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山不老》教学为例谈阅读教学策略
2021-04-13王绿叶
王绿叶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如何让学生生发阅读兴趣、融入阅读氛围,如何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等方面的思考与探索,成为教师议论的热门话题。笔者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以导、读、悟、品为主要步骤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策略。
一、选取核心词语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阅读课堂教学而言,导入新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抓住课文中的核心词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开门见山地导入话题,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学生就会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前准备这些核心词语时,必须做全盘的考虑,要尽量选择能够涵盖课文主要内容的重点词語,数量无须多但不可随意选用。
《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在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晋西北,用15年的时间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人生价值的感人故事。这是一篇新闻稿,聚焦的是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中的老人默默地用实际行动来守卫山岭,他这种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让人感动。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山林老人的生活环境不熟悉,所以笔者在备课时反复推敲课文内容,精心选取了文中最能反映老人思想的一个核心词“奇迹”来导入新课:“奇迹的意思是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同学们,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要认识一位创造奇迹的老人,通过预习,谁能告诉老师他是谁?”这样的导入语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的印象中,往往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才会被称为“奇迹”,一位普普通通的山野老农怎么在老师的眼里会成为一个创造奇迹的人呢?在短暂的惊讶中,学生马上就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他创造了什么奇迹?”“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什么支撑他这么做的呢?”“他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由此可见,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就被点燃了。
上述案例中的导入语非常简短,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选取“奇迹”一词紧紧抓住课堂最初三分钟的黄金兴奋点,开启了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激活了他们阅读课文的热情,从而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二、抓住核心问题引导阅读
教材中的略读课文都不设课后习题,但是在文前安排了“学习提示”,提出了一些要求学生思考并解决的核心问题。“学习提示”指向教学目标,明确交代了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阅读,以便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青山不老》的“学习提示”中的第一个核心问题是“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进行默读课文,并进行思考: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段落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如第1自然段中的特写镜头“窗外是……,山上全是……,四周全是……”,让学生边朗读边圈画,从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等多方面关注作者对老人创造“奇迹”的感性印象。其次,要让学生关注课文具体介绍“奇迹”的部分,如第4自然段的一连串数字“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来读懂“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抓住第5自然段中描写沟里的树和老人的话,聚焦“如臂如股”“劲挺”“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等词句,并与课文的第1自然段描写的内容结合起来阅读,体悟老人种下这些树的原因;反复读一读老人说的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还可以让学生在重点句段旁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而后跟同桌分享,体会老人对植树造林的热爱之心、坚守之情与奉献精神。
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直奔主题,关注到了课文中相应的重点段落,通过朗读、写批注等方法,围绕核心问题捕捉到重要信息,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三、通过合作探究进行感悟
课标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中的领悟就是要求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相结合,通过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方式产生新的认知,形成自己新的独特的感受,这对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青山不老》的“学习提示”中要求学生说出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这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活动,重点关注课文的第2、3自然段,从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在的小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共同探讨大环境中“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从两个“是”传递出来的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条山沟的险恶,探讨课文引用县志作为旁证所起的作用,探究小环境中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俭朴单调的生活的动力。课文还简单罗列了老人的三个典型事例来反映他为植树造林的默默付出,不难推测老人在漫长的15年里肯定经历了很多的风风雨雨,那么他的生活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呢?还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展开想象,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的深刻含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不仅能读出对老人由衷的赞美之情,同时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也就潜移默化地积累在学生脑中。
阅读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感悟与积累,结合课文难点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展开交流学习,避免了教师烦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在主动学习中获取更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撷取文眼仔细品味主题
课堂阅读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观赏浏览,也不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的泛泛而读,它应该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具有进取心的阅读,应当带着一种乐观向上的审美心理去充分理解、感受、品读课文。撷取文眼让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就会品出课文中更多的真、善、美。
课文的第6自然段描写了老人用生命捍卫青山的伟大精神,可以把“村口道别”的场景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全文的关键语句——第7自然段的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联系上下文,将昔日大风肆虐的晋西北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如今微风荡漾的宁静小院相对比,将城里悠闲轻松的晚年生活和山沟里艰苦的种树生活相对比,理解老人的默默奉献精神,以及如此执着地种树的原因。体会出“青山”一词表面上是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他的执着精神就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不老”是指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是他种下的青山和他崇高的奉献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显而易见“青山不老”是这篇课文的文眼,点明了课文的写作主题。因此,学生反复朗读、细品这个“文眼”以后,就会发觉文中原本离自己很遥远的山野老人变得具体可感起来,同时也从内心深处涌出对这位“造林英雄”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就是能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撷取文眼去仔细品读,也就抓住了文中最能打动人的要素去学习,因而容易让学生从静态的文字中感受到主人公炽热的情感,产生共鸣,自觉生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如此结合起来,使得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统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师的肩头重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所学课文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通过导学、朗读、感悟、品味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习得语文的真谛,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塑造人格,扎扎实实地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萧山区南都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