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学习,促深度学习发生
2021-04-15姚伟腾
姚伟腾
【摘要】本节课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为例,以学生问题为主体,学科问题为基础,教师问题为引导进行问题设计,构建“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反思”的问题化学习模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提问能力,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促进深度学习在数学课堂中发生。
【关键词】问题 问题化学习 深度学习 倍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3-0132-0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课堂赖以生存的不竭动力。问题化学习,是以学习者对问题的自主发现和提出为开端,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和经验的高效建构。在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实践中,须始终坚持以学生问题为主体,学科问题为基础,教师问题为引导的问题设计。基于此,笔者提出了“问题提出(Propose)—问题解决(Solve)—问题拓展(Expand)—问题反思(Reflect)”的PSER模式。下面,我们将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为例,对问题化学习的PSER模式的实施和反思展开叙述。
【教学案例】
一、问题提出
师:这节课,我们要与一群快乐的小动物一起交朋友。看一看,有哪些小动物呢?
生:有小松鼠、小鸟、小猴……
师:对啊,它们正在树林里开心地玩耍着。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只呢?
生1:小鸭子有6只。
生2:小猴子有3只。……
师:观察得真仔细呀,那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小鸭子和小猴子一共多少只?
生2:小鸟比小猴多几只?……
师:同学刚才提出了很多用加法或减法来解决的问题,你们可真厉害!以前,我们可以用两个数的差来表示它们的关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的朋友,它也可以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的名字叫“倍”。对这位新朋友,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什么是倍?
生2:怎么用“倍”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师:同学们提的问題可真好啊,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快乐的动物”这一情境,以寻找数学信息和提出问题两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倍”这一概念,脑海中肯定充满了疑问,所以在此处设置了“根据课题提问”的环节,有益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方向的聚焦。)
二、问题解决
(一)独立学习环节
师:每位同学在组长处领取一张独立学习任务单,并完成填写。(此处教师可做示范)
(二)协作交流环节
师:小组成员依次汇报自己的独立学习任务单,确定无误后贴到协作学习任务单上,并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三)汇报展示环节
师:下面,我们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分享。(一组四位同学依次进行分享)
师:通过合作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们发现用倍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生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师:看来通过小组学习后,同学们对“倍”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用“倍”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将问题任务化,以“独立学习—协作交流—汇报展示”三大环节进行推进,使每位学生都能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用“倍”可以来表示两个之间的关系,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三、问题拓展
(一)比一比
1.比较①和②,都是和松鼠比,为什么一个是3倍,一个是4倍?(比较量不同)
2.比较①和③,都是和鸭子比,为什么一个是2倍,一个是3倍?(标准量不同)
3.比较①和④,比较的动物不同,为什么都是3倍?(标准量和比较量都不同,但倍数关系相同)
(二)想一想
第一行:△△△△△
第二行:△△△△△ △△△△△ △△△△△ △△△△△
1.第一行有( )个△,第二行有( )个△,第二行的△数是第一行的( )倍,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使第二行的△数是第一行的5倍,你可以怎么摆?
(三)说一说
师:在“快乐的动物”这一情境中,你还能提出其他与倍有关的问题并解答吗?和你的小伙伴互相说一说吧。
生1:小鸟是孔雀的几倍?8÷1=8,小鸟是孔雀的8倍。
生2:小鸭是孔雀的几倍?6÷1=6,小鸭是孔雀的6倍。……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问题练习化,设置“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三个题组练习,使学生理清“倍”的本质,体会“倍”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倍”的理解。)
四、问题反思
师:今天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吗?大家来说一说吧。
生1:“倍”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生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如果两个数除不了,怎么用“倍”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生2:那求一个数的几倍,又该如何计算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既是对新授课教学问题的反思与总结,也可以让学生呈现他们的疑问。教学问题的解决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终点,它应该成为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起点,学生的学习就应该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循环反复中进行。)
【教学反思】
一、问题化学习,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提问能力
以“讲授式”为主的传统课堂根深蒂固,问题总是由教师提出,学生仅仅作为课堂的参与者而非“主人”,教师害怕让学生提问,担心学生的问题打乱本来“有序”的课堂,长期以往,学生只会解决问题而不会提问题,提问能力整体偏弱,创造力也被扼杀。而在本节问题化学习课例中,笔者创造了多次让学生提问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强了学生的提问能力。
二、问题化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
问题化学习坚持以学生问题为主体,学科问题为基础,教师问题为引导进行问题设计,需要对学生问题、学科问题和教师问题进行梳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问题意识。本节课的学科问题是倍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问题在问题提出和问题反思环节较为集中,如“什么是倍?”“怎么用倍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等;教师问题则更多体现在问题解决和问题拓展部分,将问题任务化和练习化,让孩子们在小组合作和课堂练习中去深入理解“倍”。
三、问题化学习,有利于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发生
问题化学习,让学生经历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它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新知识的创造和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习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在本节课中,每一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意图都是使学生对“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促进深度学习在数学课堂中发生。
参考文献:
[1]冯吉,顾峻崎.小学数学问题化学习课堂实践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顾志能.问题点燃课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