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中梓痿证诊疗思想探微*

2021-04-17金子开郭子为张思雅吴可马文轩姚长风

河南中医 2021年1期
关键词:痿证朱丹溪论治

金子开,郭子为,张思雅,吴可,马文轩,姚长风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 230038

李中梓,字士材,江苏云间南汇人,明清时著名医家,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等。李中梓治学严谨尚实,注重中医理论的研究,兼取众家之长,勤于探索,不仅能汲取前人思想的精华,又有自己新的见解,其重视脾肾,擅长“别症、知机、明治”,注重养生、三因制宜,重视医风医德。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迟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李中梓对于痿证的认知,在《黄帝内经》所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蹩”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五脏之痿,皆因肺热最高”。在治则治法上,李中梓认为,“不独取阳明而何取哉”,并在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等的治疗方法上进行了发挥与补充,倡导三因制宜,温补为善,标本择治,其学术思想具体体现如下。

1 博采众长,遍取各家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博采众家理法,尤其对于痿证的理法方药,李中梓更是上承《黄帝内经》,下发各家,遍取诸家学术之长,而不偏执,可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1 悟各家之理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与治疗大法。如“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蹩”“论痿者独取阳明何也?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1]。”在大段引用《素问·痿论》原文之余,李中梓更是发挥经义,详尽注解,如“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李中梓注:“此言五脏之痿,皆因肺热最高,故为脏长,覆于心上,故为心盖。”[1]因五脏痿证皆先责肺热,次传诸脏,故可知肺为脏之先受邪者,必居高位,为诸脏之长,且覆盖心上。李中梓以后文释前文,真正从整体把握经文,融会贯通。其又下发各家,吸取李东垣、朱丹溪之学。李中梓在阐述痿证病机时,多从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内伤饮食劳役者,心肺之气先损,为热所伤”[2],并由此着重发挥痿证的内伤病因,“失亡,不得,则悲哀动中而伤肺,气郁生火……故热而叶焦。”[1]阐述痿证治疗方法方面,李中梓援引朱丹溪泻南补北法:“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胃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3]李中梓认为,泻南补北法实际就是用药攻中寓补,间接顾护了在痿证诊疗中有特殊意义的肺脾二脏,此法足以治疗大部分内伤致痿。由此可见,李中梓不拘于时,真正透悟各家学说。

1.2 集诸师之方在痿证附方中,可见李中梓对于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等的方药比较推崇,且尤为重视张仲景和朱丹溪的方药。李中梓善用张仲景之大承气汤论治痿证可谓创见,大承气汤本阳明腑实证主方,盖痿证多内伤劳役,体虚不堪攻伐,然李中梓辨治此痿案,认为痿证虽以实热壅体为标,内伤为本,然可用此方先下,后予以补虚即可,其大胆活用经方,足见其透读《伤寒论》,从病机角度理解经方,异病同治,运用于后世证治。论及朱丹溪方药时,则多理法结合,多处化用《丹溪心法·痿》的内容,如“挟湿热,健步丸加黄柏、苍术、黄芩或清燥汤。湿痰,二陈、二妙、竹沥、姜汁[4]。”且对丹溪治痿名方之虎潜丸、补阴丸多有收录并临证化裁之,不拘一家,不泥成方之见,如此足以应对临证病情之千变万化,更能有效指导临床。

2 病机明晰,理法善备

李中梓在痿证论治过程中思路明晰,理法明确,最崇《黄帝内经》之言,发皇古义,下采各家,在痿证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等方面对以后的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2.1 病因病机李中梓对于痿证病因病机的阐述,多有发明。李中梓法宗《黄帝内经》“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蹩”之论,认为五脏虽各有痿证,然需独重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为五脏之长,位居最高,故“言五脏之痿,皆因肺热最高”[1]。李中梓认为痿证多由七情六淫等内伤因素所致,内伤气热是痿证的重要病机,有所失亡、不得等皆可致使气郁生火,故“气热则五脏之阴皆不足,此痿蹩所以生于肺也。五脏虽异,总名痿蹩”。

2.2 治疗方法李中梓秉承《黄帝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之余,进一步阐述,五脏虽各有痿,然应分而治之,但分治之余,不应遗忘足阳明胃经之固护。胃居中焦而运化水谷,胃受邪则血气少,难以润养宗筋,故宗筋纵弛,体痿不用。五脏痿皆因肺热,而肺金受邪,肝木无所制必侮其所胜,中焦脾胃皆受其克。《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云:“胃气一败,百药难施。”[1]李中梓论治痿证尤其注重胃气的固护,其法同丹溪“泻南补北”之法,在间接调治脾胃之余,更附言“若胃虚减食者,当以芳香辛温之剂治之,若拘于泻南之说,则胃愈伤矣”。笔者认为,李中梓论治痿证理法尤其明晰,其进一步阐释了《黄帝内经》中手太阴肺、足阳明胃在痿证中扮演的特殊角色,环环相扣,不失古法之余博采后贤之说,堪为治痿之典范。

3 临证诊疗,独具匠心

3.1 不泥成方,三因制宜李中梓治疗痿证临证多有神效,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注重临证辨治,不泥成方。如《里中医案》载:“苏淞道万玄圃,神气不充,两足酸软。服安神壮骨,服补肾养阴,服清热祛湿,卒不效也[5]。”盖此案所载痿证,时医不经辨证,直予成方,故三易而无效也。李中梓辨治后云:“六脉冲和,独有中州涩而无力[5]。”遂与补中益气汤加苍术,即日而愈。李中梓认为,临证病机千变万化,不能以一定之法、一定之方应无穷之变,而应着眼病机,临证具体分析,活用前人之妙方,加减化裁,从这个角度来看,古方今用是可实现的。故此,李中梓对五脏痿的具体论治不予成方,而只给予此证相类之药,如“心气热则脉痿,铁粉、银箔、黄连……犀角之类”。先经辨证,再以此证相类之药组方并酌情加减化裁之,由此圆机活法,因病而制方,真正体现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精神。

李中梓临证亦极具宏观格局,注重三因制宜,其中尤以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而出彩。因人制宜:《医宗必读·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云:“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1]李中梓论治“崇明文学倪君俦”案中,四诊合参后予以十全大补汤加秦艽、熟附子,盖文学者,古之通儒典而仕者,其必劳心甚于劳力,故宜于补正,不宜妄加攻伐。此外,李中梓亦注重患者先天体质,《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云:“阳脏者宜凉,阴脏者宜热,耐毒者缓剂无功,不耐毒者峻剂有害。”[1]患者先天体质不同,易致之病亦不同,对于药物的耐受力亦不同,临证只有宏观考虑,充分掌握个体差异,才能有所成效。因时制宜:《医宗必读·痿》云:“若痿发为夏天,俗称疰夏,其原因有二,一为肾与膀胱,治宜清暑益气汤,一为脾湿伤肾,症见目昏花、耳聋鸣、腰膝无力,治宜当归、生地黄……”李中梓因时制宜,将夏日之痿责之于肾、脾、膀胱,而不死守“肺热叶焦”之说,多从外感立论,夏日暑湿困重犯体,唯清暑益气汤之升阳固表、当归、生地黄属滋阴活血药,堪治此夏日之痿,若一味补益阳明,不顾湿阻中焦,则愈补愈腻,易成痰饮,更重其病。此处足见李中梓对于痿证病机把握之灵活,考虑之周全。

3.2 温补为善,共治脾肾自元代朱丹溪学派“滋阴论”兴起,延至明代,世医未全解朱丹溪之意,举世皆用,逐渐发展成滥用苦寒伤脾的局面,为矫枉过正,以薛己为首的温补学派兴起。朱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阴阳对立论为滋阴派立论,而实际上,从朱丹溪学派至温补学派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是从阴阳对立论逐渐走向阴阳一体论[6]。李中梓作为明代温补学派的代表,虽然注重阴阳一体的平衡,指出阴阳“宜平不宜偏”,然在阴阳关系中更强调阳气的重要性。《内经知要·阴阳》云:“阳气生旺,则阴血赖以长养;阳气衰杀,则阴血无由和调,此阴从阳之至理也。”[7]阴血长养需得阳气煦旺推动,而阳气生发又需阴血滋养,由此阴阳方可平调、气血方可生发,人体阴平阳秘,得气血生养,则痿从何来?而在阴阳、气血两对矛盾中,李中梓更加注重气、阳,《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云:“故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1]阳气为人身至宝,阳生则长,旺则壮,衰则病则老,败则夭则亡。故无论防病治病均应以养阳为主,补气为要[8]。在痿证的临床用药中,李中梓亦贯穿其重阳思想。李中梓极通药理,将药物的性味与自然界现象联系起来,《医宗必读·药性合四时论》云:“药性之温者,于时为春,所以生万物者也,药性之热者,于时为夏,所以长万物者也。”[1]春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故温热之药最助长一身阳气,阳气得行,生机自发,则一身元气来复,虽大虚之证亦可回也。其藿香养胃汤重用藿香为君,白术、人参为臣,藿香甘温合中,芳香醒脾;白术、人参俱温和君子,燥湿健脾,大补元气,君臣相伍,中阳自可上升下降,充养一身,辅以温热之半夏、乌药、砂仁散寒降逆,其品皆以炒制,其火助温成热,使和中补虚之功更加显著,中州得固,气血生发无虞,痿不复存。

李中梓治疗痿证临证用药除注重温煦脾阳外,亦注重肾阳的固摄。在脾肾这对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的补养中,李中梓并重之,《医宗必读·虚痨》云:“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两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夫脾具土德,脾安则肾愈安也。肾兼水火,肾安则水不挟肝上泛而凌土湿,火能益土运行而化精微,故肾安则脾愈安也。”[1]除此之外,李中梓进一步提出理脾不拘于辛燥升提,治肾不泥于滋腻呆滞[5]。查其治疗骨痿诸方,温补肾阳不滥用桂枝、附子,而多以补阳益精之肉苁蓉、助阳坚骨之菟丝子等为主药。其自创之神龟滋阴丸由丹溪之大补阴丸加减化裁而来,去滋补腻滞之熟地黄,仍以四两龟板为君,而仅加一两锁阳、枸杞子,半两干姜,法同六味丸加少量桂枝、附子为八味丸,意不在补火,而在生火,最具少火生气之妙。盖如吴谦云:“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则脾胃因虚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虚火不归其原者,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

3.3 标本择治,按施三法《医宗必读·辨治大法论》云:“标本先后者,受病为本,见证为标;五虚为本,五邪为标。”于痿证论治方面,李中梓极具出彩的一点便是以痿证为本,而以其余伴随症状为标,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标本择治。在“太学朱修之”案中,李中梓诊后查其“八年废痿,然六脉有力,饮食若常,此实热内蒸,心阳独亢。”急则治其标,当急泻心火、除内热也。《删补颐生微论·明治论》云:“三法者,初中末也。一曰初法,当用峻猛,缘病新暴,感之轻,发之重,以峻猛之药亟去之。二日中法,当用宽猛相济,缘病非新非久,须缓急得中,养正去邪,相兼治之。三日末法,当用宽缓,药性乎善,广服无毒,取其安中补益,缘病久邪去,正气日微也。”于此案的论治中,李中梓充分运用了三法:先以峻猛重剂承气汤攻下热结,救阴泻热,下六七服后,患者左足已能伸缩;次以承气汤合人参汤,并服黄连、黄芩、大黄共制之蜜丸,攻补并行,且于攻中寓补,一月之内,则数年之积滞尽去,四肢可舒展也;末以天门冬、生地黄、人参之三才膏益肺脾肾,补气生津。盖虽因实热积滞成疾,且实热已祛,而久病必虚,积滞已去而内里空虚,当以药助长正气,善养调服,如此方可邪去正安。李中梓这种标本择治、临证明机并且分阶段灵活施治的痿证诊疗思路,是对痿证更深层次地理解,大大拓宽了补阳明的治疗方法,对当代痿证的临床治疗多有指导意义。

4 结语

李中梓作为明代温补学派大家,论治痿证法宗《黄帝内经》《难经》,下启诸家,其临证尤重发挥辨证论治精神,不妄投成方,注重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此外,李中梓针对痿证虚损的性质,以温补为善,善用温药补阳,并注重先后天之本脾肾的顾护。最具价值的是,李中梓论治痿证极具宏观格局,以痿证为本,其余伴随症状为标,标本择治,或以初法攻伐、中法既济、末法宽补三法分阶段论治痿证,此更是对痿证深层次的把握。李中梓集诸家理论与经验之大成思想,对于既往医家思想又有更深层次地解读与创新,圆机活法,古法新用,由此对后世痿证诊疗产生了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痿证朱丹溪论治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朱丹溪拜师
从肝郁论治失眠
徐明涟教授运用治痿汤加减辨治重症肌无力验案
《临证指南医案》论痿证之成因与奇脉诊治
朱丹溪治病惩恶两不误
孝顺成就一代名医
古代名医朱丹溪的治病故事
从“风”与“血”论治月经疹
浅谈李东垣对痿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