等)治疗睡眠障碍,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通督调神针刺法优势明显(P<0.05)。

1.1.2 重用阴跷、阳跷交通阴阳 《灵枢·寒热病》载:“阴、阳,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卫气的运行依赖阴跷、阳跷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则阳跷盛,主目张不易睡。吴云龙等[8]治疗失眠时,主穴选用申脉、照海,配合辨证取穴,结果显示,有效率为96%,治愈率为76%。

1.1.3 子午流注针刺 《素问·八正神明》云:“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子午流注是依据经脉气血受自然界影响有时盛,有时衰,并有一定规律而制定的针刺法。“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以中医针灸“人与天地相应”观点为理论基础。刘芳等[9]通过申酉时针刺四神聪穴与口服西药治疗失眠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申酉时针刺四神聪穴有效率为87.5%,而口服西药组为75.4%(P<0.05)。廖雪等[10]采用择时取穴的“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治疗失眠,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高达94.44%,对照组只有69.44%。蒋迎鸾[11]采用补母泻子配合十二经脉气血运行顺序的“子午流注纳子法”治疗失眠,结果显示,治疗组(“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的有效率高达95.2%,明显高于对照组(普通针刺)的8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特殊配穴疗法

1.2.1 “老十针” “老十针”组穴是王乐亭教授根据李东垣《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方义所创立,意在调理中焦、培土生源。临床常运用“老十针”组穴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失眠,改善患者入睡困难,提高睡眠质量。张帆等[12]在治疗失眠时,用“老十针”(即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双侧足三里、双侧天枢、双侧内关)与普通针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老十针”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等,在提高患者睡眠时长,减少苏醒次数方面均明显优于普通针刺,且远期疗效更好。

1.2.2 “董氏奇穴” 侧重五行及藏象学说是“董氏奇穴”治疗的特点,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其“大倒马针法”是多穴合用(如上三黄为明黄、天黄、其黄三穴“大倒马”)可起相辅相成加强疗效的作用。失眠与肝、脑关系最为密切,肝藏血,血舍魂,主疏泄,畅达全身气机,舒畅情志。从经络上,肝经与督脉会于巅,故针刺此三穴可使人气机调畅,气血调和,解郁安神,明显改善失眠症状[13]。丁柏翠等[14]观察针刺“董氏奇穴”(取双侧百劳穴配合大陵透外关)治疗中风后失眠患者30例,结果显示,采用“董氏奇穴”治疗更能明显降低患者PSQI量表评分,改善睡眠质量,其有效率为82.1%,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的70.0%。

1.2.3 “十三鬼穴” “十三鬼穴”相传为扁鹊所创,后经历代医家完善发展而来,尤以唐代孙思邈整理为主,故后世称为“孙真人十三鬼穴”,是古代医家治疗癫狂等精神疾病的经验效穴。孙思邈“十三鬼穴”分布于督脉有三穴,任脉两穴,手厥阴心包经两穴,肺、大肠、脾、胃、膀胱经各一穴,加一经外奇穴。孙思邈的“十三鬼穴”现如今被越来越多的医家运用到中风后诸多后遗症的治疗中。任云锋等[15]在对缺血性中风后气虚血瘀型不寐的临床疗效研究中,采用针刺“十三鬼穴”进行干预,选取风府、颊车、承浆、水沟、少商、隐白、申脉、大陵、曲池、海泉、劳宫、上星。4周后,治愈率和显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1.2.4 “不寐四穴” 陈晓军等[16]在研究105例中风后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中,采用针刺“不寐四穴”(大椎、关元、照海、申脉)作为治疗组,与普通针刺组和西药组比较,治疗4周后发现,“不寐四穴”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且不良反应较西药组低,认为针刺“不寐四穴”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不寐可愈。

1.2.5 “三神针” 王雪霞等[17]研究发现,与普通针刺组相比,“三神针”(以三阴交、神门、四神聪、神庭、申脉、内关为主穴)选穴合理精妙,可明显降低中风后患者的PSQI、失眠严重指数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提高患者血清褪黑素和5-羟色胺水平,滋阴安神,引阳入阴,进而改善患者睡眠,临床有效率高达97.14%,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的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 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普通针刺与电刺激的有机结合,取代了传统的手法行针,减轻了临床治疗中的工作量,针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波形选择,且可调节频率及刺激量的大小,疗效显著,目前已经成为临床普遍使用的治疗方法。唐雷等[18]在电针五脏俞治疗对氯苯丙氨酸(P-chlorophenylalanine,PCPA)诱导大鼠失眠的疗效观察研究中,建立大鼠PCPA失眠模型,分别采用电针五脏俞及西药地西泮给予治疗。结果显示,在发挥修复损伤和保护作用方面,电针五脏俞要优于地西泮。此外电针五脏俞可明显改善中枢神经活动,改善睡眠,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相关研究还发现,电针通过刺激其相关穴位,可促进慢性失眠患者体内分泌神经肽及激素分泌,进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19-20]。

1.4 灸法治疗灸法具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临床上辨证论治广泛用于失眠的治疗。刘伟维等[21]运用灸法治疗742例失眠症患者,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分析其有效率,结果表明,灸法不但可加强针刺的治疗效果,且与口服西药、中成药比较,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余李强等[22]系统评价艾灸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表明,艾灸可明显降低患者PSQI评分、失眠症临床观察调查量表评分,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效果明显。

2 综合疗法

2.1 针刺结合中药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失眠,体现了内外兼治的特点。经络辨证施治,针刺外治直接作用于经络,见效快。脏腑辨证施治,中药内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两者结合可使疗效更加明显。宁式颖等[23]选用针刺“心俞三神”穴配合枣仁归脾二花汤治疗中风后失眠患者30例,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口服右佐匹克隆),达86.70%。杨晶[24]选用针刺合半夏汤治疗失眠,结果显示,治疗组(针刺合半夏汤)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口服西药安定)的82.1%。

2.2 针刺结合耳穴压豆耳穴埋豆疗法的作用机制主要与生物全息理论和针灸学说有关,属于中医学“微针灸系统”范畴,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中风后失眠的重要方法方法之一,可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重新归于“阴平阳秘”。郭越[25]采用针刺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研究发现,针刺配合耳穴压丸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使日间功能趋于正常,与单独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针刺结合推拿推拿通过刺激腧穴,经经络传递到连属脏腑,起到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宣通气血、平衡阴阳的功能。现代医学认为,推拿可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程度,消除疲劳,促进睡眠。任莉赟等[26]运用针刺配合推拿背部膀胱经治疗失眠48例,其中针刺主穴选择百会、四神聪、风池等。推拿手法为:背部膀胱经采用法、点按、弹拨、擦法、拍法等。结果显示,治愈32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3.8%。

2.4 针刺结合艾灸《灵枢·官能》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均说明了灸法的独特性,其通过温度和药物刺激皮肤治疗疾病,以鼓舞振奋阳气、通达血脉、化生阴血、宁心定神作用见长,临床广泛应用于临床。王蕾等[27]运用针刺结合温和灸的方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的74.19%。两组有效率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针刺结合五行音乐《灵枢·邪客》云:“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认为“角为木音通于肝,徵为火音通于心,宫为土音通于脾,商为金音通于肺,羽为水音通于肾。”五音通五行、调五脏,可活血脉、统精神、和正心。如“木”主免疫系统,清幽婉转的木系能量音乐具有养血、安眠的功效。翁家俊等[28]运用五行音乐联合平衡针法治疗不寐9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右佐匹克隆片治疗。研究发现,在降低PSQI评分、稳定血压和脉搏等方面,五行音乐联合平衡针法不论是近期还是远期,疗效都有好于口服西药组。

3 结语

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研究方法多样,独具特色,或采用单一针刺、灸法,或联合其他疗法,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绿色安全,疗效确切,与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相比,更易于患者接受,逐渐受到广泛认可,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临床观察的样本量较小,且大多采用量表进行评价,缺少客观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因此可信度有待临床试验和循证医学的检验。针灸治疗对时机选择、穴位选择、针刺和行针手法、留针时间、针刺频率(疗效半衰期)等方面没有统一标准,今后,为提高临床疗效,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影响针灸治疗失眠的因素。

猜你喜欢

结果显示西药中风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最严象牙禁售令
新闻眼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野生大熊猫保护取得新成效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问卷调查系统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