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型思维”理念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扶志”路径探究

2021-04-13毛婵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扶志资助育人高职院校

【摘要】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不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了物质上的援助,更要在“扶志”路上提供示范和引領,为了真正实现资助教育的目标。本研究依托“成长型思维”理念,在精准资助背景下,加强“扶志”育人路径进行探究,提升学生资助育人教育工作实效。通过对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解决当前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内生动力问题,从而构建精准化资助育人的新途径。

【关键词】成长型思维  高职院校  资助育人  扶志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省级教改项目:涵育“大地情怀”协同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6-0153-02

近年来,国家针对高校出台的“奖、贷、助、补、免”等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为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接班人,成绩有目共睹。如何更好地将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挖掘学生潜在的内生动力,是当前高职学院探讨资助育人工作常谈常新的话题。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运用“成长型思维”理念引导培育学生,通过三年的时间,对省中心数据库和学校资助系统中的3000名受助学生进行追踪调查,通过对学生进行“发展型思维”的培育,培养积极心态,解决当前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内生动力问题,从而在资助育人“扶志”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一、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一)资助育人体系日趋完善

当前,高校不断加强精准资助力度,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资助文件、政策,在基础工作上进一步丰富资助内涵,一方面加强有偿性资助建设,建立过程性监督,动态资金将用作监测和测试补贴教育工作成效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加大“扶智与扶志”的育人力度,搭建资助育人服务平台,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将更多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接到资助工作中,以资助为基础,以聚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内容,进一步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在个人情感,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和素养,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分散精神压力源,感受人文关怀,获得更好的成长。当问到“您认为现在的学校和国家资助项目是否满足了您求学的需求?”时,79.8%的同学选择“能够满足”,仅有4.26%的同学选择“不能完全满足”。

高职学院招收的是通过中考、高考分流进入学校的这一部分“先天不足”的学生,除了来自家庭经济的压力,他们大部分还存在一定的自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在调查问卷中,当问到“您对现有资助方式还有哪些需求”时,16.9%的同学希望学校在学生心理和精神上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71.4%的同学表示希望在学业和技术技能方面的指导,68.6%的同学希望学校在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社会发展上给予更专业的指导。

(三)师生对资助工作期望存在矛盾点

当前,高职学院受办学条件的限制,资助管理人员一般设在学校学生工作处,有1~2名专职人员,各二级学院的资助管理老师一般由1名辅导员兼任。资助工作从摸底到经济资助,精神帮扶周期长、过程繁琐、学生敏感。51.6%的老师认为兼职资助老师事情繁杂,工作缺乏创新。在学生问卷中,76.3%的学生认为,学校更应该提供精神帮扶,61.8%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从心理帮扶,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给学生提供帮助。一方面是资助专干严重不足,一方面是学生期望帮扶的空间很大,矛盾点的存在给资助育人带来新的困难。

二、“成长型”思维内涵

“成长型思维”,最早由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团队于 2006 年率先提出。它的核心理念是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成功,只要他们努力工作,坚持不懈,受到激励都能成功。在德韦克看来,人类有意识的思维方式蕴含着无限的能量,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未来也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高职学院的学生因“先天不足”,特别是贫困学生还存在严重的自卑、人际交往困难、学业困难等居多问题,如何在经济帮扶的基础上,重视“每一个个体”的“点滴”进步,引导他们改变固有思维,将克服不足的努力过程转变为可视化成功的前进过程,关注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聚焦他们的成长性,是当前资助育人“扶志”路径的新探索,也是比较适合高职学院贫困学生实际需要的。

三、“成长型思维”理念下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扶志”路径探究

(一)改变习惯性思维,摒弃贫困标签

在追踪的3000名学生中,78.6%的贫困学生来自偏远的县级乡村,他们受家庭的影响,“贫困生”的固有思维定势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很多时候,做事情、处理人际关系有较强的“贫困生”自我暗示心理和“贫困生”标签化现象。特别是在班级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价值取向各不相同,当自己的观点、意见得不到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们极易给自己贴标签,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其他同学,存在“人穷志短”的固化思想。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些学生刚入校时,由学生工作处组织他们从新的思维角度“认识新的自己”,指导老师从成长型思维的理念、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式思维的九大形式比较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成长型思维。在追踪的学生中,组织学生自愿报名,成立团队帮扶,进一步将“成长型思维”浸入学生中,调查发现,经过三个学年的团体辅导后,86.5%的学生在面对困难、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积极的改善。

(二)聚焦可视化成长,帮助学生重拾自信

由于资助工作审核程序严格,大部分贫困学生从入校开始表现出极强的自卑、敏感和偏激。也有一部分学生在独立自主、自尊自强上过于突出自我,想要获得尊重却又胆怯不敢突破自我。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学生年度成长规划与提升手册》,通过手册指导学生在大学三年内通过思想发展、学业发展、职业发展、社会能力发展4个维度,每个维度5项指标,共126个质量观测点全方位、可视化见证学生点滴成长,让学生成长更自信。贫困学生成立“21天行为训练营”,由心理健康中心从各年级招募贫困学生,组成不同的团队,每个团队从入团开始到第21天结束,从才艺展示、习惯养成、人际沟通等多方面补短板,不断提升自我。训练团队的指导老师通过数据的更新变化,让学生感知自己的成长,老师和同学们都笑称为这是“可感可知”的自我成长。98.6%的同学对于《学生年度成长规划与提升手册》和“21天行为训练营”数据的可视化变化是满意和自信的,94.3%的同学认为通过数据的变化找到了自己更大的自信。

(三)挖掘内在驱动力 学生引领学生成长

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 扶志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知、 情、 意、行是构成品质的四大因素,在四大因素中基础是知,目标为行,内在的驱动力为情和意。我们要用成长思维的核心理念,相信只要所有的孩子努力工作、持之以恒、有动力,他们都能成功。“21天行为训练营”将孩子们聚到一起成为一个集合体,通过可视化的点滴进步看到自己的成长后,将每个人的励志故事写成小剧本,由指导老师和团队共同打造,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桥梁纽带作用,将真实的情感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让思政教育更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奖助贷勤补免管理办法》中,设立学生卓越奖、乐学奖、敬业奖、最美劳动者等10余个奖项,每年通过一年一次的学校年度表彰典礼,将这些学生的典型事例通过面对面宣讲、视频宣讲等形式,与眼睛、习惯和声音互动;问题、思想和观点碰撞;情感、思想和思想共鸣,帮助我们学生进行探寻内心真实的想法,更好地激励受助学生培养自尊、自爱、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远大的志向和人生目标。87.6%的学生认为同龄人给同龄人讲 “不无聊、不枯燥,印象很深刻,更有共鸣。”

(四)做好引路人角色,发挥心灵导师作用

辅导员要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必须在学生思想、观念、信心上给予学生关怀、指导。特别是要通过日常观察、谈心谈话等方式,清楚地掌握班级学生家庭基本状况,对于贫困学生在收集学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针对聚焦问题,多思良策,在日常的春风化雨中引导、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由辅导员针对贫困学生开展的“辅导员和我有约”“八点留白”,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激励,遇到困难时解困,将大学生日常工作实际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的目的。97.6%的贫困学生毕业时反馈“辅导员在学生成长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

学生资助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让学生看到自己付出努力后一点一滴的成长,让“成长型思维”理念在学生中入脑入心,真正将经济支持与教育支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真情关注、真情关爱、真情关心贫困学生,把对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转化为对他们的理解、帮助、尊重和激励,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其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戴勇.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淮南職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6):20-22.

[2]许爱军.“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功能 实现路径构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9(6):48-51.

作者简介:

毛婵(1981年-),女,汉族,湖南望城人,高级政工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扶志资助育人高职院校
天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打好扶贫“组合拳” 以扶志促脱贫
鱼渔并授,扶志更扶智
扶贫·扶志·扶智
涵养“三气”扶贫扶志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