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排病反应

2021-04-17冯嘉晨刘锐

河南中医 2021年3期
关键词:邪气正气机体

冯嘉晨,刘锐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 330004

《尚书》曰:“若药弗暝眩,厥疾弗瘳”[1],指的是在治疗顽症痼疾的过程中出现暝眩反应,之后痊愈。这是有关排病反应的最早记载。感邪后,机体通过借助外力或机体自行恢复,在祛除病邪过程中患者出现咳痰、呕吐、排便等症状的现象,为排病现象,这是机体祛邪外出的一种病势趋向,是机体恢复的必要过程,预示着疾病逐渐好转。笔者就排病反应的方式、症状等阐释如下。

1 排病反应的方式

对于外邪侵袭,人类自身在面对疾病时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2],这种能力也称为人体自我调节能力,排病反应是人体为抵御外邪出现的一些临床表现。由于人体自调能力有限,因此排病反应有两种方式:一是阴阳失和程度在机体自我调控范围内,机体通过自身调整出现的排病现象;二是阴阳失和的程度超出机体调控范围[3],需要药物辅助机体抵御外邪所发生的排病反应。

2 排病反应相关因素

2.1 通道与排病病邪的排出,需要合适的通道。张景岳云:“邪之来去,必有其道。”人体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必然存在着出入的通道。这些通道既是邪气侵犯人体的来路也是排出邪气的去路。《灵枢·五乱》也强调:“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4]。

2.1.1 形体结构通路 人体表里、内外、上下通达,有入口有出口。按表里分,人体的形态结构可分为表部和里部。表部为人体体表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外表部分,通过呼吸道与汗孔进行体内外出入交换。《吕氏春秋·先己》言:“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5]腠理为新陈代谢的通道;里部为所饮食物的通道。表部与里部共同构成人体升降出入的通道。

按上下分,《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之五气,地食人之五味,五气入鼻,五味入口。”空气、水谷进入人体,在上有口鼻二通道;在下有前后二阴通道[6]。

病邪从上从表而出者包括:咳痰涎、吐、汗、泪、斑疹等;从里从下而出者包括:泻、便、经带、矢气等。

2.1.2 通路的选择 病因不同、来路不同,则病邪去路不同。《温病条辨》言:“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7]病邪的排出通路随其病位、病性、感邪的深浅而不同。

病邪位置:根据病邪位置的高低而选择出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病邪在上,有上出之势,则从上而出,如痰食阻滞胸中,邪在上,仲景用瓜蒂散,顺其上越之势,以吐驱痰食之邪;病邪偏下,有下行之势,则从下而出,如邪在下焦的蓄血证、腑实证则用泻下逐瘀剂祛邪下行外出。

病邪性质:《灵枢·百病始生》言:“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同气相求,感邪的部位与邪的性质相关,病邪排出的途径也受病邪性质的影响。如“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石寿堂在《医原·湿气论》中论述:“湿为浊邪,以浊归浊,故传里者居多,药之邪退……往往经屡下而邪始尽”[8]。

病邪深浅:初感外邪,病邪在表,未传入里,则可疏散在表之邪,病邪随表而解。如寒邪郁于肌表,用麻黄汤发其汗;病邪入里,不易随表而解,则随里部通道而出。

2.2 脏腑之性与排病“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9],因此,排病就是要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恢复其用,导邪外出。如肺有宣发和肃降之性,通过宣发和肃降实现新陈代谢。当风寒邪气袭表,腠理郁闭,卫阳郁遏,给予麻黄汤,顺肺的宣发之性,开腠理,则出现汗出的排病现象,邪随汗出而解。肝有疏泄之性,当出现因肝气郁滞的崩漏,顺肝的疏泄之性令其条畅,出现瘀血下排症状,瘀血下则崩漏止。胃有通降之性,具有使糟粕向下排泄之功能,当出现阳明腑实证,邪实内结胃肠,用承气类方剂,顺胃肠通降之性,出现排便的症状,则邪随便出。

2.3 正气与排病正气就是人体自我修复、祛邪的能力,是排病的内在动力。《灵枢·邪客》言:“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素问·疟论》言:“真气得安,邪气乃亡。”[10]正气的强弱在排病反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感邪后,若正气虚衰,邪气盛,正气无力祛邪,病邪顺人体通道长驱直入或逐层深入。反之,感邪后,通过药物辅助或人体自身恢复,正气来复,正盛祛邪,邪气则寻径外出,逐渐病愈。

3 排病反应的机理

正邪交争贯穿疾病的整个过程。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和,为了使机体重新建立平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正邪交争出现了排病现象。“交争”包含正邪两种因素,正邪之间力量的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趋势。正气不虚者,损其有余,使邪气寻径消泄;正气相对不足者,补其不足,使正气恢复,正胜邪退,使病邪排出体外。

4 排病反应症状举例

《伤寒杂病论》中有较多关于排病反应的记载:如《伤寒论》第287条言:“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11]少阴病至七八日阶段,出现“手足温”“烦”的症状,为阳气渐生的表现。正气来复,正胜邪退,上焦得通,肺的肃降功能恢复,祛邪外出,“浊阴出下焦”,寒从下泄,出现下利的排病反应,则疾病向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载:“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酒食停滞于胃中,胃中烦乱欲吐,病邪在上焦,有向上而出的趋势,“其高者,因而越之”,停于胃中的腐秽积滞顺其向上之势而出,出现呕吐的排病反应。

若阴阳失和的程度超过机体调控范围,靠自身力量不足以祛邪外出,通过药物辅助机体恢复平衡的过程中,发生排病反应。如:鼻衄,《伤寒论》载:“太阳病,脉浮紧……此当发其汗,服药以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病邪在表,阳气郁于体表较重,正气不衰,服麻黄汤后,扶助正气祛邪,正邪交争激烈,迫血上行,给邪以出路,从鼻窍而出,衄后而解。

5 排病反应与其他情况鉴别

排病反应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与疾病症状相似,临床需谨慎区分。可以通过脉诊来鉴别,如久病脉缓,是正气渐复、疾病向愈之兆,“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12]感邪日久,脉象趋于和缓,是正复邪退之征兆。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鉴别,如排病反应的不适症状持续时间较短;疾病所致不适症状则伴随疾病整个过程。排病反应发生后,原有的不适症状会逐渐缓解;而疾病所致不适反应一直持续。

6 小结

对于排病反应,应顺势祛邪,因势利导,不能见热退热,见咳止咳。对于外感寒邪引起的发热,应辛温解表,采用麻黄发其汗,使邪从表出;咳嗽主要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治疗上应顺应肺的升降之势,宣降正常,则邪气随径而出,咳自止。总之,应顺应脏腑之性,因势利导,鼓舞正气,利用人体升降出入通道祛邪外出,促进排病。

猜你喜欢

邪气正气机体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正气方天祥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幸福来自感动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别轻易拔罐刮痧
清风正气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