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直肠脱垂研究进展*

2021-04-17张琴孙平良汤勇廖志远梁运特赖斯华

河南中医 2021年3期
关键词:脱肛肛门黄芪

张琴,孙平良,汤勇,廖志远,梁运特,赖斯华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

直肠脱垂是临床相对少见的盆底外科良性疾病,特点是发病率不高、治疗相对复杂、易复发等[1]。导致本病的原因很多,具体成因尚不完全明了。本病的治疗方式多样,但疗效均欠佳。中医药能缓解直肠脱垂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古代文献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直肠脱垂属中医学中“脱肛”的范畴。《诸病源候论》云:“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脱肛的病因包括外感湿邪、内伤饮食、劳倦伤脾、久病体虚等。《诸病源候论》中称其为“脱肛痔”“截肠”,认为本病由小儿气血未充、肾气本虚,老年人气血衰弱,妇人多产伤及气血所致;亦有肺热移居大肠,湿热下注所致者;并指出腹压增加会导致脱肛。《窦氏外科全书》中认为“腑脏蕴热则肛脱出”。《张氏医通》曰:“难经云,出者为虚,肛门之脱,非虚而何……故多患此疾,是气虚不能约束禁锢也。”气虚证在脱肛中最常见。《疡科心得集· 辨脱肛痔漏论》谓:“夫脱肛之证,有因久痢久泻,脾肾气陷而脱者;有因中气虚寒,不能收摄而脱者;有因酒湿伤脾,色欲伤肾而脱者;有因肾气本虚,关门不固而脱者;有因湿热下坠而脱者”,治疗以益气、升提、固脱为根本大法。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肺、脾、肾功能失调直接相关,各种原因导致的肺、脾、肾虚损均可引发本病。本病总的病因病机为:脾虚气陷、湿热下注。故其治则为:补气升提,收敛固涩;清热利湿,升阳举陷。

2 现代医学对直肠脱垂的研究状况

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有两种学说相关:一是滑动疝学说,二是肠套叠学说。究其原因认为,本病与幼儿时期发育不全、体质虚弱、各种原因导致的腹压增高、直肠脱出物的牵拉、盆底肌群损伤、神经机能障碍等因素相关。临床以肛门部肿物脱出为主要表现,可见黏液血便、肛门坠胀、疼痛、潮湿、瘙痒等。直肠指诊是直肠脱垂定性的重要方法。根据黏膜脱出的情况、脱出物的长度、便后能否自行还纳、是否伴有肛门松弛,进行综合判断。按脱垂的严重程度分为三度(1975年全国肛肠会议统一标准):一度脱垂为,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物3~5 cm,便后自行还纳;二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5~10 cm,便后需用手还纳;三度脱垂为,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脱出物10 cm以上,用手也不能将其还纳,且伴有肛门松弛。本病为治疗难度较大的肛肠疾病,国内发病率为0.4% ~1.9%[2]。病情严重出现阴部神经损伤者,会有大便失禁、溃疡、出血、狭窄以及坏死的可能。手术治疗的目的为纠正脱垂的直肠,使其恢复正常解剖结构,改善排便,避免复发。近年来,微创腹腔镜直肠切除已成为直肠脱垂的首选方法[3];腹腔镜下直肠缝合法是治疗小儿直肠脱垂安全有效的选择[4];会阴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则适用于体弱的老年女性患者[5];腹腔镜直肠切除术广泛应用于直肠脱垂手术[6]。手术治疗存在操作复杂、并发症多、复发率高等诸多不足,中医药治疗本病相比于手术治疗则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如中药与中医技术的联合应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1],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直肠脱垂的中医药治疗方式

3.1 中药内服法中药内服法治疗直肠脱垂,主要以控制诱因、改善症状、调节全身状况为目的。其总的病机为:脾虚气陷;局部病机为:气滞血瘀,瘀久湿热蕴结。故治疗原则当“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同时兼顾“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中医学认为,脱肛病位在大肠,且与脾、肺、肾等脏腑相关[7]。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补中益气汤为治疗气陷各症之主方。正如《本草正义》云:“(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临床各医师[8-9]试验表明,运用大剂量黄芪(至少30 g)可增强升阳举陷之功,起到升提下垂之症的目的。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黄芪的主要成分为黄芪多糖与黄芪皂苷,主要的作用是增强机体免疫和肠道紧张度[10],故重用黄芪可以起到调节全身症状,控制或消除原发病的目的。由于黄芪的主要功效为升阳举陷,故在以黄芪为君药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升提药物,如升麻、党参等,共同增强补益升提之功,通过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机理补益脾肾等,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

3.2 中医药外治法中药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直肠黏膜或皮肤,包括熏洗法、灌肠法、外敷法、熨敷法、针灸及穴位注射等。

3.2.1 熏洗法 是将药物(苦参30 g,黄柏30 g,十大功劳30 g,两面针30 g,五倍子20 g,明矾15 g,冰片10 g)煎水后,先熏洗,待水温到40℃左右后再坐浴。本方法主要运用热的物理作用与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杀虫止痒等药物相结合,加强肛周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物的局部吸收力度,从而缓解局部症状,提高组织再生修复能力[11],以达到促进疾病症状缓解,甚至向痊愈方向转归的目的。本方法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及不适感、疗效显著、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

3.2.2 灌肠法 是指将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抗炎等作用的药物通过灌肠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最直接的给药方式治疗疾病,增强机体的药物局部吸收力度,从而达到消除局部炎症水肿,减轻局部症状,促进脱垂黏膜回纳的作用。本法适用于病情程度较轻度的一度、二度直肠脱垂及重度脱垂术后或术后辅助治疗[11]。

3.2.3 外敷法 是指将药物打粉混合成散剂后与水、醋等调和而成糊状,贴于脱垂黏膜上的治疗直肠脱垂方法,如五倍子散、马勃散等外敷。相比前两种方式,外敷法更为方便,且药物也更易于保存。

3.2.4 熨敷法 将煮熟的鸡蛋白趁热敷于肛门局部,温度以不损伤皮肤为宜,每次20~30 min。本方式多适用于治疗小儿脱肛,由于本病发于小儿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加之本方法有取材方便、安全性高、实用性强的特点,易于被患儿家属接受,故便于实施。另外,也有将烧热的砖头用布包裹后,再进行熨烫的做法,两种方式均应掌握好适宜的温度,以免烫伤。

3.2.5 针灸疗法 针刺即通过刺激相应穴位下经脉,改善针刺部位血液循环[12],从经络理论角度来说,穴位有近治、远治及特殊治疗作用,故在治疗疾病时可多穴位配合治疗。常用穴位有长强、百会、足三里、八髎、提肛穴等;也可在肛周外括约肌部位行梅花针点刺。针刺法有“离穴不离经”的说法,故治疗时也可从经络论治。通过针刺可以促进施针部位体液流动,刺激神经系统,激发人体经气,使身体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治愈疾病。艾灸是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熏烤穴位,达到防病保健的疗法,每日1次,每次15~20 min,以皮肤红晕为度,刺激机体腧穴(百会、长强、气海、关元、足三里等)。陈日新等提出“艾灸得气”之说,认为艾灸法在促进经气运行、改善局部血运、促进疾病康复等方面疗效显著。本法具有调和气血、扶阳固脱、升阳举陷等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机体免疫,促进疾病康复[13]。

3.2.6 穴位注射法 常用黄芪注射液,是以双侧足三里为注射点进行注射的方法。黄芪可增强机体免疫;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经气充盛且合于脏腑,可治疗胃肠疾病。现代研究证实,针刺足三里可增强胃肠蠕动[14]。故通过经络+药物+人体强壮要穴三者相结合可改善机体免疫、增强体质。另外,夏宇虹等[11]指出,埋线疗法、穴位贴敷等疗法也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治疗直肠脱垂。埋线疗法的作用是补益下焦,通经活血,调节气血。由于埋线对穴位的刺激是长久且持续的,故选择合适的穴位,刺激盆腔神经,加强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症状,甚至对促进脱垂黏膜的回纳是有益的;而穴位敷贴具有温经散寒、消肿祛湿、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其最大的特点是无创伤、无疼痛。

4 其他疗法

4.1 注射疗法指通过注射药液使分离的直肠黏膜与肌层粘连固定,或使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的一种治疗方法。包括直肠黏膜注射法和直肠周围注射法。前者适用于脱垂程度较轻的一二度直肠脱垂,且尤以一度脱垂疗效最好;后者则适用于病情较重的二三度直肠脱垂。本法禁用于伴有肠炎、腹泻、肛门周围急性炎症等疾病患者。临床常用消痔灵注射液、芍倍注射液等。其主要基于药物的药理作用,使注射的药物与注射部位产生无菌性炎症,再经过慢性炎症刺激,使注射过的部位纤维化[15],从而使脱垂黏膜与肌层组织粘连,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消痔灵属硬化剂,主要成分为鞣酸(五倍子)和硫酸铝钾(明矾)[16]。由于硫酸铝钾为水溶性铝离子,注入局部组织后可存留于局部组织[17],而鞣酸的主要作用为抑菌消炎,可促使细胞内蛋白凝固[18],根据中药“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性能,在注射消痔灵后,局部形成瘢痕纤维化,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优点是注射后炎性反应轻,急性炎症期时间短,缺点是容易引起骨盆直肠窝及坐骨直肠窝脓肿。所以,在注射时需严格掌握注射部位及注射量;芍倍注射液属软化剂,由五倍子、乌梅、柠檬酸、没食子酸和芍药苷组成。药效学试验[19]证明:其有明显的止血、消炎、抗凝、抗菌等作用,可促进内皮细胞及纤维细胞增生,达到修复机体组织再生的目的。其优势是安全性高,创面小,固脱、止血效果好。由于本品为软化剂,注射后不会形成瘢痕及硬结,不会造成肛门狭窄,可最大限度减少对肛管组织的破坏,保护肛管的生理功能[11,20]。缺点是疗效与药物剂量、浓度、用药次数、注射方法及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相关,且有一定的复发率[11,21]。因此,更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某单一术式有特别明显的优势,若经一般处理无效,应采用多种术式结合治疗[22],如直肠瘢痕支持固定术、直肠周围间隙注射术、肛门环缩术等。

4.2 手法复位指将脱出于肛门外的直肠黏膜及时复位,减轻因脱出而导致的水肿、出血、糜烂等症状,防止因长时间脱垂无法回纳而出现嵌顿疼痛等。操作的重点是将脱出的肠黏膜送至肛管直肠环上方,完成后行塔纱压迫固定。手法复位的作用主要是暂时性解决脱出的问题,主要目的是防止造成更严重的症状出现,避免在咳嗽、腹泻等各种原因导致腹压增大的情况下诱发再次出现直肠脱出,若要解决根本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的处理。

5 结语

目前,直肠脱垂仍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治性疾病,其治疗方式更多还是依赖于单中心及临床医生自身治疗经验,国际上对本病的治疗,缺乏有一级证据的文献报告。本病的治疗难点不在于目前治疗方法的困难程度,而在于患者利益最大化的治疗决策。本病治疗方式多样,临床上一般通过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疗法进行治疗,疗效根据患者及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标准不一。今后,应通过多样本多中心多组别多角度规范化研究,坚持长期随访,总结分析结果,明确远期疗效。

猜你喜欢

脱肛肛门黄芪
Huangqi decoction (黄芪汤) attenuates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vi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s in 5/6 nephrectomy mice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合理配制日粮可防鸡脱肛
从“风盛则痒”思想论治肛门瘙痒症
针刺治疗小儿脱肛
肛门瘙痒不能挠
黄芪是个宝
卫生纸也能治疗肛肠病
哈乐治疗肛门病术后排尿障碍32例
如何防治蛋鸡脱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